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他是一位熱衷於茶事的畫家。他曾畫過大型《茗事圖卷》、《品茶圖》。這位桃花庵主,經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賦詩作畫。畫家在詩中,頗有風趣地寫道,若是有朝一日,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要使山前嶺後都變成茶園,每當早春,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即上茶山去採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親自烹茗品嚐,聞著嫩芽的清香,聽著水沸時發出的松鳴風韻,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

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明代的茶藝思想,有二個突出特點,一是哲學思想加深,主張契合自然,茶與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間俗飲不斷髮展,茶人友愛、和諧的思想深深影響各階層民眾。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這些特點。茶畫,作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當然離不開這些特點。

唐伯虎一生愛茶,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他愛茶,喝茶寫茶畫茶,《事茗圖》是他茶畫中一幅體現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畫中,他用自己熟練的山水人物畫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蒼松,飛泉急瀑。這些景色,或遠或近,或顯或隱,近者清晰,遠者朦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朧之韻。在畫的正中,一條溪水彎曲汩汩流過,在溪的左岸,幾間房屋隱於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雲霧繚繞。此景,讓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房中,門戶大開,一人正在就讀,案頭置有茶壺,茶盞,品茶就讀之意韻蕩然飄出。屋外右邊,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橋中,身後跟小童,小童手中抱古琴。也許,這又是一個契合自然的茶人。此畫左邊,唐伯虎自作題詩:“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有人說,這是唐伯虎心隱山林品茶就讀的生活畫,也有人說,這是明代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文人雅士隱居圖。《事茗圖》,不管是畫還是書,都是明代佳品。

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如果說,《事茗圖》是一種朦朧的意境韻味美,那麼,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畫《品茶圖》,則是清晰美。《品茶圖》宛如一幅特寫的鏡頭畫。畫中一位雅士穩坐於曠野之中,松樹之下,他的身邊放茶杯,邊品茶邊聽琴女彈琴。琴女坐姿雅美,彈琴情入曲境。茶童在石後煮茶。此畫,人物的畫面較大,人物的表情蕩然可見。題名《品茶圖》,突出一個"品"字,把茶藝術化,表明畫家和茶情有獨鍾。整幅畫見不到畫家一絲家國情懷。畫家的"志趣",已由科考時的"言志",自然地、更多地轉向了"言趣".畫家處在明王朝興盛的"王綱解紐"時代,趕上了可以不照著正經文章去做的時候,從而轉向了強烈的追求人生個性表達的願望,傳達著自然的美感和積極樂觀的情趣。從《品茶圖》中似乎可以看到,他把從茶中品到的為茶、為人的滋味,讓整個社會也要從中體驗到茶的悠遠淳厚的味道--品茶讓人感到愉快。

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從唐伯虎的這兩幅茶畫中,可以看到,他的茶畫作品,是與明代的茶文化特點緊緊相連的。上面說過,明代的茶藝思想,主張契合自然,茶與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愛,和諧共飲。這些意韻,在兩幅茶畫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為什麼明代的茶文化主張契合自然?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明代開基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導與發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在政治上,他失了意後,十分厭惡宮廷鬥爭,因而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隱逸。他在隱逸的道路上,創出了自然派茶道。在他的影響下,不少失意的文人,開始步入並留戀起此道來。

唐伯虎的茶畫,是明代的絕品,在中國茶畫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