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農業現代化還要多長時間?

新大風歌


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已經在路上,並且發展迅猛,但是距離日本等現代農業已經發展成熟的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涉及育種技術、栽培技術、農業機械、農產品儲藏加工、農民知識技能提升等全方位的系統性概念,它的實現要靠這些相關領域的全方位發展來推動,現階段,這些領域在我國發展等程度不同,但是都具備了一定的現代農業特點。

筆者結合在日本的研學經歷,對比一下中國現階段的農業現代化,已經運作成熟的高效日本現代農業的差距。

一、育種領域

決定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品種,但是不管是蔬菜還是果樹品種,中國的育種技術都落後日本一大截,比如,中國栽培面積最廣的草莓品種:章姬和紅顏,全來自日本;近幾年風靡中國的“陽光玫瑰葡萄”也起源於日本;蘋果中的經典品種“富士”也來源於日本;再比如日本的水稻品種“越光米”、蘿蔔品種“坂田七寸”等等。

這些都是日本的“原創品種”,日本的作物育種體系較為成熟,而且在“工匠精神”的做事態度下相關技術具有很好的積累和傳承,形成了一個良性可持續的研發體系。但是中國在育種領域除了“雜交水稻”等產量上體現明顯優勢外,在果樹、蔬菜等園藝作物品種的研發成果上,以及產生的國際影響力上,與日本差異明顯。

二、栽培理念

不管是水稻還是果樹蔬菜、日本人栽培的核心理念一定是提高品質(下圖為拍於日本新潟園藝研究所的精品梨栽培),這一點與中國的形成鮮明對比,因為中國的首先考慮的栽培目的多數都是提高產量。這一點很好的適應了中國人口多需求量大的現實國情。

但是,發展到現階段,以水果和蔬菜為典型,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並且果農和菜農頻頻因為豐產不豐收而深受其苦,但是另一方面,以“車釐子”等為典型的高端水果又供給不足,嚴重依賴進口,這種矛盾背後體現的是落後的種植理念,沒有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機械化水平

近十年來,中國的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迅速提升,各種農業物聯網,農用無人機、收割和翻耕機械的推廣應用,極大的減輕了對勞動力的依賴,提高了勞動效率,推動了農業現代化水平。但是這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大田作物,園藝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受制於小型機械的研發推廣的侷限,尚且有很大提升空間。

日本由於老齡化嚴重,勞動者體力下降的現實需要,以及在機械製造方面的強大研發能力支撐,日本的農業早在40年前已經實現機械化,各種門類的園藝機械都很健全(下圖為筆者在日本新潟拍攝到的園藝機械),中國在農業機械尤其是園藝機械的研發和推廣方面和日本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四、農業服務水平

中國的農民是“全能性”農民,種什麼、怎麼種、怎麼管理、怎麼包裝、怎麼銷售等等整個鏈條下來全部“一肩挑”,而且在供需市場上始終處於沒有定價權的弱勢地位。這種缺少保障的農業生產形勢,增加了農民生產的風險,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特徵。

日本90%以上的農民都加入農協(JA),農協有非常完善健全的服務體系,在所有農業生產環節、甚至農民的生活、健康等等都能提供“保姆式”的服務,農民只需要負責種植管理本身就可以,期間出現的病蟲害、用藥防治都由農協上門服務,而且農業產出,在農民包裝好之後,農協會到地頭來拉走,農民完全不用擔心賣不出去。

中國雖然出現門類繁多的農業合作社,但是多半形同虛設,類似日本農協的農業服務和保障體系的建立,是提高農業生產穩定性,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需要補足的短板。

總結

農業的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必然的道路,但這是一個系統性的龐大工程,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方面需要提高之外,在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因地制宜的區域化和規模化發展、農民知識技能的提升等方面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卿畫眉說三農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過去單提“農業現代化”不同,這是黨和國家文獻中首次明確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這一內容,將“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一併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目標。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標誌著我國“三農”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城鄉關係長期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鄉關係演變的趨勢是從對立、分離走向融合,而實現城鄉融合,需要逐步具備三大條件。首先是物質生產條件。最基本的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其次是生活條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和鄉村要有同等的生活條件,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而且需要在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農村現代化,逐步縮小城鄉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距。再次是生態條件。只有順應、尊重和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才能實現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維繫城鄉尤其是鄉村的優美生態,不僅需要提高農業的科技化和綠色化水平,而且需要通過農村這一載體,保護和用好其生態資源,形成“看得見山水、望得見鄉愁”的秀美圖景。

  在城鄉關係演進的重要階段,著重提“農業現代化”,是為了儘快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擺脫農村貧窮落後狀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為了確保城鄉共享發展成果和防止鄉村掉隊,避免城市畸形和鄉村衰退;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為了保證城鄉持續繁榮和鄉村生態宜居,實現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有機融合。

  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充分認識社會主義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過程的結果。一方面,農村生產力決定農村生產關係、農村上層建築。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在農業生產建設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農村,到新世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將“生產發展”擺在開頭,再到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將“產業興旺”置於首位,都凸顯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三農”工作中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農村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完善與否,會影響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當農村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時,農村現代化就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反之,將會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要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破除不合理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束縛。推進農村現代化,就是將農業現代化的單一力量充實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雙重力量,彙集成鄉村長效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看,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逐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農業農村問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始終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優先考慮,優先安排。我們黨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三農”工作的不同重點和不同抓手,但都堅持把農業農村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統籌謀劃,在致力於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始終重視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明確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四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確保了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與此同時,黨在執政之初就重視農村建設。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黨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發展內容涉及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和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但仍側重於農村的生產建設,將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置於農業發展之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家庭承包經營的普遍推廣,農村生產力極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面貌,帶來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這表明黨中央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意識到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將其與農業現代化一道作為促進“三農”發展的重要手段。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結合“三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村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逐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路的延續和深化,明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推進的發展取向。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在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同時注重農村建設,到改革開放後強調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新”,再到新時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全面振興,這一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三農”工作的基礎地位,始終強調在“三農”工作中必須將農業和農村作為有機整體、統籌發展,始終堅持對 “三農”發展規律的不懈探索。

  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密不可分。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世界現代化進程表明,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僅有農業現代化是不夠的,必須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整體。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為農村現代化提供產業基礎和物質保障;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依託,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集聚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間載體。僅有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缺乏農村現代化的支撐,或到一定發展階段後農村現代化嚴重滯後於農業現代化,都容易導致大量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和家鄉無序湧入城市,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隨之走入困境,產生城市貧民窟和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甚至造成社會動盪。巴西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多次農業技術革命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但由於忽視農村現代化,形成了城市過度密集和農村過分荒涼的強烈對比,造成了農業加快發展和農村加速凋敝的兩極分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鄉長期共生共存是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充分認識總結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必然結果,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實現鄉村振興、避免落入鄉村“衰敗陷阱”的治本之策,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必然選擇

  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起抓,一體設計、一併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一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黨中央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明確了“三農”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將“三農”工作放在首位的基本傾向。應堅持這一方針,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穩步推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二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三農”領域的短板表現在許多方面,應分步、有序地加以解決。在短期,著力消除絕對貧困,加快補齊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歩實現全面小康;在中期,抓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鄉村治理能力;在長期,促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質量,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三要持續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內容,是內含於鄉村振興之中的。應按照鄉村振興20個字的總體要求,把握鄉村“五大振興”的重點任務,在統籌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中,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內逐步縮小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對外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為發展中國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好充滿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


標峰理論評


我覺得一直在路上:因為這次疫情,把我們打醒了,大規模大高樓的城市化防病控風險大,農村好環境好空氣和精耕細作對食品安全幫助大!

但是在農村精耕細作和農業現代也許都不能賺大錢,可以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可以走定製化,個性化,差異化,帶領農民或農村合作社一起致富!

通過平臺化,個人品牌化銷售,消費創富,消費增值,讓老百姓在農村通過鄉村振興和逐步的農業現代化越來越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