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的獨特教育方式,讓孩子自由成長!

怎樣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是家長窮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問題。大多家長關注點只在學生的成績該如何提高,卻鮮少關注到孩子在成長上的教育。唯成績論,忽視了孩子人格和品質的培養。

央視名嘴白巖松老師卻對自己兒子說:“你敢考第一名,我就和你斷絕關係!”。

白巖松的獨特教育方式,讓孩子自由成長!

撞線不是光榮,不爭第一

中考前,他就和孩子開了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他是不是瘋了?在大戰前,其他父母都是唯恐擾亂孩子分毫,而他呢,卻偏偏要在如此關鍵的時刻給兒子“添堵”!

白巖松曾給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郵件”,郵件中特別強調“不爭第一”。

他告訴兒子: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每一次第一隻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爭第一的人,眼睛總是盯著對手,為了得到第一,也許連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派上用場。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嚐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

也許,每一個戰役,你都贏了,但夜深人靜,一個又一個傷口,會讓自己觸目驚心。何必把爭來的第一當成生命的獎盃!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鶴立雞群,鶴比雞難受。” 白巖松深諳這個道理,而他的兒子白清揚,也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他關注的,是孩子心靈的成長,呵護孩子的天性,不被眼前的成績所禁錮,不拘泥於一城一地之得失。

正如畢淑敏所說:“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縱容”孩子的興趣

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總之,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白巖松酷愛讀書,他的兒子就是一個書迷,快小學畢業時,他迷上了金庸,並一口氣讀完了全集。之後,他又對清朝、明朝的歷史有了興趣。

此外,孩子也像白巖松一樣喜歡上了搖滾樂,但白巖松對此沒有絲毫的緊張,“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瞎聽嗎,有什麼用?但是,他在聽搖滾樂的過程中,每天翻譯一首歌詞,英語水平上升得很快。”

這就是白巖松獨特的認知。他總能在孩子的興趣中,發現好的東西。

白巖松的獨特教育方式,讓孩子自由成長!

白巖松尊重孩子的興趣,首先體現在支持孩子“讀閒書”上。

如今,不少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去讀課外書,或是閒書,但在白巖松看來,“書無閒”,如果非要定義課外書是閒書的話,也還是一定要讀,因為,“不從閒書進,無法從正書出。”

他告訴兒子:“讀書最重要的不是獲得了什麼知識,而是收穫了一種樂趣。閱讀,是生命前行的動力,回望時的座標。”

對於孩子的興趣,白巖松從不刻意培養,可以說近乎“縱容”。

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他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後來孩子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他:“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

白巖松並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反而覺得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請問在人生中,哪有這麼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可能會發生改變的例子。課堂上給不了。”

他說:“閱讀打開世界,但是運動讓人更早地體驗到分享、團隊精神以及勝敗的意義。”

講大道理沒用,要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外界通常對白巖松有一個誤解:“他那麼忙,哪來時間陪孩子,又拿什麼影響孩子?”

白巖松對此不置可否,他舉了個例子。

他家裡住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後,他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為晚上回家的人多,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

後來,白巖松發現,以後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他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之類的話。

“家長是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白巖松說道。

身教猶如綿綿細雨,潤物無聲,恰似“此處無聲勝有聲” 。

白巖松的獨特教育方式,讓孩子自由成長!

曾有一次,孩子中考完的假期,白巖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並告訴他,“你要是在這個假期學習,我打斷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過來說,“老爸,我特想學習”。

“你每天翻譯一篇歌詞不就行了?”白巖松說。

“天天讓孩子學習有用嗎?但是反過來,你不讓他學習,他再主動要求去學,就是出於一種習慣和樂趣,這樣不更好嗎?”

成長就是驚心動魄,守住底線就行

談及家庭教育,白巖松常常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第一次抽菸,和哥們一起喝酒。家長口中所謂的“壞孩子”,曾與白巖松不遠。

他說:“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學時代的成長真相,和盤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話,一定會讓他們感到驚心動魄!”

有幾個人沒打過架,有幾個人沒偷偷地抽過煙、喝過酒?

白巖松認為,要接受這些,只要它沒有變成主體,就沒問題,不經歷這些“好奇”,被改變,怎麼可能成長?

成長,就是充滿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斷地被校正、改變。

“思想可以很複雜,但行為要簡單”,白巖松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說:“成長是真實、立體的,也會讓人有一些擔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仙人掌雖然長不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卻能成為沙漠裡的一片綠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孩子能否茁壯成長,關鍵看父母怎樣看待他。白巖松“獨特”的育兒觀,既有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傳承,亦有其人生智慧的體現。

教育孩子,就像一場馬拉松,你應該希望孩子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最好”。

輕鬆的氛圍、寬容的環境,以及言傳身教的陪伴,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