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一、《100样东西》

这可能是一部较为冷门的影片:德国电影《100样东西》讲述了托尼和保罗的一个赌约,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仓库里,1天取回一个,坚持100天,谁失败了,就要把自己一半的财产分给其他人。这两个幼稚的男生就从连一条内裤都没有的状态,通过100天的积累慢慢拿回生活的必需品。最终他们发现,原来快乐不是物品带来的,而是和最爱的人过上实实在在的日子。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近几年非常火的一个概念——极简主义,极简主义者主张用最少的物品生活。除了乔布斯,扎克伯格这种人人皆知的极简主义者外,还有几名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好,且努力向人们传导这个理念的人:山下英子,出版了《断舍离》一书,点醒和指导他人过上减少物品的生活;美国的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和瑞安•尼科迪默斯,联合撰写了《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并与同样为极简主义者的导演Matt D'Avella拍摄一部《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重要的事物》的纪录片,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让大家找到生命重要的东西;简叔,国内极简主义的倡导者,写了出版有《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和《简叔的70个断舍离》,身体力行地告诉国人,极简主义也可以过得非常满足。

我也是个极简主义者,但我刚开始并不是看了这些人的书,而是因为我懒得收拾屋子,和飘荡的生活。

二、开始——丢东西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不喜欢收拾的人。这也不能完全怪我,我很少在家里担任收拾家务这个职务,再加上我爸妈也有囤积癖,东西不仅多,还随便乱扔。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以为这种生活状态是正常的。即使后来住校,我被舍友们吐槽床太乱,我也不以为意。工作之后的我,跟保罗一样会经禁不住各种诱惑,疯狂买东西,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用不上。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工作之后。因为工作不稳定,我还要继续求学,导致我三个月搬一次家。每次收拾几大箱行李都让我苦不堪言。到最后一次要换城市的时候,行李要邮寄,看着三位数的邮费,我咬咬牙,丢掉大部分东西。那次搬家的感觉真的非常爽。

可年少的我头脑还是没极简主义的概念,所有扔掉的东西很快就买了回来。这种恶性循环的终结幸亏于我又一次换城市,虽然这么说有点怪怪的。

这么搞了几次后,由于心疼我的钱包,所以我决定在稳定之前,减少买东西。但没多久我就发现,东西少时,家里怎么弄都非常整洁。很多朋友到我房间,总是要说一句:看不出你那么贤惠。第一次受到这种赞赏的我,开始洋洋得意起来。

三、入门——断舍离

尝到甜头后,我开始在网上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第一次接触到极简主义这个概念,于是我就想试试这种生活方式。

所有极简主义者都是从物品开始的。那时候网上有一个挑战,坚持30天每天扔掉1样东西,这跟托尼和保罗的挑战有点相似,只是一个增一个减而已。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不得不说,这个挑战还蛮有效的。我的东西减少很多,同时,心情舒畅许多。

30天结束并不意味着我断舍离的结束,而是一个入门。我开始有意无意清掉生活中各种无用或囤积的东西,比如暂停正在用的护肤品,先把一大堆试用装用完。渐渐把我护肤程序极简了,每天不再往脸上糊一层又一层的东西。惊喜的是,皮肤变好了。

我把所有不穿的衣服全都捐了,衣柜顿时空了许多,我去逛街的时候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衣服,不会再乱买。

由于家具的减少,我可以一两天就搞一次卫生,根本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力气。

如今我所有的东西,一个24寸拉箱和一个背包就能装下。一身轻松,心情越来越好。

本以为我极简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开始读《断舍离》和《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我才发现我做得不够极致,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极简主义是个万金油。极简不仅仅是物品上的减少,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进阶——精神极简

所谓精神极简,其实很难去表述。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放空自己,思考重要的事物。而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我觉得现代社会最重要地就是要学会信息极简。

在电影里,保罗是个技术宅,离不开手机。那他过得幸福吗?并没有,整个屋子堆满杂物,重要会议前都能睡过头。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挑战的第一天,保罗到自己仓库时,第一时间就找回手机。但后来,他开始会拿着一杯咖啡,迎着风,享受美好。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现在的人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更多的信息,交到更多的“朋友”。而我,毫不夸张来说,之前我每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平均达到7个小时,但其实我真的没感觉我做了什么。沉迷于短视频带来的快感,明星的八卦,我的手机塞满各种与工作学习无用的软件,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下降。我已经不能好好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收藏的各种学习课程也没打开过。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一直到我读了《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才知道,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信息爆炸带来的压迫感。信息获取的方便导致我们每天接收的太多了,麻痹了,无法专心工作,效率降低。

而书中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提出可以通过断网来提高生产力。当然,他的做法对我来说有点极端,尤其是我的工作需要时刻保持跟甲方的联系。所以,我中和了一下。

因为我大部分消遣娱乐的时间是在手机上度过,所以我通过自带的限制屏幕使用时间,让手机使用时长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刚开始很难,但后来发现,我每天多出6个小时,这都相当于一个早上了。而且1个小时也足够我跟客户交流和浏览当天的新闻。

不仅如此,我把八卦明星日常和偷窥前男友生活的精力节省下来,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这给甲方爸爸一个错觉,觉得我能力特别高,愿意把更多的项目交到我手上。所以,我赚的钱也变多了。

我开始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时间,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现在的我可以很专注很快地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幸福感随之增强。

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信息极简就会导致跟朋友减少联系,或者跟他们聊天时没有谈资。真正需要联系的人永远会等你,你们俩也永远有话聊。甚至,极简会让别人看到真正的你,在对方面前完全不用掩饰。就像影片里,一直以来以精英人士示人的托尼,却在只有一件大衣的时候遇到真爱。影片的最后,破产的托尼裸着告诉爱人,有五件东西他是缺一不可的,鞋子,裤子,上衣,内裤和她。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所以,极简还是可以的找到真爱的,包括我。

五、结语

非常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个片段:曾祖父祖母只拥有57样东西,但他们相信上帝,相信死后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笑着;爷爷奶奶拥有200样东西,遭遇希特勒之后什么都没了,但他们相信未来,所以也笑了;爸妈拥有650件东西,没有信仰,毫无笑容。而如今一人拥有1万件东西,走在路上都在玩手机,连过马路都不会了。

这不就表示,拥有越少,越容易感到幸福吗?

试着用100样东西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的东西真的没有太多,就像影片说的,我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为买东西能弥补自己的缺陷,误认为有了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更为完整。其实不是的,东西不用多,够用就行。

因此,我希望能过上更为极简的生活。

另外,虽然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个资深的极简主义者,但还是希望以我的经历去告诉大家极简主义的好处。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受益较大的相关作品:

书:

1. 山下英子《断舍离》

2. 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和瑞安•尼科迪默斯《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3.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严格来讲,这不算极简主义的书,但里面讲述的隐士的生活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影视:

1. Matt D'Avella《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重要的事物》

2. Matt D'Avella的日常视频

3. 新井友香《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