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玄宗及時退位將大權交給太子李亨,安史之亂還會發生嗎?

荒原漫步者


如果唐玄宗及時退位將大權交給太子李亨,安史之亂還會發生嗎?可以肯定的說,玄宗就是在安史之亂髮生前把皇位交給李亨,安史之亂還是會發生。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唐朝中央集權和地方藩鎮權利之間的一場角力。分析這個問題時候我們先從安史之亂髮生的背景、原因、影響來看。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從輝煌昌盛走向沒落的開端,曾經世界上最繁華的帝國從此一路走向衰敗,大唐盛世成為歷史的記憶。

發生的背景:

安史之亂髮生於唐朝中期的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遠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整個過程歷時8年。事件是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二人掀起的反唐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其發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晚期開始滿足於現狀,沉溺於享樂,導致朝綱鬆弛、吏治腐敗、聽信讒言、任用宦官,把朝政交給一個什麼不懂,只會阿諛奉承拍馬屁的李林甫。此人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李林甫死後,玄宗又聽信楊貴妃之言將宰相之位交給其堂兄楊國忠,楊國忠主政下,整個唐王朝更加混亂起來,唐朝轉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為非作歹,胡作非為。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政治更加腐敗,致政局混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運行,加上當時唐朝土地兼併劇烈,貧富差距嚴重,社會、政治、經濟等逐漸呈現衰敗趨勢。

發生的原因:

安史之亂髮生是在玄宗晚期政治日益腐敗、朝局混亂的時候,大量的土地兼併導致很多人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民不聊生,人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會變成流民,生活更加困苦,社會負擔不斷增加,而統治集團卻過著腐敗奢靡的生活,僅楊氏一族就權傾天下。這些都加劇了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這種矛盾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越積越重。安史之亂的導火索是中央的楊國忠和地方藩鎮勢力代表安祿山之間的你爭我鬥,爭權奪利。楊國忠任人唯親、排除異己、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把地方藩鎮放在眼裡,他幾次都想搬倒安祿山,安祿山起兵也是打著清除奸臣的旗號。這些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錯綜複雜使玄宗後期朝廷內部君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終點燃了導致安史之亂這把大火。安史之亂髮生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唐朝藩鎮勢力一直很強大,導致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地方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受節制,尾大不掉,他們的權力大,大到“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之所以造成巨大影響是其首領們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

事件影響:

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問題結論:

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唐朝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加重,發起叛亂的人正是利用人民對朝廷不滿情緒來鼓動大家響應。實際是唐朝中央集權和地方蕃鎮割據勢力之間矛盾的激化,這是安史之亂髮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就算玄宗把皇帝位子提前讓給太子李亨,也是沒有多大用處,最多隻能延遲或者推延安史之亂髮生的時間。對安史之亂髮生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西江夜行


安史之亂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並且這和唐玄宗讓不讓位給太子李亨關係不大,只要唐玄宗稍微把心思放在朝政上就足夠了,但是這樣一來,李亨可能就和太子之位無緣了。

唐肅宗李亨

唐玄宗在他執政的前半段時間裡是位非常傑出的君王,大唐國力空前強盛,開元三年時李瑛被冊立為太子,在這段時間,唐玄宗選賢任能,將國家治理得非常繁榮,李亨在和賀知章,皇甫彬等名士學習,太子之位和他沒啥關係。

唐玄宗在一群名臣的輔佐下,終於開創了盛世,國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玄宗皇帝也十分滿意,古往今來有幾個帝王能創立如此基業?這種繁榮的景象讓玄宗皇帝開始沉迷享樂,後來在武惠妃的挑撥下,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殺了。

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個階段的唐玄宗已經有些昏庸了,而李亨也就是在這樣劇變的朝政下,經過唐玄宗再三斟酌才被立為太子的,李亨在開元二十六年正式被冊封為太子,在這之前李亨很少參與朝政,此時張九齡已被罷相,宰相由李林甫擔任,這也是唐玄宗一朝的轉折點的開始。

李林甫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自從李亨被冊立為太子後,他就一直處於政治風暴的中心,李亨前面已經有三個兄弟給他足夠的警示了,所以李亨當上太子後,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仍然沒少被李林甫攻擊,而唐玄宗在這期間始終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著,也有可能是他想要歷練李亨,李林甫下臺後,等著李亨的是楊國忠。

楊國忠因為有楊玉環這一層關係,更加肆無忌憚的挑釁李亨,李亨沒有實權只能忍耐著,在李亨當太子的這些年,他三次險些被廢,經歷了兩次婚變,身邊很多親信在政治鬥爭中被殺害,李亨沒有抑鬱而終真是奇蹟,而造成這一切的人就是唐玄宗,他對李林甫,楊國忠的放縱,對李亨的不信任,讓李亨不得不面對一次次的迫害。

朝廷內部的鬥爭都如此激烈,這些問題延伸到社會中只會被無限的放大,安史之亂雖然是楊國忠和安祿山內鬥的導致的,但是在李林甫,楊國忠擔任宰相的這十幾年裡,大唐表面上十分繁榮,實際吏治腐敗,百姓不堪重負,軍隊也荒於訓練,安祿山造反只是導致大唐衰落的導火索罷了。

安祿山畫像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出逃,這才給李亨找到了反擊政敵的機會,李亨拉攏陳玄禮同自己的親信們發動了馬嵬坡兵變,將士們將楊國忠亂刀砍死,逼唐玄宗賜死楊玉環,唐玄宗在楊玉環死後也許才能體會李亨的感受,李亨也是在這個時候終於掌握了主動權,最後在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宣佈登基。

唐玄宗在執政晚期,雖然親信李林甫,楊國忠,但是朝政大權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能隨便把李亨折騰得死去活來,會搞不定楊國忠,李林甫,安祿山嗎?而李亨被冊立的為太子的時候,政治經驗為零,也沒有自己的班底,難以擔當重任,李亨之後經歷的磨難很殘酷,也正是這些經歷磨練了李亨。

唐玄宗畫像

所以任何事件都是有兩面性的,唐玄宗及時退位,李亨執政能力有限就登基,這對國家未必就是好事,但的確可以避免安史之亂髮生,真要說找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還是應該在唐玄宗身上下功夫。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要想這個假設成立,必須搞清楚幾個時間點。一是李亨什麼時候被立為太子。二是安祿山發濟的時間。只有這樣,這個假設才能成立。

唐玄宗在武惠妃的鼓動下廢了太子李瑛後,武惠妃在憂怖恐懼中死去。太子一位也暫時空了下來,雖然,李林甫不止一次敦促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可是玄宗始終下不了決心。

<>

高力士給玄宗建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玄宗豁然開朗,說: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這一年是公元738年,李亨被立為太子。

公元736年,安祿山因驍勇善戰,屢立軍功,被升為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後來,安祿山在討伐奚,契丹的戰鬥中打了敗仗,按律當斬,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念其有功,不忍誅殺,把他送到東都洛陽,交給朝庭發落。

當時一代名相張九齡親審,下的批語是: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玄宗卻讓其免除官職戴罪立功。

<>

張九齡不同意,他說: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玄宗堅持把安祿山放了。

公元742年,唐朝廷把帝國邊境劃分為十大藩鎮,安祿山出任平戶節度使,手中的兵力三萬七千人。安祿山強勢崛起,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此時,距離安史之亂爆發,還有十三年之久。

也就是說,如果,唐玄宗把李亨立為太子那一年,就把大權交出去的話,唐朝的歷史會有兩個變化,一,安祿山會被殺掉,因為,他犯的是死罪,並且,主審官是名相張九齡。二,李林甫不會當宰相。剛登上皇位的李亨才二十八歲,他不會換掉張九齡。

<>

果真如此,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了。唐朝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或許就此改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