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進城市地下管網建設

地下管網是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城市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我國一些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水平相對滯後,已無法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亟待全力推進城市地下管網高質量建設。

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存在四大瓶頸

一是更新修復不足,導致城市內澇。近年來,受特大強降雨及持續極端天氣影響,我國許多城市在雨季經常遭遇內澇災害,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狀態。強降雨致使城區內多處嚴重積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癱瘓,導致出行困難。據統計,2018年我國至少有24個省區市受洪澇災害,受影響的人口超過千萬人。發生內澇的深層次原因是相對城市地上建築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排水需求,地下管網的更新改造已相對滯後。具體而言,隨著城市公路、樓房等地上建築的新佈局新建設,早期的管網結構安排與之不夠匹配,部分管網因老化產生攬水現象,有些管道已經斷裂,甚至失去正常排水能力。

二是汙水管網質量不高,導致黑臭水體和道路安全問題發生。汙水管網是地下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許多汙水管網建設質量參差不齊,管材質量有待提升,頻頻出現管網破漏。當管網破漏情況發生時,地下水、河水和地表水大量進入汙水管線,造成清汙混雜,不僅帶來汙水處理上的經濟損失,也降低了汙水處理效率。同時,汙水滲漏到土壤,造成土壤汙染加劇,這是黑臭水體難以解決的真正根源。此外,如果地下水在管網之上,管道破漏之後,地下水會進到汙水管網,帶走大量土壤泥沙,導致路面坍塌,城市居民財產和生命健康也將遭受嚴重威脅。

三是多頭管理缺乏協調,地下空間資源過度浪費,“馬路拉鍊”現象頻發。城市地下管網大多因循城市路網設計,近年來,隨著城市各類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電力、通訊、自來水和汙水處理等地下管網缺乏統籌管理,部分城市地下管線權屬單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在地下管網施工過程中,管位重疊交叉嚴重,地下空間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管線的敷設不能和道路的建設同步,道路被反覆開挖、長期施工,出現“馬路拉鍊”現象。“馬路拉鍊”不僅影響城市面貌和人民群眾生活,也造成了資源浪費,甚至會危害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線運行安全,最終發生路面塌陷、施工破壞管道等事故,給人民群眾帶來財產損失和安全隱患。

四是後期管理維護難度較大。由於地下管網及綜合管廊施工涉及的施工內容比較多。過去,由於現代技術手段不足,施工過程中的施工資料存在不夠齊全以及完整的現象,對於管網維護和管理缺乏數據和理論支持,影響運維水平。

統籌協調推進城市地下管網建設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歷史時期。“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著力加大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建成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綠色和智能的地下管網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一,科學規劃、分類推進管網建設更新。應將地下管網高質量建設作為擴大內需和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增加資金投入。項目前期加強科學規劃,將城市規劃與管網的規劃、設計、建設和智慧運維統籌協調,做到一步到位。新建設的社區房地產全部建設大型綜合管網,舊城區地下管網改造制定專門的技術路線。加大專項投入,重點改善汙水管網使之達到零滲漏,讓汙水廠真正能夠處理汙水,提升城市汙水處理效率。

第二,啟動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工程。在地下管網及綜合管廊施工過程中,應加大其施工的信息化建設力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建築施工信息記錄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與此同時,引進先進的施工技術,推動我國建築施工技術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為建築施工單位的後期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理順體制機制,形成建設合力。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涉及諸多主管部門,各部門需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加強信息溝通與相互協作。施工單位、企業要健全綜合管理機制,明確崗位施工職責,協調地下管線管理部門之間的施工關係。同時,各部門合作實施管網全生命週期管理,著重解決“重建設、輕養護”現象,全面推進地下管網高質量建設。

第四,建立責任機制,完善考核體系。地下管網是公益性基礎設施,政府是其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建立政府責任機制,使管網和管材質量能夠得到長期確保。此外,需對城市內澇、黑臭水體、道路塌陷等突出問題進行綜合評價,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範圍。

第五,運用智能技術,加強運維監管。地下管網是隱蔽性工程,其建設質量監管難度較大。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發展以及應用,智慧運維將為管網健康運行帶來重要助力。未來應通過大數據積累,指導地下管網運維,進一步加強城市風險防控、預知預判和精細化管理,最終實現通過人工智能實施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