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文徵明,身體孱弱,略顯遲鈍,“八、九歲語猶不甚了了”。
在父親文林的安排下,文徵明師從吳寬學習古文。吳寬是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會試、廷試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作為同科進士的父親文林,讓文徵明拜吳寬為師,是希望他能夠在科場上有所作為。然而,文徵明前後參加不下十次科舉考試,竟然全部失敗了。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寅在科場上的勝利。唐寅16歲時即以童子試第一名考中秀才,29歲高中鄉試第一名解元。而文徵明卻至53歲時,依然在鄉試中敗北。
可以想見,科舉失利,嚴重打擊了文徵明的自信心,也使他很早就明白苦學補拙的道理。當唐伯虎和祝枝山、張靈等一幫哥們在蘇州城裡尋歡作樂時,文徵明卻在家中讀書習字。正是這種堅忍苦行的力量,最終鑄造出文徵明在有明一代絕無僅有的,德、藝、壽三馨的人生。
當然,最重要的是,文徵明有一個愛他、知他的父親。當別人以為他智弱時,父親不以為然,“兒幸晚成,無害也。”當同伴唐寅,鄉試高中解元,自己卻再次敗北時,父親寫信安慰他:
“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它日遠到,非所及也。”
一切竟被文林不幸言中,在接下來的北京會試中,唐寅牽涉科場弊案,黯然返鄉,命運從此跌入谷底。而文徵明雖然科舉不第,經過刻苦努力,卻成為吳門畫派的主將和旗手。所以,文林說“吾兒它日遠到,非所及也。”真成讖語。
當然,作為父親的文林,一生中最重要的正確舉措之一,是帶他拜蘇州畫壇領袖沈周為師。於是,文徵明在26歲時,成為沈周的學生。
一個天賦平平的孩子,通過後天的勤學苦修,終於成長為偉大的藝術家。然而除了文徵明身上不管與生俱來,還是後天養成的強大的意志力外,他還有一個世事洞明、知人善解的父親。所以故事足以勵志,但奇蹟卻很難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