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歌《四季調》(花兒與少年)的由來

青海民歌《四季調》(花兒與少年)的由來

青海民歌《四季調》(花兒與少年)的由來


1995年6月,北京舉辦《王洛賓藝術生涯60週年音樂會》

青海民歌《四季調》(花兒與少年)是王洛賓先生於1945年秋天在青海改編的一首青海民歌,從它問世以來,這首歌曲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最初,歌曲的名字叫《四季調》,後來又更名《四季歌舞》,最後演變成現在的《花兒與少年》。因此,在這首歌曲背後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戰敗投降。為了慶祝抗戰勝利,當時的青海省政府要在首府西寧市大校場舉辦一場空前未有的“軍民同慶抗戰勝利”文藝會演活動。

為了舉辦好這場活動,身為青海省教育廳文藝科長的王洛賓更是責無旁貸,他被推舉為這場文藝演出的總指揮。負責編排導演節目,他特意為自己在甘肅,青民間蒐集的民歌“花兒”填寫了四段歌唱青海四季美景的歌詞。創作了一個歌舞節目叫《四季調》。他又在學校裡挑選年齡較大的同學排練舞蹈,讓他們登臺表演這個節目。

在西北地區,特別是在甘、青兩省的山野鄉村“花兒”是一種行人走路時隨口哼唱的曲調,內容唱的大都是愛情生活。“花兒”的寓意是女性,多代表姑娘,當地人統稱這種“花兒”調,為“漫少年”,因此在歌中經常出現“花兒”和“青春少年”一類的歌曲語彙。

王洛賓在動手改編這首民間口頭傳唱的“花兒”時,著實遇到了不少的困難。要想把原來的一支節奏散慢,樂句悠揚的民間“花兒”,改編成一個閃亮登場,要讓學生演員們集體演唱,群歌群舞的節目,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費事的工作。

在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中,王洛賓既要巧妙的“剔除”民間傳唱的那些粗俗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段子,還要去掉民間“花兒”曲調中許多過度音和地域性的口語的裝飾音,使歌曲的旋律變得更加優美。

在節目排練時,他還要考慮到這個節目的內容必須適合學校裡學生們的表演技能,讓那些男學生們扮男扮女在舞臺上群唱群舞,集體表演出理想的藝術效果。

經王洛賓改編的這個歌舞節目,恰好選用了青海大美的春、夏、秋、冬四季情調,它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貼切,因此,王洛賓就將這首歌曲取名為《四季調》。

青海民歌《四季調》 王洛賓 作詞改編

春季裡麼就到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

年輕輕個女兒家呀踩裡麼踩青來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託一把手過來。

夏季裡麼就到了(這)女兒心上焦,女兒心上焦

石榴花個子兒結的賽過了瑪瑙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親手麼摘一顆。

秋季裡麼就到了(這)丹桂花兒香,丹桂花兒香

女兒家個心兒上啊起了個波浪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扯不斷情絲長。

冬季裡麼就到了(這)雪花漫天飛,雪花漫天飛

女兒家個心上是啊賽過那雪花白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認清了你再來

(摘自解放軍出版社《王洛賓歌曲選》)

青海民歌《四季調》(花兒與少年)的由來


1945年《四季歌舞》在青海首府西寧演出場景。(繪畫作者王力凡)


在“軍民同慶抗戰勝利”文藝會演那天,八位清一色的英俊青年和八位“妙齡少女”粉墨登場,男人們身穿白小褂、黑坎肩,頭頂小白帽,腳踩尖口布鞋手持摺扇,大踏步跳著回民踏腳舞,伴著“妙齡少女們”邊扭邊唱。那八位男扮女裝的“妙齡少女們”則身穿花襖花褲,頭披彩色綢巾,撐著花陽傘,伴著踏腳舞步邊舞邊唱,故作扭捏,十分搞笑。因為它是一個群歌群舞的節目,所以在演出報幕時,那個報幕員就將它念成《四季歌舞》了。

《四季歌舞》閃亮登場之後,那些看熱鬧的老百姓突然發現,舞臺上八位邊歌邊舞的“妙齡少女”都是男娃們扮演的。臺下有人喊了一聲:“那些跳舞的女娃們全都是光棍!”因此這個節目又被老百姓戲稱為“八大光棍”了。

《四季歌舞》在西寧老教場的首場演出,就博得了臺下觀眾一遍喝彩,因此獨領風騷,還拿了一個頭獎。因其詞曲優美上口,又利於傳唱,於是它很快就在青海各地的學校及民間流行開來。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涉及政治問題,王洛賓一直閉口不談西寧老教場那個紀念活動,也不願談起他作詞改編的那個《四季歌舞》,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四季歌舞》只能被當作沒有作者的“青海民歌”在民間傳唱了。

1949年秋天,青海解放,音樂家王洛賓在西寧光榮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同年9月,他跟隨王震司令員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進軍新疆。在部隊行進到甘肅張掖時,王洛賓奉命為王震司令員創作的一首詩詞《凱歌進新疆》譜曲,十萬解放大軍高唱《凱歌進新疆》挺進新疆,將五星紅旗插遍天山南北和帕米爾高原。

隨後,王洛賓又被任命為王震將軍麾下的文藝科長,並且留在新疆軍區政治部工作。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王洛賓被人扣上歷史反革命分子的大帽子,判刑十五年,並且被剝奪政治權力二十年。

從那時起,他所有的音樂作品連同他的名字一起,瞬間又在人間蒸發了。

當年,他作為青海省“軍民同慶抗戰勝利”文藝會演活動總指揮,作詞改編的《四季調舞》自然也被當作沒有作者的青海“民歌”在民間悄悄傳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一支由陝西文藝工作者組成的“西北民歌採風團”來到青海採風蒐集民歌,一位叫朱仲祿的青海年輕人也參加了這個活動。西北採風團在民間走訪時,他們蒐集到在民間流傳的《四季歌舞》曲調,就將它當作原生態民歌紀錄帶回西安,西北歌舞團的編劇呂冰又將這些“民歌素材”創作改編,然後完了一部大型歌舞劇《花兒與少年》。

呂冰在編配過程中,將《四季歌舞》的旋律前後舒展變奏的十分成功,他為當時的文藝舞臺奉獻了一臺優秀的大型歌舞劇《花兒與少年》。

可以說,是王洛賓早期改編的《四季歌舞》為後來的《花兒與少年》提供了優美而又完整的音樂素材和表演形式。

直到1981年,歷經坎坷的王洛賓終於獲得新疆軍區的政治平反、並且恢復了軍籍。1991年,我們國家正式頒佈《音樂著作權法》。王洛賓在不同時期創作改編的一大批歌曲也得到音樂著作權的保護。長期失去作者的青海民歌《四季調》重新署名改編者為王洛賓。

在當今的文化市場上,無論是多媒體網絡傳播的《花兒與少年》,還是歌手們演唱的《花兒與少年》以及音像製品出版的《花兒與少年》,他們演唱使用的詞曲都是王洛賓改編的《四季調》版本。而不是大型歌舞劇《花兒與少年》的某一段插曲。所以《花兒與少年》只能作為青海民歌的代名詞。

前幾年,也有人在媒體上撰文對《四季調》的作者提出質疑,文章指出《四季調》(花兒與少年)的作者不應該是王洛賓,而是生活在青海的朱仲祿。(注:朱仲祿2007年去世,他比王洛賓年齡要小十一歲,當年王洛賓在青海崑崙中學做中學音樂教師,朱仲祿是他的學生)。那篇文章為了證明朱仲祿是《四季調》的作者,還列舉了朱仲祿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表在歌曲集裡的《四季歌》曲譜。

這篇文章,讓本文作者到十分困惑,難道世界上能有兩個《四季調》完全相同的曲譜嗎?如果按照時間推斷,王洛賓是1945年改編的《四季歌舞》。而朱仲祿發表的《四季調》是1958年,發表時間相隔十三年,按時間推斷,也應該是王洛賓發表在前。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本文作者前往青海圖書館裡查找到了朱仲祿曾經發表的那首《四季調》,看了他的那首《四季調》之後,本文作者終於鬆了一口氣。原來,朱仲祿改編的這個《四季調》只有兩段歌詞,歌名雖然與王洛賓的《四季調》相同,但是其內容卻與王洛賓的《四季調》完全不同。

朱仲祿發表的《四季歌》是這樣的:

《四季調》改編者朱仲祿

春季裡嗎這到了這,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

年呀輕的女兒們呀踩呀踩青來呀,

小呀小哥哥,小呀小哥哥呀,

手拖上手兒來。

迎春花嗎這開放呀,千呀千里香,

女兒家的心上呀起了波浪呀,

小呀小哥哥,小呀小哥哥呀,

扯不斷情絲長。

摘自《百唱不厭中國民歌精選》(青海民歌篇)

既然朱仲祿《四季調》只有兩段歌詞,它只唱了“春季”。卻沒有唱“夏季”“秋季”和“冬季”,一首沒有唱四季的歌曲,怎麼能稱為是《四季調》呢!由此可以斷定,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四季調》(花兒與少年)就應該是王洛賓在青海改編的那個版本。

經王洛賓改編的《四季調》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編配的都是那樣的和諧優美,他選用了春,夏,秋,冬四段濃縮的歌詞,將青海的四季美景描繪的如詩如畫,再通過演員們的表演,延伸出在四季變化中。王洛賓當年親自導演舞臺上花兒一樣的姑娘與英俊少年相親相愛,邊唱邊舞的藝術意境。使這個流傳於民間的小調升華為民歌的經典,才能流傳至今。

關於王洛賓改編《四季調》的傳唱過程,原青海省黃南州政協委員馬少軒老先生曾經在1995年發表《回憶王洛賓老師》的文章中這樣描述:

“1946年夏天,我在西寧樂家灣國民黨第四十集團軍的軍官訓練團受訓。

一天,一位精神抖擻,身板筆挺的年輕音樂教官來給我們四個大隊三百多名學員教唱歌曲,這位老師就是我們敬重的王洛賓老師。”

“我的哥哥馬麟是軍官訓練團的武術教官,他和王洛賓老師是好朋友,王洛賓老師對人非常和藹,他的嗓音非常洪亮。當時就在一個叫閣公堂的大禮堂裡,為我們教唱他自己創作和編寫的《老鄉上戰場》、《愛子孫,更愛中華》、《青海是個好地方》、《青海情》、《送郎出征》等一大批抗戰歌曲。

為我們教唱的也有他創作改編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白雲深處是我家》、《四季歌》、《康定情歌》等民歌。此後,我非常欣賞也非常愛唱洛賓老師改編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四季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他的帳房

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

春季裡麼就到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

年輕輕個女兒家呀踩裡麼踩青來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託一把手過來……

這些歌曲雖經時光淘洗,但我至今記憶猶新,每當我唱起這些歌曲的時候,就會想到王洛賓老師。1994年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王洛賓老師的身體還是那麼健康,我的心裡高興極了……”。

馬少軒老先生文中描述與王洛賓先生相識的這段真實的往事,再一次向人們揭示《四季歌》之所以能在青海民間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除了當年那場在青海西寧舉辦的“慶祝抗戰勝利軍民同樂文藝會演”所產生的影響之外。

還有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就是王洛賓先生熱愛青海,熱愛音樂,他經常深入基層,前往軍隊和學校,親自為廣大民眾教唱歌曲,熱衷於民間音樂教育事業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