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1947年5月17日凌晨4點半,正當多數上海市民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位於如今楊浦區江浦路楊樹浦路一帶的黃浦江岸邊已是燈火通明,人山人海。來自江浙一帶的漁船與上海本地的魚行匯聚於此,開始了又一天的魚市買賣。


忽然,一位名叫甫友郎的魚販跳上2263號漁船,未經允許即進入貨倉,任意翻看倉中鮮魚。船主吳全來和夥計見狀,上前阻止,雙方發生口角進而大打出手。甫友郎的魚販同伴一擁而上,將船主、夥計打傷,其他漁民、魚行眾人見狀上前救援,與百餘魚販發生群毆,直到警察到場彈壓,方才平息。


然而這一切只是當天混亂場面的開始。


清晨6點多,餘憤未平的雙方又被引爆,一時間百餘人拳腳相向,混戰一團,警察不得不再次出動鎮壓。原以為事端就此過去,不曾想到了7點,毆鬥又起,警方只得第三次出動,幸好此時已過了交易高峰時段,多數魚商都已離場,局面終於得到控制。當日,警方拘捕參與鬥毆者數十人,抄出步槍7支,子彈百餘發。該事件成為一時熱點,當時上海多家報紙均以醒目標題對此進行報道。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魚販船夥械鬥,雙方被捕多人》,《申報》1947年5月18日


漁民、魚行與魚販,看似身處同一產業鏈中的各方,為何會因一件瑣事而大打出手。這一切,還得從事件發生地——“上海魚市場”說起。


處於江海交匯之地的上海,魚類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民眾餐桌上的常見菜餚。開埠之後,漁業交易愈發興旺。最初的魚行興起於同治年間,多位於上海老城廂十六鋪一帶,至1935年時,已有冰鮮魚行23家、河鮮魚行7家,很成規模,而其背後的控制者則為杜月笙、虞洽卿等當時的上海灘大佬。


對於這樣的情形,國民政府並不滿意,為了能夠對上海漁業交易做到更直接的掌控,1933年,國民政府實業部為“謀調節產銷,平準市價,發展漁業,統制漁業經濟”,提出將在上海建造較大規模魚市場。1934年1月5日,籌設上海魚市場案在國民政府行政院第141次會議通過。由此,設立、建造一座由政府主導的漁業產品交易市場的計劃正式啟動。


經過2年的建設與籌備,1936年5月11日上午10時,位於如今楊浦區復興島的上海魚市場正式開幕。位於市場中心位置的魚市場辦公大樓高7層,外形模仿漁船模樣,成為當時黃浦江沿岸地標性建築。屋頂上用霓虹燈打出的“上海魚市場”五個大字,於黑夜中醒目異常,船隻駛入吳淞口不久,即舉目可見。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1937年時的上海魚市場辦公大樓


根據《上海魚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營業規程》第二條規定:“魚貨輸入上海市之第一次交易須在魚市場行之”。因此,之前十六鋪一帶的魚行全部遷入上海魚市場作為經紀人代客買賣。上海漁業交易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1937年時的上海魚市場外景,倉庫外牆上可見“實業部上海魚市場碼頭”幾個字


如果沒有之後的抗戰烽火,這座擁有冷庫、製冰車間、冷凍車間等現代化設施的魚市場或許將在此後的很多年中,成為上海漁業交易的核心之地。然而開業剛滿一年多,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魚市場陷入停頓並於9月15日正式關張,各魚行紛紛遷回十六鋪恢復原有業態。


1938年,隨著上海局勢穩定,漁業交易逐漸恢復,日偽政府漁牧司司長張柱尊與日軍共同謀劃,在楊樹浦路齊物浦路(今江浦路)交界處黃浦江畔建立新的上海魚市場,並於當年8月15日開幕,16日正式營業。就此日偽當局實現了對於上海漁業交易市場的全面控制。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農林部派遣唐承宗接收上海魚市場,因原本位於復興島舊址在戰時遭嚴重破壞無法使用,遂決定沿用日偽時期魚市場作為上海漁業交易場所。


1946年3月1日,上海魚市場正式復業,一切營業章程照舊。上海市海關、警察局、招商局、鐵路局均協助魚市場交易。全市200餘個菜場經營的海、淡水魚及廣大魚販均仰仗魚市場供應。在此情況下,魚業交易日趨繁榮。市場外楊樹浦路一帶有魚行、魚攤5、60家。其他諸如菸紙店、飯店、百貨店等也鱗次櫛比。每日凌晨1點至7點交易高峰時段,市場內人頭攢動,交易繁忙,各類運輸車輛進進出出,甚是熱鬧,從1946年開始,魚市場年交易量逐漸上升,1948年時超過7萬噸,創下歷史新高。對於當時的上海市民來說,上海魚市場就相當於如今日本東京築地市場一般的存在。


繁榮的魚市場豐富了上海市民的餐桌,也帶來了滾滾商機。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各派勢力紛紛盯上了這塊肥肉,各類地痞流氓、黃牛惡霸紛紛混跡其中。他們往往在魚市場未開秤(交易)前,搶先進場,上船翻艙(冰鮮海水魚在船上交易),將優質魚貨霸佔一空,人們稱之謂“鑽艙老鼠”。他們看中的魚貨往往只能以6折計量(100斤只算作60斤),甚至還會強取豪奪。魚行從業人員稍加勸阻,便遭拳打腳踢,人們恨之入骨,但敢怒而不敢言。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場衝突,正是眾人怨氣的集中爆發。


事實上,類似的衝突並不鮮見。


1946年,黃魚車與卡車為爭奪運輸生意,釀成嚴重血案;


1947年7月,海產運銷聯合會理事汪雲卿運魚來滬,船泊上海魚市場碼頭,不了清晨開稱之際,突有“黃牛黨”20餘人蜂擁登船,鑽進魚艙,將鯧魚、大黃魚等壓價強買,汪雲卿等向魚市場警衛室求助,警方也無可奈何;


1948年,綽號阿章白眼的流氓吳錦章聯合惡霸石國權、繆永華等試圖壟斷市場,剝削魚商。後者不堪忍受奮起反抗。吳等糾集打手40餘人手持刀棍進行彈壓,死傷多人……


據上海魚市場《場務日記》記載:自1948年11月8日到1949年2月15日短短3個多月時間,就發生魚販爭購強買魚貨而口角鬥毆;國民黨士兵、“榮軍”,遊民和不明身份者強索魚貨等糾紛案件98起。不少魚行老闆和從業人員不得不拜一些流氓頭子為“老頭子”、“先生”,以求平安度日。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1948年時的航拍照片,紅色所圈出的即為上海魚市場。其西側為怡和紗廠、楊樹浦自來水廠


如此局面直到1949年新政權建立後才發生改變。1949年5月30日,上海魚市場被軍管會農林處所接管。經過股金統計及發還,1950年,原本官商合股的上海魚市場改組為國營。與此同時,多項改革措施也相繼推行:降低各類不合理佣金;以現款交易取代曾經流行的賒購記賬行為;取消拍賣制;規範全市魚販進場購貨的流程與秩序等。


制度層面的規範加上對部分惡霸流氓的鎮壓,曾經一度與大世界、北火車站並稱為上海灘三大豺狼窩的上海魚市場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1953年上海魚市場改名為“上海水產市場”。1956年成立中國水產供銷公司上海市公司。上海水產市場改為公司下屬的第一批發部。之後,又多次改變隸屬關係,1990年改為“上海市水產供銷公司第一分公司”。但不管名稱如何改變,這裡始終與上海市民餐桌上的水產品緊密相關。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1980年代上海魚市場內景


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的發展,這座阿拉上海人的“築地市場”最終走到了盡頭。昔日魚腥已成今日鳥語花香,往事人聲鼎沸終成過眼雲煙,故地重遊,所能看到的已是一座全新的東方漁人碼頭與風景宜人的濱江岸線。而承載著曾經那段跌宕起伏魚市往事的,恐怕也只有那幾尊漁民主題的雕塑以及滔滔東流的黃浦江水吧。


上海也有築地市場!走近曾經的上海魚市場

魚市場今景,濱江岸線已成市民休閒好去處,幾尊漁民主題的雕塑,正無聲的訴說著那段往事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申報》

2、《上海漁業志》

3、《楊浦區志》

4、《楊浦區地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