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胡渡先生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四野)從10萬發展到180萬,殲敵也達到180萬,說明東北野戰軍的戰鬥力確實很強。到戰爭後期,很多國民黨部隊一聽說是戴皮帽子的,嚇得掉頭就跑。這與林彪的作戰指揮風格密不可分。

林彪認為,打仗最重要的問題是“決心”問題。決心看上去雖然很簡單,但是產生的過程卻很複雜。指揮員需要考慮兵力、兵器、地形、天氣,糧草、彈藥、民心向背,將領的性格、個人的偏好、士兵的士氣等等。總之,敵我之間一切可能的條件和因素都要考慮到,甚至還有很多無法考慮清楚的事情,也要做出預計。因此,它的產生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是指揮藝術的核心。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決心的核心又是打不打的問題。林彪在抗大的教育方針裡明確提出,我們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革命的戰爭,因此在軍事上必須採取進攻的方法,所以總的作戰思想是進攻作戰,抗大的同志們心中都要存著個“打”字,才能提高部隊的士氣,增強戰鬥力;如果平日裡總是戰戰兢兢想要保存實力,戰鬥時就會缺乏勇氣,這樣的部隊是不能成為主力部隊的,也無法取得群眾信任,更談不上擴大部隊了。

既然要打,怎麼打就很重要了。能勝必勝者,誰都知道要打,而且越是沒有膽量的指揮員,這時候越是最積極。因為這是隻贏不輸的事,不管是將軍還是下級指揮員總得給自己積攢點軍功。因此,我們往往可以看到,當做一件事是用牛刀宰雞的時候,古代不懂行的皇帝、監軍們就想過把將軍癮,一些外行領導內行的領導們就膽氣特別衝。但是說實話,這些仗打贏了也不是將軍們的成績,而是將士們的功勞。況且打仗哪有那麼絕對的事,劉備率70萬大軍討吳,以為必勝,誰知大敗而歸,死在白帝城。這樣的皇帝也不在少數。

軍事行動不同於其他行動,因為是對抗的,而且以命相搏,所以都帶有冒險性。但是冒險不等於蠻幹,所以林彪打仗有個特點,就是不打莽撞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國民黨新一軍進軍東北

首先,完全沒把握的仗堅決不打。林彪認為,不能只是主觀上想要勝利就打仗,必須根據敵我情況和地形條件做出判斷。敵情未弄清,地形未偵察,兵力未集中,就冒冒失失的向敵人發起進攻,這就叫莽撞仗,這種仗是堅決不能打的。1945年,為了獨佔東北,中央想在錦州以西打一大仗,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但是林彪作為戰場指揮員,感到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就建議中央放棄錦州,避免了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

其次,得不償失的仗要斷然地決定不打。林彪認為,如果估計當前的具體情況確實不能取得勝利,而部隊尚未戰鬥或剛進入戰鬥,或已打到山窮水盡而確無勝利可能時,都要斷然停止進攻,放棄戰鬥,這是戰役指揮員靈活機動的一種表現。這時候,指揮員必須負全責,不能被旁人的意見所左右,如果不冷靜考慮,明知不能勝而亂打一陣,會把部隊的士氣打下去。四平保衛戰就是一個例子。1946年4月,為了保衛北滿,奪取中東路,中央指示東北我軍,堅決阻敵於四平以南,並且提出了“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的口號。但是經過一個月的激戰,林彪作為一線指揮員,感到已無勝利的可能,5月18日果斷下令撤出四平,並報中央備案,而且當夜決定放棄長春,調整了把長春變成第二個凡爾登的不切實際的主張,才擺脫了戰略上的被動,保存了有生力量。有人說,錦州戰役,林彪猶猶豫豫,不服從中央指揮,實際上,林彪是從一線指揮員的角度為中央的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這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血戰四平

第三,如果客觀情況的確有勝利的把握,而與大局無礙時,應當果斷地決心打。林彪認為,光打游擊或者僅僅是擾亂,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有好的作戰機會,即使上級沒有命令,或上級因情況不明命令不打,也要考慮打的問題,否則就是機會主義。抗日戰爭中,平型關戰鬥充分表現了林彪膽識過人之處。1937年,日軍進攻勢頭正猛,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八路軍剛剛進入前線,還處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態,林彪發現日軍非常狂妄、缺乏防護意識,平型關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於是堅持要在平型關打一仗,結果一打,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打強了全國人民持久抗戰的信心。這就是林彪,絕不放過取勝的機會。所以他認為,戰鬥的積極性就表現在:“總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對全局有益無命令也打,只要有機會就打”,要敢“打沒有命令的勝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平型關戰鬥115師指揮所

正是因為林彪不打莽撞仗,也有人認為林彪打仗過於謹慎,甚至有人認為是膽小。說謹慎還能說過去,說膽小就小看了林彪。

林彪認為,有一種仗必須打,就是硬拼仗。什麼是硬拼仗?硬拼仗就是硬打硬拼吃掉敵人的一種打法。什麼情況下打硬拼仗?林彪認為,有七分把握就要下決心打,這時候如果加上死打硬拼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指揮藝術,就能夠爭取勝利。所以,“部隊勇敢的標誌是刺刀見紅”,“只有敢於拼刺刀的部隊,才是高級的部隊。”因此,戰術上就必須有蠻幹的精神,進攻時要不怕傷亡,只有堅決的犧牲才能換得更少的犧牲;防禦中要頑強,要咬住牙,吃住勁,特別是戰役內部的指揮員要堅決完成自己的作戰任務,絕不能驚慌失措,悲觀失望。塔山阻擊戰就是一個典型的硬拼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塔山阻擊戰

但是林彪也指出,硬拼仗不是長期的作戰指導原則,千萬不能不講戰術,亂衝一通,當“水牛戰術家”,也不能“嘴上說的硬,打起來並不硬。”正確的硬拼,應該是既講戰術又勇敢,既堅決又頑強,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旺盛的突擊精神。

到了1947年,經過土地革命和深入發動群眾,東北我軍主力部隊不斷擴大,逐漸轉入主動。林彪要求各級指揮員都要掌握這些作戰原則,而且要在自己思想上打通,靈活運用。為此,他反覆向各級指揮員講打勝仗的根本辦法,既提高了指揮員的信心,又打通了作戰指揮的關節,才出現了遼瀋戰役中,我軍在追擊廖耀湘兵團時,“槍炮聲就是命令,哪裡有槍聲就往哪裡打”,自主協同、亂中取勝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