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 :中小企業轉型核心永遠是創新【大慶讀本·財經】

此次疫情讓中小企業受到了很大沖擊,尤其是一些實力薄弱的企業,更是面臨資金流缺乏、生產運營被迫停止、產業鏈中斷以及員工無法復工等經營困境,如何“自救”和“自立”,考驗著企業決策者的智慧

前路 :中小企業轉型核心永遠是創新


前路 :中小企業轉型核心永遠是創新【大慶讀本·財經】

(復工後,美食樂工作人員仍然堅持每天測溫、消毒。本照片由採訪單位提供)


“通知1:假期延遲到2月2號。

通知2:假期延遲到2月10號。

通知3:假期延遲到2月17號。

通知4:公司沒有了,不用回來了”。

這是最近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個段子,段子來源於生活,生活有時也像極了段子。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生活被按下了暫停鍵,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抗疫之戰,我國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在慢慢恢復,全面復工已成為當前的主要目標。

在這次疫情中,中小微企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一些實力薄弱的中小微企業,更面臨著資金流缺乏、生產運營被迫停止、產業鏈中斷以及員工無法復工等多重經營困境。

後疫情時代,中小微企業該如何渡難關、謀發展、佈局未來?

中小企業要學會“危”中尋“機”


樂觀地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的後疫情時代,只是陰霾仍未散去。

這陣子,大慶市百年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諸奎每天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為新產品開拓新市場”。

王諸奎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用友軟件、致遠協同軟件及智慧黨建系統大慶區域的總代理。此次疫情,對大部分行業都有很深的影響,但也推動了企業信息化的進程,如遠程辦公系統、雲商城、電子發票、雲稅務、雲採購等。“我現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為更多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復工復產,減少損失”。王諸奎說。

2月16日復工後,華拓金服數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大慶基地行政負責人高菘幾乎就“長”在了公司,每天除了佈置防疫工作外,就想著如何把疫情期間的損失“搶回來”。

大慶市大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寇明喜不僅看到了疫情下的商機,還緊緊地把握住了它。寇明喜說,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企事業單位都採用了遠程辦公的方式,然而由於受互聯網IPv4地址耗盡的影響,每個人都處於層層局域網中無法直接聯通,不僅限制了對辦公設備的使用,還限制了對辦公資源、數據、文件的訪問,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容易造成資產損失。“針對這類情況,我們研發了一款便攜式網絡安全防護盒,用戶可通過盒子與企事業單位網絡及其他同事形成一個直接互聯互通的虛擬專有網絡,不僅屏蔽了外在的安全風險,防範了數據和資產外洩,還能夠便利地訪問內部資源和設備,目前正在申請相關設備的專利、著作權和公安部銷售許可。別看盒子只有火柴盒大小,功能卻很強大,已經有不少企業跟我們達成了採購意向。”寇明喜說。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就會迎來“機”。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造成了巨大影響,但潛移默化中,消費者的行為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再加上之前被疫情壓抑的消費逐步釋放,可以說,後疫情時代,廣大企業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誰能在這場變革中抓住機遇,誰就能在競爭中搶佔“藍海”。

“這次疫情過後,互聯網教育、AR與VR技術、視頻會議、互聯網辦公、互聯網醫藥等大批行業和與之相關的產業鏈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潮期。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實體企業和其他從事非以上新型產業的互聯網公司、投資理財公司、醫藥醫美行業、傳統廣告行業等應抓住‘二代互聯網轉型’的契機實現逆襲。”八一農大經管學院教授、戰略管理專家韓光鶴表示。


中小企業要準備打贏“自救”和“自立”兩場硬仗


疫情下,中小微企業的業務量和業務收入不斷減少甚至停止,但人員、租金與利息等開支還在繼續,而最大的風險就是現金流斷裂。

“信心很重要,中小企業要準備好打贏‘自救’和‘自立’兩場戰役。”大慶導引營銷創始人趙景風表示。

如何自救?趙景風給出的答案是以空間換時間,通過“五個立即做”實現快速自救。

第一、對政府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要立即認真讀,認真研究。為扶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從國家到省再到市、區,各級政府部門都出臺了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對企業有很大幫助。當前,很多中小企業老闆,對政府出臺的很多政策漠不關心,或者認為跟自己關係不大,其實這是錯誤的。當下,需要被補助和扶持的企業眾多,如果企業自己不研究政策,不積極主動了解諮詢,那就浪費了很好的政策資源。

第二、找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爭取不抽貸、不斷貸的同時,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

第三、企業要開源節流、增資增效。當前,控制成本和費用可以有效減少虧損。企業可以梳理一下成本結構,把佔比高的項目羅列出來,能減掉的費用盡量減掉。

第四、研究市場。企業應該及時瞭解和關懷每一位客戶,感知、彙總、研究細微的變化,以儘早決策。不要等一切成為定局的時候,才想去改變。

第五、對現有業務模式進行升級,尋找新的創新點。

企業又該如何自立呢?趙景風表示,企業要從“三個重構”實現自立。

第一、重構品牌力和產品力。疫情發生後,有網友幽默地說:這次春節,本來以為豬肉應該是頭牌,結果被口罩搶了風頭,而在這諸多口罩裡,最搶風頭的要屬“3M”了,“3M”口罩到了“一罩難求”的地步,看見“3M”,就好像看見了救命稻草,這就是品牌的價值。

第二、重構管理的邏輯。疫情把每個人都困在了家裡,面對不能上班、不能開工的問題,傳統企業的老闆焦慮而痛苦,畢竟沒有形成分散遠程辦公的習慣和機制。在此情形下,老闆們應該反思一下未來的人才模式。當下,90後00後將逐漸成為公司人才的主力,聯盟制、合夥制等全新的合作方式,會逐漸替換傳統合作模式,並逐漸成為主流。

第三、重構財務安全體系。中小微企業要有意識地建立安全財務系統,資金是企業的槍支彈藥,是企業的免疫力。企業主們要清楚自有資金的健康程度和投資紅線,防範風險,穩步經營。

前路 :中小企業轉型核心永遠是創新【大慶讀本·財經】

(“炯浩科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系統內車輛運行情況進行監測。本報記者 王玲玲 攝)


在“後疫情時代”的風口下尋找經濟轉型升級新思路


今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三大攻堅戰收官的關鍵之年,儘管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但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讓防控陷入“持久戰”,更使得全面釋放經濟發展潛力的形勢吃緊。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新思路成了“破局”的關鍵。

疫情下,傳統行業被“倒逼”進行轉型升級。快遞業“無接觸配送”、餐飲業“公筷公勺”等,都是傳統行業積極應對疫情衝擊的成功典範,使生產經營快速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疫情期間迎來高光時刻的線上經濟,也吸引了許多傳統行業的關注。這些傳統行業紛紛推出“線上+”的服務試水互聯網,如線上帶貨賣貨、線上醫療問診等,實現了需求和供給端雙向發力。

那麼,企業具體轉型方向有哪些呢?東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趙俊平表示,根據發展趨勢,疫情過後,企業轉型方向主要有10個,那就是“線上購物”對“線下購物”的加速替代、“體驗式場景”對“傳統實體店”的加速替代、“線上獲客”方式對“傳統獲客”方式的加速替代、“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加速替代、“線上辦公”對“傳統辦公”的加速替代、“免費”對“收費”的加速替代、“新型醫療”對“傳統醫療”的加速替代、“智慧城市”對“傳統城市”的加速替代、“現代化治理”對“傳統治理”的加速替代以及“新生活方式”對“舊生活方式”的加速替代。

趙俊平認為,這加速到來的10大變化,就是中小企業轉型的方向。在“後疫情時代”的風口上,經濟發展也走到了選擇的岔路口,是抱殘守缺還是除舊佈新,就看這關鍵一步。疫情是“危”更是“機”,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積極尋找經濟轉型升級新思路,才是謀發展的“點睛之筆”。

大慶師範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孫偉仁表示,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有了新的空白亟待填補,促進了一些新晉產業的蓬勃發展,大數據、醫養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迅速“上位”,甚至可能成為未來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緊緊把握住疫情後產業調整的機遇,為新興產業落地提供政策紅利和資金支持,搶佔市場先機壯大發展,才能打造經濟發展新的“源泉”。

前路 :中小企業轉型核心永遠是創新【大慶讀本·財經】

(“華興化工”車間生產有序進行。本照片由採訪單位提供)


未來將比拼“留量思維”,中小企業要靠服務取勝


“宅在家裡的第N天,憋出一身廚藝,繼成功炸油條後,又學會了做涼皮、蒸饅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戰“疫”還能與家人聚在一起切磋廚藝,成為疫情下的“小確幸”,但這卻成了餐飲業的“大不幸”。

“對很多餐飲企業來講,這次疫情就是生死考驗。我的店是1月26日停業的,3月17日才恢復線上外賣,3月26日恢復的堂食。本以為這樣下去,慢慢就好了,可是哈爾濱疫情嚴重後,我的店的經營情況又開始走下坡路。”西華酒樓董事長劉俊才說。

4月中旬,我市餐飲企業逐步開放,街頭的“煙火氣”也逐漸迴歸。但劉俊才預計的餐飲業“報復性”消費卻始終沒有到來。

劉俊才的煩惱,只是疫情衝擊下,中小企業生存難的一個縮影。調查顯示,餐飲、住宿、零售、電影、旅遊、交通、線下教育還有製造業等中小企業都受到了較大沖擊。

疫情之下,企業也開始積極行動,在設法止損自救的同時,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企業轉型方式。

為保障現金流,一些餐飲企業開始轉向銷售食材、半成品,通過與電商平臺積極合作,增加了外賣和菜站服務。

面對線下客流冷清的現狀,一些商超,如大潤發、永輝超市、新瑪特、慶客隆等都努力通過微店、小程序等渠道引導顧客轉向線上購物,號召消費者雲逛街、雲消費。

孫偉仁表示,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餐飲業等服務業逐步復工復產,但恢復情況卻不容樂觀。面對如此現狀,企業家要冷靜反思,跳出疫情一時的、局部的旋渦,釐清和迴歸商業本質。未來的企業,做好產品和服務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用商品或服務成全客戶,才是企業應該思考的終極問題。

“世界的節奏越來越快,比起‘吸引’,更重要的是‘留住’。‘流量思維’已不再適用,未來比拼的是‘留量思維’。之前是先做產品,再去找消費者,未來則是先找消費者,再去做產品。之前,大家都在靠有形的商品賺錢,靠的是‘差價’,未來,將靠無形的商品賺錢,靠的是‘服務’。”孫偉仁說。

只有守住初心,才能成就未來。餐飲等服務企業要想長遠地發展下去,關鍵還是要瞄準消費者的新需求和盈利模式,以高品質服務贏得消費者的“口碑”。疫情終究會過去,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環境如何改變,服務業的本質始終不會改變。只有消費者的需求被滿足了,他們才願意為產品和服務買單,企業才能實現持續創收和盈利。


本報記者 戴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