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帝國發跡於抄襲還是創新

看到這個標題可能很多人會輕輕一笑:騰訊一直以來不就是以抄襲別人聞名嗎,這麼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公司被它給抄死了。一說起騰訊,很多人腦海裡閃現出來的第一個詞就是“抄襲”。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看似已成為定論的話題。

個人覺得說騰訊是抄襲對但也不對,說對是因為騰訊的很多產品幾乎都有市面上其他競品的影子,甚至非常相似。說不對,是因為騰訊的產品在很多細節方面與競品又有所不同,甚至體驗可能更優,在騰訊內部,很多人戲稱為“微創新”。這裡咱們就拿騰訊出道江湖的第一個產品QQ為例看看微創新。

眾所周知,騰訊的王牌產品QQ其實也來自於“抄襲”,在中國互聯網剛剛起步的時候,幾個以色列人就開發出來了IM產品ICQ(I seek you的諧音),沒多久這款產品就被美國一家公司以鉅額資金收購掉了。緊接著,在中國陸續有3家公司緊跟步伐,也出了與ICQ幾乎一模一樣的IM即時通信軟件,2家在大陸,1家在臺灣,這樣算起來騰訊其實並不算是第一個抄襲的。當然有敏銳目光的小馬哥poney也看到了這其中包含的商機,於是他對一起創業的其他幾個夥伴提議說:咱也弄一個如何?這個提議立刻引起了團隊的激烈爭論,而爭論的焦點是:已經有3家公司做出這個東西來了,我們在做一個意義何在?這個看似很普通的一個問題,實則是將很多想創業的想法殺死在萌芽狀態的一把利刃。有很多想出去創業的人,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而其中絕大多數人面對這個問題的選擇是放棄想法。小馬哥是最終拍板的那個人,他的選擇是:反正這東西又不復雜,先做起來再說。

QQ就這樣開始做起來,起初它的名字叫OICQ,網友們估計又會鄙視一笑:連名字都差不多。且不論抄不抄,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市面上已經有多款IM產品,但最後他們都死掉了,唯有騰訊活了下來並且發展至今成了一個龐大的企鵝帝國?答案當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前面提到的“微創新”。

有一次小馬哥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網民一般都在哪裡上網?當時其他夥伴都一臉懵逼:啥意思,當然在網吧上網啊!因為當時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非常低,擁有個人電腦的人數極少,人們上網的唯一途徑就是網吧。而有“中國第一產品經理”之稱的小馬哥敏銳的察覺到一個問題:市面上所有其他的IM軟件都抄襲了ICQ,它們有個共同的致命問題就是好友和聊天記錄都是存放在本地的,結果就是用戶下一次在去上網的時候,上次加的好友還有聊天記錄都沒有了。在國外尤其是美國,這不是問題,因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電腦,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這可是致命的。而其他3家公司卻絲毫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於是彼時的騰訊做出了第一個微創新:將好友和通話記錄全部保存到服務器,這樣用戶不管在哪裡上網,好友和之前聊天記錄都能看到。

第二個微創新在於給應用“瘦身”,而瘦身的意義在於:當時網絡帶寬非常低,下載一個文件非常慢,而當時其他幾款IM競品體量非常龐大,光下載就要等上半個多小時。而瘦身以後的QQ下載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了。

就是這樣兩個微創新,使得QQ很快就擊敗了早於它出現的競品,短時間內就為其帶來了大量用戶,為日後壟斷即時通信領域鋪平了道路。這就是微創新,可以理解為在抄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因此說騰訊完全抄襲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它對某些影響用戶體驗的點上進行了改進,讓產品的用戶體驗更棒。其實說到抄襲,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個敢拍著胸膛說咱是從無到有自主創新出來的。從稱霸中國互聯網第一個十年的三大門戶網站,到百度,阿里無一不是抄襲國外已有的同類產品,只不過都是在某些點上改良讓其更適合中國用戶。

當然騰訊之所以給網民們留下一個“抄襲”公司惡名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後來的騰訊是別人出個什麼好玩的東西,沒多久就會被騰訊複製一個出來,比如開心農場,被騰訊的QQ農場幹趴,給人們的印象是完全憑藉自己的流量優勢打壓對手。關於這一點,筆者曾就職於騰訊,目前騰訊的很多產品經理其實在內部也經常遭到吐槽和質疑,這些產品經理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用戶體驗,忘記了微創新,變成了完完全全的抄襲競品,競品有什麼立刻搬到自己的產品裡,唯一的創新可能就剩下換換樣式,改改UI。甚至有時候內部做需求宣講時,產品經理會直接搬出競品然後告訴你:就做成他們這種效果。相信不止騰訊,很多公司估計也會存在同樣問題。當然騰訊的價值觀之一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託”,很多產品經理為了KPI忽視了用戶體驗,缺乏創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總之,初期的騰訊雖然是抄襲了已有產品,但是因為他站在用戶的角度對一些痛點問題進行了微創新,達到最佳的用戶體驗,成就了現在龐大的企鵝帝國。其實爭論抄不抄襲沒有什麼意義,對用戶而言,罵他抄襲的同時還是在用它,對於產品經理和技術開發人員而言更重要的則是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不斷打磨產品提升用戶體驗,這樣的產品才能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