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帝国发迹于抄袭还是创新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会轻轻一笑:腾讯一直以来不就是以抄袭别人闻名吗,这么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公司被它给抄死了。一说起腾讯,很多人脑海里闪现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抄袭”。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已成为定论的话题。

个人觉得说腾讯是抄袭对但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腾讯的很多产品几乎都有市面上其他竞品的影子,甚至非常相似。说不对,是因为腾讯的产品在很多细节方面与竞品又有所不同,甚至体验可能更优,在腾讯内部,很多人戏称为“微创新”。这里咱们就拿腾讯出道江湖的第一个产品QQ为例看看微创新。

众所周知,腾讯的王牌产品QQ其实也来自于“抄袭”,在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几个以色列人就开发出来了IM产品ICQ(I seek you的谐音),没多久这款产品就被美国一家公司以巨额资金收购掉了。紧接着,在中国陆续有3家公司紧跟步伐,也出了与ICQ几乎一模一样的IM即时通信软件,2家在大陆,1家在台湾,这样算起来腾讯其实并不算是第一个抄袭的。当然有敏锐目光的小马哥poney也看到了这其中包含的商机,于是他对一起创业的其他几个伙伴提议说:咱也弄一个如何?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团队的激烈争论,而争论的焦点是:已经有3家公司做出这个东西来了,我们在做一个意义何在?这个看似很普通的一个问题,实则是将很多想创业的想法杀死在萌芽状态的一把利刃。有很多想出去创业的人,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而其中绝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放弃想法。小马哥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他的选择是:反正这东西又不复杂,先做起来再说。

QQ就这样开始做起来,起初它的名字叫OICQ,网友们估计又会鄙视一笑:连名字都差不多。且不论抄不抄,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市面上已经有多款IM产品,但最后他们都死掉了,唯有腾讯活了下来并且发展至今成了一个庞大的企鹅帝国?答案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微创新”。

有一次小马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网民一般都在哪里上网?当时其他伙伴都一脸懵逼:啥意思,当然在网吧上网啊!因为当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还非常低,拥有个人电脑的人数极少,人们上网的唯一途径就是网吧。而有“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之称的小马哥敏锐的察觉到一个问题:市面上所有其他的IM软件都抄袭了ICQ,它们有个共同的致命问题就是好友和聊天记录都是存放在本地的,结果就是用户下一次在去上网的时候,上次加的好友还有聊天记录都没有了。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这不是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电脑,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可是致命的。而其他3家公司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于是彼时的腾讯做出了第一个微创新:将好友和通话记录全部保存到服务器,这样用户不管在哪里上网,好友和之前聊天记录都能看到。

第二个微创新在于给应用“瘦身”,而瘦身的意义在于:当时网络带宽非常低,下载一个文件非常慢,而当时其他几款IM竞品体量非常庞大,光下载就要等上半个多小时。而瘦身以后的QQ下载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了。

就是这样两个微创新,使得QQ很快就击败了早于它出现的竞品,短时间内就为其带来了大量用户,为日后垄断即时通信领域铺平了道路。这就是微创新,可以理解为在抄袭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因此说腾讯完全抄袭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它对某些影响用户体验的点上进行了改进,让产品的用户体验更棒。其实说到抄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一个敢拍着胸膛说咱是从无到有自主创新出来的。从称霸中国互联网第一个十年的三大门户网站,到百度,阿里无一不是抄袭国外已有的同类产品,只不过都是在某些点上改良让其更适合中国用户。

当然腾讯之所以给网民们留下一个“抄袭”公司恶名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后来的腾讯是别人出个什么好玩的东西,没多久就会被腾讯复制一个出来,比如开心农场,被腾讯的QQ农场干趴,给人们的印象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流量优势打压对手。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就职于腾讯,目前腾讯的很多产品经理其实在内部也经常遭到吐槽和质疑,这些产品经理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用户体验,忘记了微创新,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抄袭竞品,竞品有什么立刻搬到自己的产品里,唯一的创新可能就剩下换换样式,改改UI。甚至有时候内部做需求宣讲时,产品经理会直接搬出竞品然后告诉你:就做成他们这种效果。相信不止腾讯,很多公司估计也会存在同样问题。当然腾讯的价值观之一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托”,很多产品经理为了KPI忽视了用户体验,缺乏创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总之,初期的腾讯虽然是抄袭了已有产品,但是因为他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一些痛点问题进行了微创新,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成就了现在庞大的企鹅帝国。其实争论抄不抄袭没有什么意义,对用户而言,骂他抄袭的同时还是在用它,对于产品经理和技术开发人员而言更重要的则是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不断打磨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这样的产品才能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