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食業走向:轉型升級提質

本報記者 羅晨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以“後疫情時代對食品行業未來發展走向的思考”為主題,通過“沃爾瑪食品安全新動向系列講座”平臺,在線就“疫情期間食品消費特點”“疫情對生產企業的主要影響”“食品行業的機遇與發展”等話題與行業人士進行分享與交流。

新消費習慣引導行業走向

  羅雲波認為,疫情的發生給各行各業都帶來影響與變化,就食品行業而言,可以觀察到的明顯改變有以下幾方面:由於需要採購食物進行一定量的囤積,消費者更加關注食品貨架期;方便食品、速凍食品成為“備戰”口糧的首選,電子商務大數據服務組織ECdataway的數據顯示,從1月14日到2月20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速凍食品的銷量暴漲;天貓數據則顯示,方便麵總銷量同比增長57%,水餃餛飩類增長78%,即食火鍋增長144%,肉製品增長264%;源於消費者對提升免疫力的需求,部分保健食品走俏;果蔬、肉蛋奶等食用農產品成為必需,更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相較加工食品,農產品更能提高飲食的品質與營養。同時,處於衛生與方便的考慮,淨菜需求大幅上升;休閒食品銷量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白酒及調味品等品類銷量下滑;餐飲行業受到重創;實體店銷售下滑,與此同時電商銷量、快遞業務量大幅度上升。總結起來,在疫情面前,消費者選購食物更加理性。

  透過這些現象,業界可以看到消費趨勢正在發生的變化:一是消費者開始意識到自身免疫力才是保護自己最有效的手段,於是包括年輕群體在內,對健康類尤其是提升免疫力類食品的需求上升。可以預測,未來,消費者將更關注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並加以正確認識。二是消費觀念出現轉變。疫情之後,人們開始戒菸,控制過辣、上火等食物的食用量,口感導向讓位於健康導向。三是對食品品質的要求更高,價格導向讓位於質量導向。

疫情考驗企業的生存能力

  疫情發生之前,對於食品生產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來說,規模、產能、銷量、資本,可能是企業最關心的。疫情發生以後,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意識到,“生存能力”可能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羅雲波介紹,美國《食品安全》雜誌“新冠肺炎暴發如何影響食品加工企業”的調查顯示,參加調查的食品企業中,認為影響不是很大的佔11%,有一定影響的佔37%,影響非常大的佔到52%。產生影響的原因主要有疫情與隔離措施導致的用工難,會議會展、旅遊等活動的取消,供應鏈的上下游影響以及物流等。調查還顯示,面對困難,5%的企業面臨馬上倒閉的風險,8%的企業能堅持1個月,3%的企業能夠堅持9—12個月,大概41%的企業能夠堅持一年。這顯示,在面對疫情的時候,企業的生存能力對食品產業的重新洗牌和格局的重新形成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當下國際經濟高度全球化,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依賴,每個國家與地區的供應商、市場、消費等,都受到世界大環境的影響。有專家預測,如果說中國是“疫情第一波”,歐美是“疫情第二波”的話,那麼南美、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很可能出現“疫情第三波”,甚至導致全球數億人的感染,直到疫苗的出現。那麼,在全球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抗疫的情況下,我國的各類國際合作如何進行,是整個食業需要考慮的。

  羅雲波將後疫情時代食企可能面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四方面:一是物流企業復工易、生產企業復產難。物流企業在疫情中的表現可圈可點,自身也得到成長;而預包裝食品企業的產業鏈非常長,恢復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難都不是企業自身能夠解決和克服的,而有賴於供應鏈上其他環節;且食品企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嚴重依賴勞動力,所以恢復將面臨更大困難。二是企業產能與資產配置的調整,例如去庫存、去槓桿。三是疫情可能導致企業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給行業“洗牌”。

轉型升級提質是可預見的趨勢

  “食品行業在這次危機中的機會是遠遠大於挑戰的。”談及行業機遇,羅雲波如是說。民以食為天,人們的消費行為、食用方式、選擇的食物可能不一樣,但對食品的需求不變,食品企業及行業應當重新分析疫情後的消費習慣、需求和市場。行業應當認識到,從國家層面來看,首先,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困難是暫時的。為了對抗疫情影響,國家可能出臺更多經濟刺激政策,也會給行業帶來利好。其次,倒逼企業落實國家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改革政策,比如供給側改革。這樣的轉變可能讓企業贏得轉型和升級的機會。最後,“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為食品行業發展創造了光明前景。

  從行業層面來看,也是機遇大過挑戰。例如,農產品市場正在發生變革,農產品正在向商品化、現代農業、現代商品方向發展。過去的農村集貿市場、街邊自由市場正逐漸過渡到相對集中的大賣場、超市等。未來,優質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有地理標誌的農產品以及地方特色農產品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青睞。又如,食品企業會對新技術更加敏感,對市場需求更加敏感,智能化互聯網加持企業將贏得更多市場。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疫情對工作模式、生活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都帶來了全方位影響,也孕育了行業發展的新機遇和新空間。隨著人工智能在食品行業的推廣,行業用人向“少而精”的方向轉變。用人標準的提高有利於中高端人才就業,也將使得行業人員整體素質有所提高。再如,特殊食品和保健食品行業,尤其是提高免疫功能的特殊食品將會成為食品行業新的增長點,培育穩定的消費市場和人群是這類企業的發力點;面向特殊群體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種類和數量也都會增加。長遠來看,這些疫情後的行業變化還將帶來更加嚴格的食品監管,全產業鏈、全方位供應鏈的食品安全將被進一步重視。

  與此同時,一些疫情期間的階段性成果如何維持,例如電商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維持高銷量,方便食品和速凍食品生產企業如何抓住機遇等,也是需要關注的。總體來說,食品企業及產業提升轉型變得更強,滿足社會對食品的更高需求,將是後疫情時代的食業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