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孩子品格在6歲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機

鄔玲子(波波媽媽)

旁聽了一個取名為“家庭教育合作社”的早教計劃和實施構想。起初覺得它很美妙。不用花錢,由幾個家長自願組織,和孩子們起閱讀、交流、畫畫、欣賞音樂、做遊戲。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它和早教機構功能差不多,但參加的人數少,操作起來更靈活,效果很有可能比早教機構的更好。

可後來我覺得它還是麻煩了(順便聲明一下,我不是教育專家、大學教授,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師。性格特點:愛看書,研究問題,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它計劃一要有專門供孩子們活動的場地;二要有相對專業知識的家長,比如畫畫、欣賞音樂,就要求有繪畫特長和音樂特長的家長作為孩子們的嚮導;三是讓幾個2-3歲的孩子們坐在一起交流閱讀心得和體會,並預想讓孩子們聽話地複述閱讀內容與表達個人心得,有點天方夜譚。

我覺得教育應該更靈活、更簡單。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隨時隨地隨機的。它完全可以不受場地的限制,取自於生活。應該是每個致力於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寶媽能做到和操作的。只要做有心人,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蘊含著教育契機。比如隨處可見的汽車,不僅有顏色(紅、黃、綠、藍、白、灰色、銀色等),有車牌號(既有字母,又有數字,如豫U· k578088),還有車標(如寶馬、奧迪、大眾、奔馳等),漢字(如一汽大眾、),車本身的構造(如車窗、車門、車輪、車燈等),甚至車裡面懸掛的不同小飾品(如觀世音菩薩、小海豚、)都可以作為“教材”(而且是實物教材),教孩子認識和學習。再比如帶孩子下去玩時有意地給孩子帶上吃或玩的東西,吃的東西讓孩子分給其他小朋友,玩的東西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學會分享與協作、溝通和交流。還比如孩子玩的時候摔跤了,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話,就一定不要急著去扶,否則會養成孩子依賴心理,而是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把摔跤看成很平常很正常的一件事,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玩。而不要過分關注,誇大孩子的疼痛,長時間地噓寒問暖會讓孩子沉浸在摔跤的陰影之中,也降低了孩子自己迅速從失敗中走出來的能力。

總之,教育素材隨處可見,教育機遇隨時隨地隨事可有。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並立志將孩子培養成才,你就一定可以成功(這裡說的“你”,可以是任何一個普通平凡的人)。

你知道嗎?孩子品格在6歲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機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剛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還雄心勃勃,預備將孩子培養成才。一等到孩子出生,伴隨著孩子沒完沒了的哭鬧(哭鬧著要吃奶、尿尿、拉屎、瞌睡),以及永遠打掃不完的“戰場”(稍不留神,才鋪上的尿布就又被尿溼了;臭屎抹得到處是,可以是孩子的手、腳、上衣、褲子,也可以是床單、小被子,當然也可以是你的上衣、褲子、手或腳.......),很多年輕父母的雄心一點一點被磨滅,直至對孩子不勝其煩。很多孩子的媽媽,除了給孩子餵奶,便簡單、省心地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於是,社會現象就變成了:幾乎每個學齡前兒童都由1-2位老人領著轉悠。或閒逛或嘮嗑或看打牌......,總之絕大多數是無意識無目的的瞎轉悠。

就這樣,對孩子來說珍貴無比的學習和習慣養成時間一天又一天被浪費,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契機一次又一次地流逝,無數的壞習慣就這樣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下萌芽成長直至根深蒂固。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

孩子的品格教育在6歲以前就已基本完成。6歲以後,學校只是在以前品格教育的基礎上加以鞏固。(著名教育家羅素)“孩子大腦內的突觸密度會在1-3歲時急速增加,在3-5歲時達到峰值,之後呈逐漸減少趨勢”“若不能在孩子3歲生日前對其大腦的所有部分進行鍛鍊,逐漸增加其額葉區(額葉聯絡區)的活動,孩子此後的智力發展會受到較大阻礙。”(《打造天才大腦的0歲教育》(日)久保田競)“世間偉大的人為什麼這麼少,其原因是他們的教育,因為人們的童年教育被忽視了。”(愛因斯坦)

你知道嗎?孩子品格在6歲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機

不少父母在接手孩子的教育(無論遲早,父母總是避不開的)後,才發現對孩子的教育已變得非常棘手:一是孩子隨性、頑劣;二是孩子不願聽父母的(因為從小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帶大,與父母的親子感情疏遠)。後悔也還來得及。可是教育已經走了彎路,喪失了教育最佳時機,再要糾正(就像一棵已經長彎了的小樹,要讓它變直,有相當的困難,它需要日復一日持久的拉力將它拉直,否則無法改變它的成長趨勢)需要更多的耐心、恆心與教育的智慧。

所以,教育一開始就要進行,就應該正確,就應該簡單和快樂(而不是強制壓迫),應該讓孩子在父母有心當然也應是無痕地引導下,快樂健康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