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孩子品格在6岁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机

邬玲子(波波妈妈)

旁听了一个取名为“家庭教育合作社”的早教计划和实施构想。起初觉得它很美妙。不用花钱,由几个家长自愿组织,和孩子们起阅读、交流、画画、欣赏音乐、做游戏。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它和早教机构功能差不多,但参加的人数少,操作起来更灵活,效果很有可能比早教机构的更好。

可后来我觉得它还是麻烦了(顺便声明一下,我不是教育专家、大学教授,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性格特点:爱看书,研究问题,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它计划一要有专门供孩子们活动的场地;二要有相对专业知识的家长,比如画画、欣赏音乐,就要求有绘画特长和音乐特长的家长作为孩子们的向导;三是让几个2-3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并预想让孩子们听话地复述阅读内容与表达个人心得,有点天方夜谭。

我觉得教育应该更灵活、更简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机的。它完全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取自于生活。应该是每个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宝妈能做到和操作的。只要做有心人,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比如随处可见的汽车,不仅有颜色(红、黄、绿、蓝、白、灰色、银色等),有车牌号(既有字母,又有数字,如豫U· k578088),还有车标(如宝马、奥迪、大众、奔驰等),汉字(如一汽大众、),车本身的构造(如车窗、车门、车轮、车灯等),甚至车里面悬挂的不同小饰品(如观世音菩萨、小海豚、)都可以作为“教材”(而且是实物教材),教孩子认识和学习。再比如带孩子下去玩时有意地给孩子带上吃或玩的东西,吃的东西让孩子分给其他小朋友,玩的东西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协作、沟通和交流。还比如孩子玩的时候摔跤了,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话,就一定不要急着去扶,否则会养成孩子依赖心理,而是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把摔跤看成很平常很正常的一件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玩。而不要过分关注,夸大孩子的疼痛,长时间地嘘寒问暖会让孩子沉浸在摔跤的阴影之中,也降低了孩子自己迅速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能力。

总之,教育素材随处可见,教育机遇随时随地随事可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并立志将孩子培养成才,你就一定可以成功(这里说的“你”,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平凡的人)。

你知道吗?孩子品格在6岁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机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刚为人父人母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前还雄心勃勃,预备将孩子培养成才。一等到孩子出生,伴随着孩子没完没了的哭闹(哭闹着要吃奶、尿尿、拉屎、瞌睡),以及永远打扫不完的“战场”(稍不留神,才铺上的尿布就又被尿湿了;臭屎抹得到处是,可以是孩子的手、脚、上衣、裤子,也可以是床单、小被子,当然也可以是你的上衣、裤子、手或脚.......),很多年轻父母的雄心一点一点被磨灭,直至对孩子不胜其烦。很多孩子的妈妈,除了给孩子喂奶,便简单、省心地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于是,社会现象就变成了:几乎每个学龄前儿童都由1-2位老人领着转悠。或闲逛或唠嗑或看打牌......,总之绝大多数是无意识无目的的瞎转悠。

就这样,对孩子来说珍贵无比的学习和习惯养成时间一天又一天被浪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契机一次又一次地流逝,无数的坏习惯就这样在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萌芽成长直至根深蒂固。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

孩子的品格教育在6岁以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是在以前品格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巩固。(著名教育家罗素)“孩子大脑内的突触密度会在1-3岁时急速增加,在3-5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呈逐渐减少趋势”“若不能在孩子3岁生日前对其大脑的所有部分进行锻炼,逐渐增加其额叶区(额叶联络区)的活动,孩子此后的智力发展会受到较大阻碍。”(《打造天才大脑的0岁教育》(日)久保田竞)“世间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原因是他们的教育,因为人们的童年教育被忽视了。”(爱因斯坦)

你知道吗?孩子品格在6岁以前就已基本形成。要抓住教育最佳契机

不少父母在接手孩子的教育(无论迟早,父母总是避不开的)后,才发现对孩子的教育已变得非常棘手:一是孩子随性、顽劣;二是孩子不愿听父母的(因为从小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大,与父母的亲子感情疏远)。后悔也还来得及。可是教育已经走了弯路,丧失了教育最佳时机,再要纠正(就像一棵已经长弯了的小树,要让它变直,有相当的困难,它需要日复一日持久的拉力将它拉直,否则无法改变它的成长趋势)需要更多的耐心、恒心与教育的智慧。

所以,教育一开始就要进行,就应该正确,就应该简单和快乐(而不是强制压迫),应该让孩子在父母有心当然也应是无痕地引导下,快乐健康茁壮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