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漢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紹誰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眾史千言


一、從事情的起因來說,東漢末年的分裂不是他兩的責任。

東漢末年的分裂有兩個原因:

1、皇權的不穩定,內部權力紛爭激烈。

我們知道東漢時期,從和帝開始一直是小皇帝繼位,有的只有十幾歲,有的甚至只有幾個月大。權力就落到了皇太后手裡,皇太后一個女人家,她能倚靠只有她的孃家和身邊的宦官。

於是宦官和外戚的爭權奪利就開始了。

【這期間掌權的🈶️和帝時候的竇太后,外戚竇憲掌實權;安帝時候的鄧太后;少帝時候的閻太后姬;順帝是由宦官扶持上臺的,朝政為宦官把持;而九歲的質帝就因為說外戚梁翼是個“跋扈將軍”,就被梁翼毒死;桓帝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後又被宦官專政;靈帝時候的竇太后,少帝時候的何太后。】

2、地方宗族勢力不斷髮展。

董卓是幷州牧,是有實力的邊地軍閥。其他州牧與董卓一樣通常是有名望的官吏擔任,他們控制了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總攬一州軍政大權,從而使地方勢力進一步加強,有對抗中央的力量。

二、東漢末年分裂的直接導火索是外戚和宦官的一次火拼。

少帝的時候,外戚何進想要幹掉宦官。他一方面拉攏大族袁紹兄弟,一方面密召幷州牧董卓率軍人京。

結果事情洩露了,何進被宦官殺掉了,袁紹入宮又把宦官給殺了。

這就有意思了,火拼爭權的兩夥人死光光了,被董卓鑽了空子。

董卓廢掉少帝劉辯,獨攬朝政大權。

董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為政“法令苛酷”,又引起一些軍閥、豪強不滿。他們跟董卓一樣有兵有地,有實力,董卓憑什麼踩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

於是各地豪強軍閥紛紛起兵,並且推舉世家大族代表人物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稱“關東軍”,開始討伐董卓。

於是關中大亂,出現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

以上,東漢末年到割據主要責任不在他兩,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勢力太強,足以和中央抗衡。如果說誰的責任大點兒,可能是董卓吧,他既然先佔住了場子,如果能服眾,壓得住場面,情況也許會好一點吧。


超級大木子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諸侯割據,終成三國之勢。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罪魁禍首是誰?其中,董卓和袁紹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最大的責任者應是皇帝,如果沒有禍起蕭牆,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聵的皇帝使東漢走向末路

東漢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麼是外戚當權,大力打擊士人,實行了“黨錮”。漢靈帝當皇帝時,大肆斂財,大興土木,途徑之一是賣官鬻爵。那時,當官都要向皇帝納貢,立有軍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錢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親名士崔烈,當年通過漢靈帝的乳母進獻了五百萬錢,當上了司徒。漢靈帝卻有些後悔了,說要一千萬好了。

漢靈帝的另一途徑是加稅,大太監、中常侍張讓、趙忠建議對全國的耕地每畝加收十錢,用於修建宮殿等項目。靈帝還下詔讓各地向都城洛陽運送木材和石料,宦官們在驗收時強迫地方賤賣。各地的官吏乘機增加百姓賦稅,讓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發了黃巾起義。

皇族劉焉看到天下混亂,便向漢靈帝建議為了鎮壓叛亂,設置更有權力的州牧。以前,州里僅有負責監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則一統州軍政大權。州牧有利於指揮調動全州力量,但也為諸侯割據打下了伏筆。劉焉被委任為益州牧,他兒子劉璋後來就獨霸益州了。董卓當政時任命公孫度為遼東郡太守,公孫度便自稱為遼東侯、平州牧,割據一方。魏國時期,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自立為王,被司馬懿剿滅了。

漢靈帝死後,年幼的漢少帝登基,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對立,袁紹與董卓相繼登場,助推了東漢的倒塌和分裂。

袁紹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禍亂是從何進誅殺宦官開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進的手下袁紹建議召外地將領入京,董卓便應召帶兵而來。另一部屬曹操認為多此一舉,被何進厲聲呵斥。事態的發展證明曹操的正確,何進先被宦官誅殺了,袁紹和他弟弟袁術帶兵打進皇宮,大殺宦官。本來袁紹等人已達到目的了,但這時董卓帶著大隊人馬進京了,攫取了勝利果實。

董卓剛到洛陽時,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董卓恐怕有不軌之心,現在不早作打算,必然會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經戰陣,部下勇猛,袁紹有些畏懼他,不敢發動進攻。很快,董卓接納了何進的人馬,並指使呂布殺死了另一實力將領丁原,迅速成為洛陽的老大,脅迫皇帝讓自己當政。在董卓要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時,袁紹進行了抗爭,隨後便逃離了。

董卓執政之初,還能任用賢能,收買人心。他沒與袁紹計較,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但當董卓大權在握後,便顯現出殘暴的本性,縱兵搶掠皇親貴族和百姓,濫殺無辜,姦淫婦女,激起了民憤。在外的袁紹召集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被推舉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與地方諸侯對立,帶著洛陽的富豪和百姓遷都長安,把他們的財物席捲一空,還掘了歷代皇帝陵寢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燒了洛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袁紹帶頭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作為諸侯的盟主,打董卓並不積極,只有曹操和孫堅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撫各路諸侯,勸說袁紹等人服從朝廷,但袁紹和袁術先後殺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紹等人認為漢獻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劉虞賢明,準備擁立劉虞當皇帝。曹操當即表示反對,加上劉虞本人堅決拒絕,袁紹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罷休。

隨後,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又是那個鮑信對曹操說:”袁紹身為盟主,竟以權謀私,看來另一個董卓要產生了。”由此可見,袁紹帶頭割據,他弟弟袁術在南方搶地盤,劉表、公孫瓚等諸侯紛紛發展自己的勢力,天下分崩離析在所難免。

這期間,司徒王充設計,在呂布的幫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諒董卓的部下,導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漢獻帝顛沛流離。在這時候,袁紹的謀士建議迎回漢獻帝。但袁紹可能想著自己稱王稱霸,沒有采納這一建議。結果,曹操抓住機會,迎回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樹立自身的權威,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後來,獻帝下詔給袁紹,說他:“地廣兵多,但專門結黨營私,沒有勤王救駕,只是擅自攻伐。”可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紹敗給曹操是不奇怪的。


瀾石記


《三國志》和巜三國演義》的作者,從正史和藝術角度,都對董卓深惡痛絕。對禍國殃民的董卓及其涼州兵,予以口誅筆伐。但是,我要重申的是:漢末的這場人間浩劫,宦官和外戚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董卓和袁紹沒有能力承擔一個朝代分裂的責任,只有與封建王朝如影隨附的宦官和外戚毒瘤,才能對國家造成極大的危害。為了不太遠離題回答,我還是在董卓和袁紹兩人之間的範圍,講清楚東漢末年分裂的那些事。

一,豺狼虎豹中的佼佼者 土匪軍閥的祖師爺

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以來,殆未知有也。《三國志·卷六·董卓傳》

知識分子出身的陳壽在自己的著作中憤怒的總結:“(董卓的殘暴)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幾乎是沒有的。”

當袁紹因為不同意董卓廢何太后和漢協帝而逃走後;恰逢東郡太守橋瑁假造詔令,書寫董卓惡狀,向各州郡發出興兵討伐董卓的號召。實際響應的大臣只有袁紹、曹操、袁術、韓馥、孔伷、橋瑁等十二人,共推袁紹為盟主,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正式組成聯盟,號稱關東軍。

袁紹們的此舉卻把“弘農王”少帝逼入絕境,因為董卓認為,聯軍可以名正言順的以迎立他復位為名,打著主持公道正義的力量對董卓討伐。董卓命令李儒逼弘農王少帝喝下毒酒而死,時年15歲。

弘農王少帝和獻帝是兄弟倆,少帝慘死於董卓毒酒下,而獻帝當了幾十年的傀儡皇帝。董卓為了洩憤,又殺死袁隗等五十多個袁氏族人。算是與聯軍總司令袁紹結下血海深仇。

董卓的另一惡劣行為是遷都於長安時,放火焚燒古都洛陽。城內的頓時黑煙滾滾,大哭小叫,董卓的土匪西涼兵趁火打劫,而且挖掘皇帝和貴族之墳。有文章說曹操是“模金校尉”祖師爺,董卓聞聽此語後微笑不語,心中暗喜:“有人背鍋了,不錯。”

(董卓)

小結: “漢末天下大亂的重要禍源,董卓的確是一個罪魁禍首。”(呂思勉《三國史話·董卓的擾亂》)董卓相比較袁紹,當然應該承擔首要責任,由於董卓的亂政、暴民,導致各地群雄並起,從推車抬轎者到封疆大史員,無不“毀家紓難,”割據一方,各霸一方,春秋戰國時代的局面呈現,漢朝空有名義,實際已經分裂。

二,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一一袁紹

既然董卓這廝如此萬惡,如果沒有何進的詔書,西涼軍閥頭目董卓是無法進京的,也許就能避免少帝被廢,洛陽焦土的驚天大事,也不會有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聯盟。

但是“董卓進京”的背時騷主意是“繡花枕頭”袁紹與何進共同執行的,主意也是所謂“四世三公”的袁紹出的。所以袁紹對於漢末分裂承擔“因果關係”,因為他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袁紹)

後記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到未央宮上班,剛進門則死於呂布長矛下,暴屍於市,肚臍眼上插油捻子點燃,史載:“光明達曙,如是熾日。”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等過黃河到黎陽,回憶董卓進京到自己的官渡慘敗,不禁抑鬱成疾,二年後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