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修行(全文轉發行政法李佳老師的文章)

人生是一場修行(全文轉發行政法李佳老師的文章)

今天出成績了,每當這個時候,有人歡喜有人憂。

2018年5月11日,我決定從高校辭職後,發了一條朋友圈:“飛機上把餘華的《活著》又讀了一遍,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真實的故事裡,只不過對自己是真實的活著,對別人只是故事而已。”今天,我想撥開內心和大家聊聊我的故事。

從小到大,我的生活軌跡是鎖定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回想起來,生活都沒有多少波瀾。我喜歡用“性格單純的沒有煩惱,未來遙遠的沒有形狀”去形容我讀書時候的生活,但這一切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而畫上了句號。為了不影響我博士複試,複試結束後,家人才告訴我父親已然離世的消息。回家的路就成了奔喪的路,生活真的像故事一般。我一夜之間學會懂得,一夜之間學會長大,那一年是2009年。

人一成年就是對少年時代自己的背叛,而我直到了30歲的時候,才成年,才懂得,才明白。

人生是一場修行(全文轉發行政法李佳老師的文章)

那一年,我明白了只有努力才能夠讓我們有實力掙脫生活的囚籠。人這輩子是很難按照一個固定的套路設定,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驚喜甚至是驚嚇,但不管如何,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生活面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泰戈爾所說的 “懷揣希望去努力,靜待美好的出現”。在這個充滿了意外的世界中,選擇讓活著變得更有意義。很久以前,我偶然看到了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工作、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對此我深表贊同,在我看來,我們努力,不一定是為了錦衣玉食,也不一定是為了衣朱帶紫,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個自我感覺更有生命價值的自己。我們努力,只是讓自己生活在不如意的時候,在生活背離了自己初心的時候,有一個二次選擇的機會。努力是不過是給自己生命留下了容錯的機會。

人生是一場修行(全文轉發行政法李佳老師的文章)

那一年,我明白了與努力並列的還有選擇。這次我的辭職,很多人不懂,因為他們覺得有一份體制內的工作,生活更加安穩。當我發現,體制內的身份制約了我自由人格的實現,我就選擇了離開,穩定只能帶給你最低限度的安全,卻剝奪了我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如果非要留下一個理由作為交待的話,那就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吧,“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對於我這種人,或許離開學界才能更好的做學術吧,我姑且這麼安慰自己。我從高校裡辭職,最對不起的就是在天堂上的張老師,還有我3噸多重的書。大凡是選擇,有得必有失,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而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所以,我選擇改變,我想活成自己心目中那個完美的自我,我不想妥協,我想堅持,但堅持的結果會怎樣,我不知道。

人生是一場修行(全文轉發行政法李佳老師的文章)

那一年,我明白了與選擇並列的還有責任。本科畢業那年,父親那時候已經癱瘓兩年了,堂姐勸我不要在追逐飄渺的學術夢想,應該早一點工作撐起整個家,但我和父親說我想放棄讀書的決定的時候,神志模糊、言語不能的父親立刻就哭了,淚水順著他的皺紋滑落,我知道他那是在表示拒絕,我也第一次明白什麼叫做老淚縱橫。但那時候,我的學術夢一直都還沒有醒來,因為那時候我不懂得責任二字的含義。

父親的離世,在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後,我開始了司考培訓生涯,剛開始挺難的,本來我是寧肯自己跑冤枉路也羞於問路的性格,現在卻要拿著自己的簡歷去敲輔導機構的門,逮著人就說我講課很好,我可以不要錢,給我個機會好嗎?10年的堅持,才有了那個總是在課堂上微笑著,看似光鮮亮麗的李佳老師。當我累的時候,想哭的時候,我就想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身上肩負著整個家庭的責任,我怎麼可以放棄?

那一年,我明白了與責任並列的還有金錢。

有一句歌詞說:“塵世繁花終凋落,悠悠萬事成蹉跎。功名利祿且看破,不為鬥米把腰折。”我想我是很難到這樣的境界了,我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人,我自己可以清貧,但我不想讓家人清貧,我自己可以活在虛無縹緲中,但我家人不能。適度的擁有財富是實現人格自由的基礎,盧梭在《懺悔錄》中說的“擁有的金錢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錢是奴役的工具”,這是對金錢與人格自由關係的最佳闡述。每年的前言中,我都會和我的學生們嘮叨經濟基礎對於自由人格的關係,顯得自己很世俗,但我還是不想告訴大家,“在一個浮躁喧囂、功利充斥的社會,要想保持獨立的人格,必有一定的物質作為基礎。”這句話是我的老師張樹義教授在《旅行的意義》前言中說的,在老師離去後,這本書也成絕版了。

這就是 “我”的故事,獻給在成功路上堅持著的每一個人。

195+111。今年30歲,非法本在職。為了這個考試,這兩年付出了太多。你的課,不僅僅在學業上給了我很大幫助。同時在人生道路上也給了我很多啟示。雖然沒能有幸成為你真正的學生,但你的的確確成為了我的老師。謝謝你李佳老師!

有喜歡李佳老師的,歡迎關注公眾號:李佳法考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