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的一句話,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惡意”

情景一:

小明這段時間交了幾個新的朋友,他們一起在商業街玩耍。小明每天都很開心,而且還從朋友們那兒學到了一些新的詞彙。

這天,媽媽正在陪著小明做手工,媽媽很順利地做好了一個東西,小明覺得媽媽很厲害,感嘆道:“媽媽,你真牛逼!”

媽媽一聽,馬上厲聲訓斥:“為什麼要說髒話?”

小明被突如其來的訓斥嚇懵了,怯懦地為自己辯護:“我沒有說髒話呀!我只是想說你很厲害!”

“剛剛就是說髒話了,我都聽見了,你還不承認!”媽媽的聲音更嚴厲了。因為在她看來,小明不僅犯了錯,還不敢承認錯誤。

“我沒有說髒話!”小明的聲音更小了。

“靠牆站著去,今天上午的手工結束了!”媽媽說完就出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只留下小明委屈地站在牆邊,剛剛和媽媽一起做手工的愉悅心情早已經消散不見了。

分析:

媽媽的訓斥有何不妥?

“為什麼要說髒話?”這句責問有兩個隱含的前提。

第一個,它認為孩子明確知道“牛逼”是一個骯髒的字眼。

第二個,它認為孩子是故意選擇用髒字的。它認為孩子在表達時是有多個選擇的。他明明可以選擇“你真厲害”、“你真棒”等給人感覺較美好的詞,但是,他偏不,他偏要選擇“牛逼”這個髒字。

這兩個隱含的前提勾繪出媽媽心目中孩子的樣子:他不需要教導單靠自己就可以輕易區分出什麼樣的話是美好的,什麼樣的是惡毒的;他是一個內心邪惡的孩子,他會故意用不好的話來對待別人。

當一個孩子被以“他所不是的樣子”錯誤對待時,他會很自然地為自己辯護,保護自己真正的樣子。但是,當媽媽在理解他的辯護時,仍然是以上面兩個隱含的前提為基礎的,所以,正常的辯護就變成了媽媽眼中的狡辯。

如果孩子長期被這樣錯誤對待,那麼孩子很容易養成兩種傾向:一是膽小懦弱,缺乏安全感,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東西,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什麼時候會招致責罵;二是暴躁,反抗心理強,因為他需要保護真實的自己,不斷抵抗來自父母的誤解。

媽媽其實是和自己心中所認為的那個孩子在打交道,而非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

父母會以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看待孩子的生命,換句話說,父母對待孩子生命的方式不會超過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要引導孩子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生命,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以更新提高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但養育孩子僅有出於本能的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去做父母,因為我們不經意間的一些行為也可能會損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不經意的一句話,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惡意”

情景二:

前不久的一天我跟孩子正在玩耍,我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讓他覺得很好,他感嘆:“你真牛逼!”


我馬上引導他:“不要這樣說,這是髒話!”

“我只是想說你很牛!”孩子為自己辯解。

“你不需要為自己辯護,寶貝兒!跟爸爸說話的時候你可以用你想用的任何詞彙,如果爸爸覺得有什麼不好,爸爸會明確告訴你的,爸爸不會責備你。爸爸知道你沒有惡意,爸爸只是想明確告訴你‘牛逼’是髒話,以後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來表達‘你很牛’這個意思。”

“比如呢?”

“比如,‘哇,你好厲害!’‘你太棒啦,你是怎麼做到的?’”

分析:

這樣做的好處是:

第一點,孩子真實的樣子得到尊重,他不需要努力去為自己辯解,也不需要費力地把強加在自己身上的那個甲殼推開。他可以從父母的尊重中看到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也為孩子自我的良好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二點,為孩子營造自我表達上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知道他可以放心大膽地應用他所學到的新的詞彙,那麼他就會努力用它們來表達自己,比如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緒。這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而且可以鼓勵他探索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孩子自我的發展。

外面的世界或許不會對我們的孩子如此友善,但我們有義務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讓他可以自由展現真實的自己,也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我們的孩子真實的樣子。

第三點,我們引導孩子的過程,事實上也是為孩子立界線的過程。界線體現著我們希望孩子以後能擁有的價值觀。我們不僅把好的話語和不好的話語區分開,同時也教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有時候確實是在用一些不好的言語來表達美好的意思,引導孩子內外一致是我們父母的責任。

第四點,如果時機合適,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引導孩子。比如,通過回答“為什麼牛逼是髒話?”我們不僅可以給予孩子一些有關性的知識,也可以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生命和周圍人的生命,以及人類的生命和周圍環境中其他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