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的一句话,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深深的“恶意”

情景一:

小明这段时间交了几个新的朋友,他们一起在商业街玩耍。小明每天都很开心,而且还从朋友们那儿学到了一些新的词汇。

这天,妈妈正在陪着小明做手工,妈妈很顺利地做好了一个东西,小明觉得妈妈很厉害,感叹道:“妈妈,你真牛逼!”

妈妈一听,马上厉声训斥:“为什么要说脏话?”

小明被突如其来的训斥吓懵了,怯懦地为自己辩护:“我没有说脏话呀!我只是想说你很厉害!”

“刚刚就是说脏话了,我都听见了,你还不承认!”妈妈的声音更严厉了。因为在她看来,小明不仅犯了错,还不敢承认错误。

“我没有说脏话!”小明的声音更小了。

“靠墙站着去,今天上午的手工结束了!”妈妈说完就出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只留下小明委屈地站在墙边,刚刚和妈妈一起做手工的愉悦心情早已经消散不见了。

分析:

妈妈的训斥有何不妥?

“为什么要说脏话?”这句责问有两个隐含的前提。

第一个,它认为孩子明确知道“牛逼”是一个肮脏的字眼。

第二个,它认为孩子是故意选择用脏字的。它认为孩子在表达时是有多个选择的。他明明可以选择“你真厉害”、“你真棒”等给人感觉较美好的词,但是,他偏不,他偏要选择“牛逼”这个脏字。

这两个隐含的前提勾绘出妈妈心目中孩子的样子:他不需要教导单靠自己就可以轻易区分出什么样的话是美好的,什么样的是恶毒的;他是一个内心邪恶的孩子,他会故意用不好的话来对待别人。

当一个孩子被以“他所不是的样子”错误对待时,他会很自然地为自己辩护,保护自己真正的样子。但是,当妈妈在理解他的辩护时,仍然是以上面两个隐含的前提为基础的,所以,正常的辩护就变成了妈妈眼中的狡辩。

如果孩子长期被这样错误对待,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两种倾向:一是胆小懦弱,缺乏安全感,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东西,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什么时候会招致责骂;二是暴躁,反抗心理强,因为他需要保护真实的自己,不断抵抗来自父母的误解。

妈妈其实是和自己心中所认为的那个孩子在打交道,而非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

父母会以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孩子的生命,换句话说,父母对待孩子生命的方式不会超过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引导孩子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生命,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更新提高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但养育孩子仅有出于本能的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去做父母,因为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些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经意的一句话,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深深的“恶意”

情景二:

前不久的一天我跟孩子正在玩耍,我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让他觉得很好,他感叹:“你真牛逼!”


我马上引导他:“不要这样说,这是脏话!”

“我只是想说你很牛!”孩子为自己辩解。

“你不需要为自己辩护,宝贝儿!跟爸爸说话的时候你可以用你想用的任何词汇,如果爸爸觉得有什么不好,爸爸会明确告诉你的,爸爸不会责备你。爸爸知道你没有恶意,爸爸只是想明确告诉你‘牛逼’是脏话,以后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你很牛’这个意思。”

“比如呢?”

“比如,‘哇,你好厉害!’‘你太棒啦,你是怎么做到的?’”

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点,孩子真实的样子得到尊重,他不需要努力去为自己辩解,也不需要费力地把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个甲壳推开。他可以从父母的尊重中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也为孩子自我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点,为孩子营造自我表达上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知道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应用他所学到的新的词汇,那么他就会努力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比如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这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而且可以鼓励他探索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孩子自我的发展。

外面的世界或许不会对我们的孩子如此友善,但我们有义务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可以自由展现真实的自己,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我们的孩子真实的样子。

第三点,我们引导孩子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为孩子立界线的过程。界线体现着我们希望孩子以后能拥有的价值观。我们不仅把好的话语和不好的话语区分开,同时也教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有时候确实是在用一些不好的言语来表达美好的意思,引导孩子内外一致是我们父母的责任。

第四点,如果时机合适,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孩子。比如,通过回答“为什么牛逼是脏话?”我们不仅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有关性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人的生命,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周围环境中其他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