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快準穩,上海怎樣讓防控跑過病毒

11月22日,浦東國際機場通宵展開全員核酸檢測

11月23日21時,來自上海市衛健部門的最新消息稱:累計採樣17719人,17718人為陰性;1人結果陽性

這是上海本月發現的第7例本土病例。

氣溫驟降。這兩天的上海,一下從清爽宜人的秋天跌進了初冬。很多人的心情,也因為散發病例的增加而有幾分惴惴。

11月23日上午10點,上海市召開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浦東新區副區長李國華宣佈,在追蹤排查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時,新發現了兩例新冠肺炎可疑病例,分別是此前兩例確診病例的同事和妻子。當天晚上,上海再添一例來自浦東機場貨運單位的確診病例。

從11月9日,上海連續8個月無新增本土病例的紀錄被驟然打破,至此,上海報告的本土病例已增至7例。幾處村居、小區升格“中風險”,“行程碼”中的“上海”也被翻了紅。

於是,公共場合裡,原本有些鬆懈的人們重新規範戴起了口罩;出差出遊的人們要麼撤銷行程,要麼默默去醫院排隊檢測,揣上一張核酸證明……

然而,上海的街巷繁華熱鬧依舊,看不出半點恐慌。緣由在於,這座城市敢說——“讓防控跑贏病毒”,敢做——萬人採樣檢測一夜完成,敢透明——信息公開,不容謠言發酵。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且專家早就提醒謹防“秋冬第二波疫情”,開放的中國,能否“獨善其身”?“疫情防控常態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大家說到順口,能否慎終如始,常抓不懈?尤其是上海,每天承擔大量航班、船舶、車輛進出國境,真能守牢大門?會不會“潰於蟻穴”?

幾例突發散發病例,像是一次測驗,讓我們看到上海公共衛生安全防護體系的運行效率,看看其是否快速、精準、高強度、大規模和靠得住,也是對基層社會治理與市民基本素質的一次檢驗。

11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

24小時,上海做了多少事?這些無言的數字,讓人震撼

比起“新增兩例病例”,這次新聞發佈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另外一些數字:

11月22日新發現2例確診病例之後,上海做了哪些事?

“經排查,截至11月23日8時,已追蹤到上述確診病例曹某某、張某某的密切接觸者55人,已全部落實隔離觀察措施,完成首次核酸採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已排查到篩查對象2541人,全部完成核酸採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已對相關場所食品、物品、環境等進行採樣,共採集378件樣本,完成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這是李國華副區長報告的數據。

11月22日夜間,上海組織力量對浦東機場貨運單位人員進行核酸檢測有網友當時即刻將人頭攢動的照片上傳,儼然一派“出大事了”的聲口。真相如何呢?

據11月23日21時來自上海市衛健部門的最新消息,“累計採樣17719人,17718人為陰性;1人結果陽性

此前,11月9日確診病例之後,“共排查並管理密切接觸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觸者51名,篩查病例相關人員9617人,上述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共採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環境樣本1428份,經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11月20日晚宣佈確診2例病例,次晚22時公佈的相關排查情況如是:“密切接觸者91人,其中在滬90人,在外地(江蘇揚州)1人,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密接的密接213人,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相關篩查人員15416人,檢測結果15415人為陰性,1人為陽性。”

11月8日下午,浦東機場搬運工王某因發熱走進醫院,9日早確診,當天上海即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信息,宣告查到180餘名密接的密接,落實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等措施。

浦東醫院,因有一名護士確診,當天即開始封閉管理

每一個確診病例,關聯的都是幾十個“密接者”、幾百個“密接的密接”,乃至數千至上萬人的“相關人員”。一天之間,要完成流行病學調查,明確畫出一個人兩週內的活動軌跡,核查信息,確定風險區域和等級,落實措施;一夜之間,要為1.5萬、1.7萬人做篩查,核酸採樣、送檢、通報結果,還要加上工作場所、居住地環境樣本等檢測,不遲滯、不錯漏……隨便想想,都不容易。

為了這些無言的數字,無數人不眠不休。

數字背後,是屬於上海的速度、精度和力度;支撐這些數字的,有上海社會治理的廣度、深度與溫度——上海立志打造國際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做好國家對外開放發展橋頭堡,就必須在疫情面前爭分奪秒,準確高效,防控跑贏病毒,真相蓋過謠言。

上海,確是“模子”!

挑燈夜戰,居民小區裡數千居民有序展開核酸檢測

溯源樣本,“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

11月23日上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孫曉冬副主任談及同在浦東國際機場從事貨運的2例確診病例的溯源調查:

2例病例可排除“人傳人”導致感染可能性;排除經接觸冷鏈食品感染可能性;2人曾於10月30日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後的航空集裝器。該集裝器為密閉容器,內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內部環境潮溼。清理時,2人均未佩戴口罩。而其發病時間符合新冠肺炎發病潛伏期。經基因測序,2例病例基因高度同源,與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提示感染來源為境外輸入。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國家和上海權威專家綜合分析研判認為:導致2例病例的感染來源,可聚焦在同時共同暴露於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

短短一段話,透露了不少信息。這需要做多少“無用功”、投入多大精力,才能將一個人過去14天的行動軌跡、做過的每件事、身處的每個環境特點、每個可能僅是擦身而過者的身份信息,一天之內採集齊備、公之於眾;又要做多少抽絲剝繭的調查分析檢測驗證,才能迅速聚焦感染來源、發現風險點,從而消除防控隱患?

短短一段話,也讓我們看到上海公共衛生防護鏈條的隱約浮現。“這個體系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但體系就在你身邊,這個體系就滲透在基層的一點一滴中……這次整個疫情救治,你如果拿放大鏡去看,你就會把體系裡的一些細節看清楚,就能明白我們老百姓如何得益於這個完整體系對我們城市的保障。”談及上海今年出臺的“公共衛生20條”時,上海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這樣描述。

11月21日,上海市第87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通宵奮戰”之後的領導、專家們

在11月2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張文宏說,浦東出現的散發病例對整個城市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上海沒有對浦東地區封城,也沒有對浦東地區大面積普遍檢測。“這說明,對這個病毒的第一個感染者發現得非常早,需要追蹤的密切接觸者及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數量是有限的。要做到這樣充分的追蹤,再擴大範圍檢測,事實上足以應對這個病毒的傳播。這是我們常說的‘要跑到病毒的前面’。

要跑到病毒的前面,唯一的一點是,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

這也回答了我們,為什麼上海要花這麼大力氣、捨得這麼大投入,一人確認,輒檢萬人。

浦東機場通宵檢測工作之後,坐著休息的醫務人員

數字背後的眾志成城

22日深夜,浦東機場展開全員核酸檢測。

寒風吹號,240名醫護人員、300名工作人員為1.7萬餘人的採樣,整整連續奮戰10多個小時,站不動了,就在牆邊背風處席地而坐,補充一下體力。這樣的場景,讓一些親歷者動情地在網上留言:“你們為這座城市的安全堅持奮鬥,這一切,所有人都會銘記在心。”“你們辛苦了!給予時間,給予信任,不急不躁,上海會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同一天,在最早被劃定為中風險地區的浦東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醫護人員、居委幹部、城管、公安、保安等各路人馬24小時通宵奮戰,為2000多戶、6000多位居民完成核酸檢測。有人用手機拍下當時的場景:深夜路燈下,社區居民們戴著口罩排隊等待檢測。井然有序的一幕,穿透寒冷與黑暗,讓人溫暖而心安。

20日新增的女性病例是上海市浦東醫院護士。確診後第一時間,醫院日常門急診醫療服務即被暫停,院區封閉管理,在院的4015名員工、患者、陪護人員全數隔離觀察、核酸檢測。該院近千名醫護人員去了隔離點,其他醫院醫護人員馳援,接手照料患者。四小時完成“換防轉移”,過程井井有條。

確認病患女兒就讀的中學,第一時間展開隔離、檢測、消殺等措施,週六學校全員到校做核酸檢測,並從週一開始上網課。
每一項舉措、每一組數字、每一次與時間賽跑,背後,都意味著犧牲、不便、困難、麻煩、繁瑣甚至痛苦……然而,你很少聽到抱怨、牴觸,更沒有自說自話,自行其是。

11月21日,本是浦東醫院檢驗科醫生王嘉琪結婚的日子,因為防疫需要,他和新娘朱倩只能舉行視頻婚禮。新娘一個人出現在婚宴現場,卻收到更多祝福;

一位出租司機送乘客入明天華城小區恰遇“封門”,只能就地隔離,耽誤了做生意,他卻乾脆當起了志願者……

從11月9日至今,連續三場新冠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每一次,上海的醫學專家們都在大力科普,呼籲市民加強個人防護,繼續做好戴口罩、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

張文宏醫生曾說,世界疫情何時結束,不取決於防控工作做得最好的國家和地區,而是取決於“最短板”;不取決於醫生們,而是取決於每一個人

快速反應,精準防控,多方協同,眾志成城。

這樣的上海,期待交出一張屬於抗疫“優等生”的答卷。(本文部分圖片來自警民直通車-上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