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古龙的武侠世界里,有一个难以超越的神话,盗帅楚留香。

电视剧《楚留香新传》,张智尧饰演的楚留香被书粉称为最符合原著的楚留香,有幸看过,的确是赏心悦目,风采无限。

鬼恋传奇中,薛衣人带楚留香去剑室中看自己的藏剑,一面聊天,一面试探,楚留香机智应对,品论名剑,颇有大将风采,而他口中所提的八方铜剑,也让人联想到了遥远的战国。

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在两千五百年前,诸侯争霸,剑在当时不仅是主要作战武器,更是有身份之人的一种装饰品。

《说文》中,如此记载:

古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和其他的装饰品一样,身份越尊贵之人的佩剑,剑身上的花纹就越多,制作工艺也就越麻烦,但饶是如此,也难不倒我们的铸剑师能在细微之处做出区别,由此可见,我国当时的铸剑技术已非常纯熟。

1.中国的青铜剑不仅技术高超,还花样繁多

剑,是古代使用最广泛的兵器之一,被人称赞为百器之先。

最早出现的剑,是周朝的青铜剑。

秦始皇墓中出土不少出土过不少青铜剑,有的是别国的剑,有的是秦国本土的剑。

考古学家发现,秦国本土的剑,基本都是九十厘米的长剑,剑身朴素无多余纹饰,实用性质非常之高,攻击性能十分之好,这种实用至上的思维也让秦军在很多战役中取胜,也是这种思维让秦国完成了大一统的使命。

同一时期,吴越两地也是铸剑的佼佼者,只是和秦国的剑不大相同。

地处南方的吴越两国,周围全是水,他们的士兵也大多以步兵为主,骑兵较少,也就应运而出了适合用于步兵的武器——短剑。

吴越短剑的剑身不仅短,还很宽厚,剑刃两侧有些弧度,整体十分流畅好看,有些剑的剑身上还有花纹装饰,有的是火焰,有的是菱形,等级越高之人的佩剑,装饰就越复杂。

虽然装饰有无均可,看起来并不那么实用,但和秦国的剑一样,吴越的青铜剑也十分锐利。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一出土没有经过任何打磨,没有朽坏,还能轻而易举的划开纸张,沉睡了两千多年,这把剑依然向我们诉说着它的锋芒和光彩。

而当时,考古学家发现了剑身上的铬盐化合物,是为剑千年不朽的原因,这是一件轰动全世界并令国人骄傲的事情。

这种铬盐氧化处理的手法,是近代的先进工艺,1937年德国和1950年美国先后都申请过专利。但两千多年前在人们还不知化学为何物时,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

让人感叹的还不止这些,翻查典籍,就会发现当时的铸剑师就已经知晓铜和锡的配比量将决定一把剑的好坏。

有《周礼·考工记》记录如下: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中国的铸剑师与其他手艺人一般,不仅要求技术过硬,还要求审美过硬。

最为复杂的装饰,是剑首同心圆,每个同心圆不仅圆润且圆心一致,在空隙中还有暗纹做点缀。经考古学家模拟制作发现,这种装饰,要先制作泥范,在泥范雕刻花纹,再将泥范烧制成陶范,最后再将铜水注入才能做成。

而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的越王勾践剑,剑首同心圆就多达十一个。

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工匠之手艺,在细节上最能展示,透过冰冷森寒的剑身,我们够窥探到了中国铸剑师的精巧手法。

2.铁剑在先秦就有,且铸造工艺纯熟

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剑客,大多已经不拿青铜剑,拿得都是铁剑。

这当然不是因为剧组找个青铜剑太过费事导致的,而是因为中国自先秦,就有了铁剑。

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

就是因为这句记载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的一句话,曾让中央七套在节目中研究了一整集鱼肠剑的制作材料,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这把专诸刺王僚的绝勇之剑,竟是一把铁制剑。

由此推出,先秦时期,就有工匠掌握了用铁铸剑的工艺,只是在当时没有炼铜的技术成熟,故而并不普及。

想要锻造铁剑的工匠,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就是炉温的保证,要锻造铁剑,必须要将铁加热到半融化状态才能进行锻打,也就是说,温度不够或者温度太高都是不能做成这件事的,但在没有测温条件的情况下,还是陆续有铁剑问世。

控好温后,铸剑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折叠锻打,折叠锻打铁器能去除一些矿石杂质,但是时间上需要注意,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可以,否则一把剑就无法成型。

这两种技术障碍,在现在来看并不是难事,但在当时来说,只有靠着铸剑师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分毫不差。

根据相关文献记在,战国时期,官方以赋税名义大量征缴炭石用于冶炼后,社会才出现了很多铁用器具,也是这时,才有一两把铁质名剑问世。

时光匆匆,直至到了西汉时期,铁剑已基本取代了青铜剑,在战场上成为了佼佼者,可见,虽是西汉时铁剑被广泛使用,但却要从战国时期开始积累经验。

社会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经过十几二十几代人的努力才得来的成果。

3.传奇铸剑师欧冶子和他铸造的名剑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

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

《辞海》中载:

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

受武侠思维影响,我们看名剑和名刀,总会想到背后铸造之人的技艺高超,认为铸剑者也是一个传说,而浩瀚历史当中,确实有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铸剑大师欧冶子。

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欧冶子一生所铸名剑无数,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泰阿、工布等剑,这些在历史中或刺杀,或叱咤战场的名剑让欧冶子一生都与传奇挂钩。

而他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剑,恐怕非龙渊剑莫属,从它问世以来,就有数不清的史书典籍cue过它。

《越绝书》上记:

春秋时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

《龙泉县志》上说:

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於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

除此,还有《吴越春秋》中有段故事,说伍子胥被人所害,偶得渔翁赠送宝剑,此剑就是龙渊剑。而刘邦少年时期,偶然结识了一名铸剑师,因投其所好而被铸剑师看好,获得了龙源宝剑,起义时曾发挥莫大作用。

甚至还有人说,唐朝开国之人李渊也曾用过此剑,但因和自己姓名冲突,而改为龙泉。

其实,无论有什么样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于龙渊剑和欧冶子的肯定和喜爱。

从《楚留香新传》中的八方铜剑,看古人的铸剑智慧

剑的历史,最初不过是因战争应运而生,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前进,剑和侠客越来越不能分割,英雄需一把宝剑的故事才能更让人心动,冰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结合,怀有力量而不滥用,才是我们最欣赏之人,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剑虽送生活当中逐渐褪色,但背后的精神,我们却不会忘记,剑虽冰冷,但家国情怀和历史却赋予它最炙热的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