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古龍的武俠世界裡,有一個難以超越的神話,盜帥楚留香。

電視劇《楚留香新傳》,張智堯飾演的楚留香被書粉稱為最符合原著的楚留香,有幸看過,的確是賞心悅目,風采無限。

鬼戀傳奇中,薛衣人帶楚留香去劍室中看自己的藏劍,一面聊天,一面試探,楚留香機智應對,品論名劍,頗有大將風采,而他口中所提的八方銅劍,也讓人聯想到了遙遠的戰國。

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在兩千五百年前,諸侯爭霸,劍在當時不僅是主要作戰武器,更是有身份之人的一種裝飾品。

《說文》中,如此記載:

古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和其他的裝飾品一樣,身份越尊貴之人的佩劍,劍身上的花紋就越多,製作工藝也就越麻煩,但饒是如此,也難不倒我們的鑄劍師能在細微之處做出區別,由此可見,我國當時的鑄劍技術已非常純熟。

1.中國的青銅劍不僅技術高超,還花樣繁多

劍,是古代使用最廣泛的兵器之一,被人稱讚為百器之先。

最早出現的劍,是周朝的青銅劍。

秦始皇墓中出土不少出土過不少青銅劍,有的是別國的劍,有的是秦國本土的劍。

考古學家發現,秦國本土的劍,基本都是九十釐米的長劍,劍身樸素無多餘紋飾,實用性質非常之高,攻擊性能十分之好,這種實用至上的思維也讓秦軍在很多戰役中取勝,也是這種思維讓秦國完成了大一統的使命。

同一時期,吳越兩地也是鑄劍的佼佼者,只是和秦國的劍不大相同。

地處南方的吳越兩國,周圍全是水,他們的士兵也大多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也就應運而出了適合用於步兵的武器——短劍。

吳越短劍的劍身不僅短,還很寬厚,劍刃兩側有些弧度,整體十分流暢好看,有些劍的劍身上還有花紋裝飾,有的是火焰,有的是菱形,等級越高之人的佩劍,裝飾就越複雜。

雖然裝飾有無均可,看起來並不那麼實用,但和秦國的劍一樣,吳越的青銅劍也十分銳利。

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一出土沒有經過任何打磨,沒有朽壞,還能輕而易舉的劃開紙張,沉睡了兩千多年,這把劍依然向我們訴說著它的鋒芒和光彩。

而當時,考古學家發現了劍身上的鉻鹽化合物,是為劍千年不朽的原因,這是一件轟動全世界並令國人驕傲的事情。

這種鉻鹽氧化處理的手法,是近代的先進工藝,1937年德國和1950年美國先後都申請過專利。但兩千多年前在人們還不知化學為何物時,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能。

讓人感嘆的還不止這些,翻查典籍,就會發現當時的鑄劍師就已經知曉銅和錫的配比量將決定一把劍的好壞。

有《周禮·考工記》記錄如下:

金有六齊(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中國的鑄劍師與其他手藝人一般,不僅要求技術過硬,還要求審美過硬。

最為複雜的裝飾,是劍首同心圓,每個同心圓不僅圓潤且圓心一致,在空隙中還有暗紋做點綴。經考古學家模擬製作發現,這種裝飾,要先製作泥範,在泥範雕刻花紋,再將泥範燒製成陶範,最後再將銅水注入才能做成。

而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的越王勾踐劍,劍首同心圓就多達十一個。

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工匠之手藝,在細節上最能展示,透過冰冷森寒的劍身,我們夠窺探到了中國鑄劍師的精巧手法。

2.鐵劍在先秦就有,且鑄造工藝純熟

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裡,我們看到的劍客,大多已經不拿青銅劍,拿得都是鐵劍。

這當然不是因為劇組找個青銅劍太過費事導致的,而是因為中國自先秦,就有了鐵劍。

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

就是因為這句記載在《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的一句話,曾讓中央七套在節目中研究了一整集魚腸劍的製作材料,經過反覆試驗後,發現這把專諸刺王僚的絕勇之劍,竟是一把鐵製劍。

由此推出,先秦時期,就有工匠掌握了用鐵鑄劍的工藝,只是在當時沒有鍊銅的技術成熟,故而並不普及。

想要鍛造鐵劍的工匠,需要面對的第一個技術難題,就是爐溫的保證,要鍛造鐵劍,必須要將鐵加熱到半融化狀態才能進行鍛打,也就是說,溫度不夠或者溫度太高都是不能做成這件事的,但在沒有測溫條件的情況下,還是陸續有鐵劍問世。

控好溫後,鑄劍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摺疊鍛打,摺疊鍛打鐵器能去除一些礦石雜質,但是時間上需要注意,時間太長或太短都不可以,否則一把劍就無法成型。

這兩種技術障礙,在現在來看並不是難事,但在當時來說,只有靠著鑄劍師一次次的經驗積累才能做到分毫不差。

根據相關文獻記在,戰國時期,官方以賦稅名義大量徵繳炭石用於冶煉後,社會才出現了很多鐵用器具,也是這時,才有一兩把鐵質名劍問世。

時光匆匆,直至到了西漢時期,鐵劍已基本取代了青銅劍,在戰場上成為了佼佼者,可見,雖是西漢時鐵劍被廣泛使用,但卻要從戰國時期開始積累經驗。

社會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是經過十幾二十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來的成果。

3.傳奇鑄劍師歐冶子和他鑄造的名劍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

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劍。

《辭海》中載:

湛盧山位於福建北部松溪縣境內,山高嶺峻,四季霧凝,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處,遂以劍名山。

受武俠思維影響,我們看名劍和名刀,總會想到背後鑄造之人的技藝高超,認為鑄劍者也是一個傳說,而浩瀚歷史當中,確實有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鑄劍大師歐冶子。

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歐冶子一生所鑄名劍無數,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泰阿、工布等劍,這些在歷史中或刺殺,或叱吒戰場的名劍讓歐冶子一生都與傳奇掛鉤。

而他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劍,恐怕非龍淵劍莫屬,從它問世以來,就有數不清的史書典籍cue過它。

《越絕書》上記:

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龍泉縣誌》上說:

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

除此,還有《吳越春秋》中有段故事,說伍子胥被人所害,偶得漁翁贈送寶劍,此劍就是龍淵劍。而劉邦少年時期,偶然結識了一名鑄劍師,因投其所好而被鑄劍師看好,獲得了龍源寶劍,起義時曾發揮莫大作用。

甚至還有人說,唐朝開國之人李淵也曾用過此劍,但因和自己姓名衝突,而改為龍泉。

其實,無論有什麼樣的傳說,都是人們對於龍淵劍和歐冶子的肯定和喜愛。

從《楚留香新傳》中的八方銅劍,看古人的鑄劍智慧

劍的歷史,最初不過是因戰爭應運而生,而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前進,劍和俠客越來越不能分割,英雄需一把寶劍的故事才能更讓人心動,冰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結合,懷有力量而不濫用,才是我們最欣賞之人,也是我們所追求的境界。

劍雖送生活當中逐漸褪色,但背後的精神,我們卻不會忘記,劍雖冰冷,但家國情懷和歷史卻賦予它最炙熱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