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文|溪慧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被“慣”出來的


說到這個話題您可能有些吃驚,這是什麼意思。


好吧,先給大家分享一個人,他是梅西,梅西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之一,但實際上從梅西自身的條件來看,他並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無可挑剔的球員。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梅西的身高只有1米69,按中國國產教練的標準,可能直接用身高就把他淘汰了。梅西13歲的時候身高只有1米4,加盟巴薩之後,俱樂部給他注射了生長激素,希望他能長得高一點,結果也只是長到了1米69。但球隊還是留下了他,因為他太獨特了。


梅西左腳和右腳的觸球比例是10:1,這在職業球員之中極其罕見 ,因為你得讓對手不可預測才行,你不能只用左腳踢球!但梅西可以。


梅西之所以是梅西,不是因為他全面發展沒有短板,而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到了極致。梅西享受踢球,梅西樂於訓練,梅西熱愛比賽。梅西不是被人逼著一天到晚做不愛做的事。梅西是在自己喜歡的方向上不斷得到鼓勵,把強項強化強化再強化,才達到了今天的水平。


所以說,梅西不是“管”出來的。梅西是“慣”出來的。


回到我們養育孩子的事情上,你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被別人驅動還是被自己驅動?實現別人的目標還是實現自己的目標?


是的,你肯定選擇後者


你可能會問,那我怎樣做到這樣呢,答案就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而不是總是靠家長時時處處地管教和監控孩子。用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被“慣”出來的。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做事動機分為三種:

缺乏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缺乏動機(Amotivation),很好理解,就是我也不知道我要幹什麼,別人都做,我也做,比如,大家都上學,所以我也上學,大家都結婚生子我也結婚生子。隨波逐流。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顧名思義,不是自己的想法。外在動機可以分為三個層級,詳細看文稿中的圖表。給你點時間簡單看一下。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第一個層次外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就是我做一件事情,是因為別人給我好處,不做就處罰,我好好工作是為了獎金,我不好好讀書,爸爸會打我。


第二個層級是內攝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已經不是別人直接控制你了,而是你自己想要做一件事情,但是這樣做是為了滿足別人。比如,我不好好學習,媽媽會失望;而如果我好好學習,老師會表揚我。內攝的意思是把別人的價值觀當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內攝的驅動雖然來自於自己,會自律、投入,但是仍然是受控他人。


第三個層次是認同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就是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認同,也就是我認為這件事是對的,是我值得去做的,我好好學習,是因為我可以成為一個為社會有用的人,比如我想成為宇航員,為人類探索地球外的世界。


第四個層次是綜合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有這種動機的人就是,這件事與我的自我價值觀是一致的,已經變成了我的一部分。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我認為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努力學習才是對的。


以上四個層次組成了外在動機。其中,第三和第四個層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是整合調節。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自我決定理論的第三種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就是我做這事不僅僅是認同了,而且我就是喜歡,純粹是為了這件事本身,不為什麼結果,我打球、讀書、做設計,我不是為了掙錢,就是喜歡。也是我們平時說的好之到樂之的轉變。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整合調節屬於自主動機,其他的都是受控動機。


具有自主動機的人,做事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自我認同,所以充滿積極情緒;而具有受控動機的人,生活中必然負面情緒起伏,焦慮、擔憂、內疚、抑鬱,在內心中不停衝突,人生找不到意義。


如果你想讓孩子一生有熱愛的事情、能夠充滿堅毅力地去追求成功,並且能夠得到幸福,那就一定要學會放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的內在動機、形成自主性、發展出獨立的人格,能夠追逐自己的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控制孩子,也許在短時間內孩子能夠按照家長的期望做個乖孩子,甚至替父母實現他們的願望,但長期來說,孩子會成為沒有真正自我的人,難以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做父母的責任,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幫助、支持他發展自主性,讓他可以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自己做決定,自己去愛、去恨、去學習、去奮鬥、去享受,去成為自己,過屬於他的人生。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被“慣”出來的。


如果你真像“慣”孩子,就這樣“慣”吧


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而是被“慣”出來的

#心理有你# #幸福公益援助#積極心理學#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 @心之助盧悅 @積極心理學指導師露露

|本文由溪慧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