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鄠邑(hù yì)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原稱鄠縣、戶縣,位於西安市西南部,北臨渭水與興平市、咸陽市秦都區隔岸相望,東以高冠河、灃河與長安區毗鄰,西以白馬河與周至縣為界,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批覆撤銷戶縣,設立西安市鄠邑區。2017年9月9日,鄠邑區撤縣設區正式揭牌,成為西安市第11個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圍棋之鄉。

2019年,鄠邑區下轄8個街道、6個鎮 ,常住人口56.4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23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7.71億元,第二產業51.68億元,第三產業100.8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結構為15.4:28.7:55.9。

鄠邑區地處陝西關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遠在新石器時代(前40—前21世紀),祖先便在這裡勞動繁衍生息,與自然界進行著艱苦的鬥爭,創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為後來鄠邑區地區方國(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驅條件。

夏代(前21—前16世紀),鄠邑區為有扈氏國,與夏同姓姒,為夏之屬國。有扈氏國為鄠邑區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鄠邑區地名的由來。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天下祖庭——重陽宮

商代(前16—前11世紀),鄠邑區有崇國,其後有豐邑,都是商之屬國。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國勢強盛,四十餘國諸侯尊西伯為王。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遷都於豐。武王伐紂時,誓師於豐。當時的豐京實際上已成為政治中心,但仍為商之屬國。由於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國政權常在狹小的地域範圍內形成,所以有的史書記載,商代鄠邑區的甘亭、甘盤也是商之屬國。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滅紂後,雖建都於灃河以東的鎬,而豐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於宗廟。在西周時期,一直是豐、鎬並舉。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陽設內史,兼治三輔,鄠邑區屬內史管轄。

漢代(前206—220年),漢初置鄠縣,屬右扶風,高帝九年屬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屬右扶風,東漢仍屬右扶風。

鄠縣自漢初確定了縣的建制以後,兩千多年來,只有隸屬關係的變更,縣名及縣制設置相沿未改。

三國、魏(220—265年),置雍州三輔,下設8郡,鄠縣屬始平郡。

晉代(265—420年),鄠縣屬始平郡。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大觀樓(鄠邑鐘樓)

北魏(420—534年),置雍州下設7郡,鄠縣屬京兆郡。

西魏(535—556年),鄠縣屬雍州京兆郡。

北周(557—581年),雍州下設5郡1尹,鄠縣屬京兆尹。

隋朝(581—618年),全國分為109郡,關中設京兆、馮翊、扶風3郡,鄠縣屬京兆郡。

唐代(618—907年),全國分為10道,鄠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改設為15道,鄠縣屬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年),梁時鄠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鄠縣屬京兆府。

北宋(960—1127年),全國分為15路,在長安設立陝西路,後改陝西路為永興軍路,鄠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年),陝西分6路,鄠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1271—1368年),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鄠縣屬奉元路。

明代(1368—1644年),明初陝西仍設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置陝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鄠縣屬關內道西安府。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渼陂湖

清代(1644—1911年)仍依明制,鄠縣屬西安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陝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鄠縣屬西安府。

民國三年(1914年)撤銷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鄠縣屬關中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的建制,鄠縣屬陝西省政府直接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陝西省政府以下設立行政督察區,鄠縣屬第10行政督察區(區治在咸陽)管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21日,鄠縣解放後,鄠縣屬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管轄。

1950年5月,鄠縣屬咸陽專區管轄。

1953年元月,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1958年11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鄠縣保留縣的建制,劃歸西安市人民委員會管轄。

1961年8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鄠縣劃歸咸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紫荊花海

1969年到1982年,戶縣屬咸陽地區管轄。

1983年10月20日,將戶縣劃歸西安市管轄。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2016年12月2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西安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相繼批覆同意撤銷戶縣,設立西安市鄠邑(hù yì)區,以原戶縣的行政區域為鄠邑區的行政區域,鄠邑區人民政府駐甘亭街道東街7號。 [6-7]

2017年9月9日,鄠邑區撤縣設區正式揭牌。


非遺

民俗藝術民俗藝術類型原產地名號農民畫繪畫鄠邑區鄠邑代表性民間藝術傳統漆畫繪畫鄠邑區陝西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麵塑繪畫/雕塑鄠邑區陝西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戲曲陝西關中成熟地之一眉戶戲曲鄠邑區起源地之一廟會廟會化羊廟會/清涼山會等關中木構古建營造技藝建築工藝五竹鎮東索村陝西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邵氏腎病診療技藝中醫鄠邑區陝西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工藝品麥杆工藝畫工藝品鄠邑區民間鼓舞鼓舞鄠邑區鄠邑區鑼鼓社火鄠邑區會城隍社火/鼓舞/廟會北部區域鄠邑社火社火鄠邑區鄠邑代表性大型民俗活動

戲劇

秦腔

俗稱“桄桄亂彈”,鄠邑區各村寨都有人會唱上幾句。不論是下地幹活、趕集上路,還是磨面、碾米,常可聽到激越的秦腔聲腔。所以有人把鄠邑區叫“戲窩子”。民國以來,鄠邑區的秦腔藝人遍及西北各地。

眉戶

又稱“曲子”,單從字面上看是流行於眉縣、鄠邑區一帶的。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眉戶

據考,早在公元前六、七百年所傳下來的“西京調”(眉戶中常用曲調之一),就是當時鎬京人民對周幽王失敗的哀怨聲,其曲調如訴如泣,百聽不厭(見陝西人民出版社《眉戶音樂》一書)。明朝文學家邑人王九思就會唱曲子。史載,他與武功的康海“每相聚沜東戶杜間,挾聲伎酣飲,制樂造歌曲,自比徘優”(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見明史《文苑傳》)。王九思在《碧山樂府》序中也說:“予為碧山樂府,沜東先生既序而刻諸木矣,四三年來乃復有所作。興之所至,或以片紙書之已即棄去。一日,客有過予者,善為秦聲(即曲子),乃取而歌焉。酒酣予亦從而和之,其樂洋洋然,手舞足蹈,忘其身之貧而老且朽矣”。由此可見,眉戶從明代就在鄠邑區各地開始流傳,其中《張連賣布》、《古城會》等曲目頗為人們喜愛。

碗碗腔

邑人俗稱“油客家碗碗”,以其主要演唱者乃孫姑村賣油為生的李茂生之祖,又因擊節樂器以燈盞而得名。曲調優雅動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初一度盛行於鄠邑區各地。以皮影形式演出,由1人抱劇本,演唱劇中的生、旦、淨、醜。李茂生家原藏有劇本(手抄)三百餘種,現多已散失,倖存二十餘本,如《七賢牌》、《惠風扇》等。碗碗腔自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後逐漸衰敗下來,現作為一種特殊劇種開始復興。

漢調二簧

於清乾隆年間傳入鄠邑區,流行於縣城附近。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後盛極一時。到解放前夕,從藝人員所剩無幾,有山鳴岐等幾位老藝人健在。

道情

曾流行馮官寨一帶,據曲調及劇目看,其歷史源遠流長。它雖屬關中道情,但自成一格。仍保持著古樸淳厚的風格,主要劇目是民間小戲。

農民畫

鄠邑區農民曆來就有剪紙、繪畫、繡花、編織等傳統藝術。1958年,全縣開展壁畫活動,許多美術愛好者都參加了這一活動。西安美術學院教師陳士衡和鄠邑區文化館館長謝志安及美術幹部一起組織一些愛好美術的農民在工地辦訓練班,半天參加勞動,半天學習繪畫基本知識。學員用初步掌握的繪畫技巧宣傳工地上英雄模範的先進事蹟,以及甘峪水庫建成後的美好景象。嗣後,縣上陸續辦了一些培訓班,組織作者辦黑板報,辦展覽,畫壁畫。在宣傳實踐中,美術作者得到了鍛鍊,繪畫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優秀作品分別在《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鄠邑區報》上發表。1959年,成立了美術工作者協會。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鄠邑農民畫

從1958年到1983年底,據不完全統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匯報》、《新華文摘》、《中國農民報》、《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延河》、《群眾藝術》、《美術資料》、《新華日報》、《北京日報》、《西安晚報》、《民兵建設》、《中國建設》、《甘肅日報》、《延安畫刊》等報刊,先後登載鄠邑區農民畫421幅。介紹文章有通訊、調查報告、散記等三十餘篇。

1965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今日中國》專輯中有鄠邑區農民畫一節。1973年陝西電影製片廠在拍攝《鄠邑區新向》專輯中有鄠邑區農民畫一節。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有《鄠邑區農民繪新天》影片專輯。1976年6月25日至27日,挪威朋友來鄠邑區拍有《鄠邑區農民畫》電影。1979年5月16日為比利時國王訪華,比利時法語電視臺和荷蘭電視臺以讓亞多娜和路德貝克斯為領隊的聯合拍攝組一行四人,來鄠邑區拍攝《鄠邑區農民畫》電影。1981年加拿大多倫多太陽昇電影公司和日本一家電影公司先後在鄠邑區拍有彩色《鄠邑區農民畫》電影。

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太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西安市西南鄠邑太平峪以內。距西安44千米、咸陽60千米,總面積6085公頃。公園有石門子、月宮潭、石船子、黃羊壩、樺林灣五大景區近百個景點。

太平森林公園所處地貌為秦嶺中山地。整個區域高差懸殊、峭壁林立、峰巒疊嶂、溝谷連綿、多瀑布、急流和險灘,形成了豐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觀。園內有石門、黃羊壩、月宮潭、樺林灣、秦嶺梁五大景區。公園於2004年12月晉升為國家森林公園,2009年8月晉升為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7月經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0年12月西安市政府認定為“西安服務業名牌”。 [13]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鄠邑區南部,秦嶺北麓,東澇河上游,面積3000公頃,有朱雀崖、秦嶺梁、蘆花河、奇秀峰、龍潭子、冰河翠六個景區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直插雲霄的天柱峰,青蓮峰,佛掌峰,渡仙峰,龍脊嶺,有奇姿美態的蓮臺觀音、聚仙山、醉仙台、玉筍佛雲等。

草堂寺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關中八景之一——草堂煙霧

草堂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的祖庭,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圭峰山北麓。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由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出,為三論宗的創立提供了經典,所以他被尊為該宗開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祖庭。

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庵重陽宮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祖庵重陽宮

重陽宮位於鄠邑區祖庵鎮,距城區10千米。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陝西重陽宮)之一。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盛名。 [15]

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故事就發生於此。現保存的40餘通有關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聖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鍾馗戲鬼圖》畫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聖旨碑是研究中國現已失傳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僅存的實物資料。象重陽宮碑林這樣大量集中保護元代金石文獻在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人體科學、語言文字與書法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們譽為西安乃至陝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渼陂湖

渼陂湖位於鄠邑區澇河西畔,是秦漢上林苑、唐代遊覽勝地,人文歷史遺蹟眾多,杜甫、岑參、蘇軾、程顥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泛舟、賦詩,有“關中山水最佳處”之美譽。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渼陂湖(4張)


  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是陝西省堅持柔性治水理念,重點打造的關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是澇河蓄滯洪區建設的重點工程,是西安市持續推進“八水潤西安”工程的重要節點。澇河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包括澇河河道綜合治理、渼陂湖水系生態文化修復兩部分,其中渼陂湖水系生態文化修復工程是由西安曲江新區負責實施。渼陂湖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將恢復水面面積5300畝,其中西岸湖區4690畝(含溼地、水田等),東岸湖區330畝,河道水面280畝。 [18]

楊礪,字汝礪,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楊礪參加科舉考試,並一舉奪魁,成為宋代319年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

王九思(1468—1551年),明代文學家。字敬夫,號渼陂。漢族,陝西鄠縣

鄠邑區的介紹與歷史

王九思(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其間,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陸續來北京,相聚講論,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稱"前七子"。

張乃葳(1891—1950年),中將,字警伯,陝西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餘下鎮上馬營人。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任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戰術及編譯教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 張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張之左耳亦因之失聰。後改任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參謀長兼陝南師管區司令。

趙壽山(1894—1965年),原名趙生齡,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農曆11月21日生於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北鄉定舟村。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參加楊虎城部隊。解放後,先後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省長。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關麟徵(1905—1980年),原名志道,字雨東,漢族,陝西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人,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長於急襲的千里駒師的首任師長,生性傲岸,有陝西冷娃之稱,部將杜聿明、鄭洞國,劉玉章、覃異之、張耀明皆一時之名將。

楊明軒(1891—1967年),男,名荃駿,字明軒,漢族,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出生於陝西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中共黨員。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常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