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囹圄半世坎坷 凝聚一本《蘇東坡新傳》被評比林語堂版“更有情和識”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甘昕禕

居高處為翰林學士,落低谷為獄中囚犯。一生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蘇東坡是全才,他的詩文,他的書畫,他的性格,統統成為一種精神文化資源,澤被後世。對他的解讀和詮釋,不勝枚舉。到了現代,為蘇東坡作傳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大名鼎鼎的作家林語堂曾在1940年代,用英文寫成《蘇東坡傳》,被翻譯成中文版,在華語世界影響甚大。

不過,本次介紹的蘇東坡傳記,不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而是來自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李一冰不是有名的作家或者大名鼎鼎的名校學者。但是,他寫的《蘇東坡新傳》,對多位後輩學人影響至深。餘秋雨在收錄在《山居筆記》裡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中直接引用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原文,並高度評價此書“是文字較為典雅的學術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甚有見地。”文學博士、《尋找李一冰》作者張輝誠提醒讀者,“如果再有興趣多一點考據精神,就會發現余文主要材料其實都建立在李一冰《蘇東坡新傳》的考證與整理文字之上。”

四年囹圄半世坎坷 凝聚一本《蘇東坡新傳》被評比林語堂版“更有情和識”

問世37年 首次引進內地出簡體字版

豆瓣讀書評分高達9.5

《蘇東坡新傳》是李一冰自1971年開始花費八年寫就。1983年在臺灣地區首次出版。2020年,首次由後浪引進內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簡體字版。推出後,得到內地很多喜愛蘇東坡的讀者高度認可。在豆瓣讀書評分高達9.5。讀者難免將之與林語堂版蘇傳對比,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是:李一冰這版“更有情和識。”

達則金馬玉堂為帝王的師傅,開府州郡為封疆的大吏;窮則為大庾嶺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飲水的流人。蘇東坡一生坎坷,經歷豐富。跟林語堂發揮文采寫東坡不一樣,李一冰十之八九取材於東坡詩詞,參考了百餘種書目,以堅實的考訂和熱情的筆觸,用70萬字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蘇東坡。食蓼少年、變法與黨爭、馬入塵埃、黃樓、烏臺詩獄、黃州五年、飄泊江淮、風雨京華、書齋內外、杭州去來、海外東坡等等,他寫得極細緻,緊扣詩文與經歷,交錯分析。同時,跟學院教授撰寫文論不同,李一冰的書寫沒有學究氣。最大的特色還當屬,李一冰看到的東坡,不是橫空出世、天才洋溢,看到的東坡更多是獄中狼狽至極的東坡、虎口餘生出獄後的東坡,是從苦悶中走向曠達自在、從現實接二連三的無情打擊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堅強與生命韌性的東坡。他既看到東坡身上文人的真性情、率直和樂觀,也看到東坡一肚子不合時宜,更看到了圍繞其間的政治漩渦與小人誣陷。

他寫出的東坡——是“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東坡,是“瘴海炎陬,去若清涼之地”的東坡,是“九死南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東坡。尤其是,他重點著墨了蘇東坡貶謫黃州這一重要的人生節點,那也是蘇東坡文學高峰的開始。在那裡,蘇東坡留下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詩句,將前半生的抱負以詩人的方式還給了黃州的江與月。蘇軾作《卜算子》雲:“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人常讚詞意高潔,李一冰說此乃“憂患之詞”,如驚弓之鳥的惶惑和孤獨。

問題來了,寫得這麼優秀的李一冰是誰?何方來歷?此次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增訂版,還特別收錄《蘇東坡新傳》的知音讀者、文學博士張輝誠追尋謎樣李一冰的文章《尋找李一冰》,和李一冰兒子李雍寫的出版背後的故事《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從這兩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李一冰,以及他寫作《蘇東坡新傳》背後的一段感人故事。

博士論文寫蘇東坡的學者張輝誠從大學初讀此書,愛之不倦,認為:“這是所有東坡傳記中寫得最好的一部”。捧讀再三之餘,他也多次陷入疑惑:李一冰是誰?他問遍了我熟悉的文學圈教授,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李一冰”是誰!這實在是太怪異了!──一個傑出的研究者、寫作者,居然像個隱形人一般?”不甘心就讓這樣好書的作者就完全消失於歷史洪流,張輝誠希望多探得一些李先生的生平,為他作一小傳。於是,他從寥寥的線索中,輾轉多方,最終與遠在美國的李一冰兒子李雍取得聯繫,得以瞭解到李一冰更多的人生故事,以及為何他的書深受歡迎而姓名卻高度被遮蔽的原因。張輝誠為李一冰在命運多舛的狀況下將一腔心血交付蘇東坡研究的精神和行為,所震動。他向李一冰之子李雍表示,自己“願為一冰先生揚此公道,撰文以傳之於後,不使一冰先生隱淪埋沒於歷史洪流。”

一場冤獄使他進入蘇東坡的內心世界

寫出“哭泣”之書

作者李一冰(1911年-1991年),他原名李振華,浙江杭州人。自幼在家受自聘塾師之古文啟蒙教育,奠基舊學基礎,十五歲接觸現代教育,畢業於浙江私立之江大學經濟系,後留學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陸續於新文學重要刊物發表白話散文。不久日軍侵華,抗戰事興,輟學返杭,攜家眷逃難各地。抗戰勝利後,又回到杭州安居。1947年,李一冰在叔叔的引薦下,來到臺灣工作。在當地政府的隸屬經濟部的物資調節委員會,擔任科員。1967年,56歲的李一冰被捲入一樁經濟案件,為友中傷、身陷囹圄。

入獄4年,他讓家人給他送書到獄中讀,用文字療傷止痛。以《古香齋施注蘇詩》等書為本,在獄中的李一冰開始重點深度研讀蘇東坡詩詞。兒子李雍這樣描述李一冰獄中四年的生活,“是和東坡共同生活的四年。他逐漸認識了蘇東坡,他漸漸懂得什麼是命運,他寫東坡,寄託如此之深,好像自己已經栩栩然化為東坡了。”獄中與蘇東坡詩詞相依為命,讓他記住了二千多首蘇詩的三分之二。1971年,出獄後的李一冰,帶回家的是一本自編的《東坡年譜》,粗糙的紙張,用手裝訂的。一場冤獄使他的生命進入蘇東坡的內心世界。他下決心為蘇東坡作傳。這就是《蘇東坡新傳》的由來。

1979年,面對凝聚前半生憂患、孤憤之書《蘇傳》全書寫成,李一冰並不打算出版。遭遇困厄恢復自由的他,對名利已沒有執著之心。他研讀、書寫蘇東坡,是自己試圖與千載之上的蘇東坡進行的個人對話。“他寫《蘇傳》,是找到了一個比自己大千萬倍的歷史人物,告訴自己:這點冤屈不算什麼。”兒子李雍在文中這樣剖析父親。1980年,李一冰即將赴美與在美國工作的子女同住之前,環顧四壁,四堵蕭然,“唯有一千餘頁的《蘇傳》原稿,去存兩難。”最終經介紹給聯經出版社總編輯方清河,玉成出版事宜。1983年正式出版,署名將原名“李振華”,改用筆名“李一冰”,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

雖然陳一冰本非文史出身,所學經濟亦與文史相去甚遠。當他喜愛文史,有深厚的舊學基礎,再加上遭遇坎坷,這讓他的蘇東坡傳,深有份量。更重要的是,有著曲折人生經歷的李一冰撰寫《蘇傳》,是讓《蘇傳》裡的東坡和他真實的生命處境交融在一起。在張輝誠看來,”“一冰先生寫東坡,實則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的悲辛窮厄鎔鑄在《蘇傳》之中,他借東坡的行止來澆自己的塊壘。” 但李一冰並不是憑藉自我發揮,而是紮紮實實建立在一冰先生堅實的考證功力與文字駕馭能力之上。李一冰曾說:“不寫一句沒有根據的話。”

優秀的傳記作者,往往跟傳主之間有一種靈魂的呼應。陳一冰重點著墨東坡四十四歲時貶謫黃州,彼時東坡甫經烏臺詩案,遭小人陷害,入獄瀕死。最後否極泰來,雨過天青之輕鬆與從容,恰恰是一冰先生當時出獄之心境。

清劉鶚在《老殘遊記》序文中說天下至性至情的文章都是一種“哭泣”:《離騷》是屈大夫的哭泣,《史記》則太史公之哭泣,《紅樓夢》是曹雪芹的哭泣。李雍說,“貶謫黃州是東坡文學高峰的開始。於是,中國有了文學的東坡。父親也是因為冤案的折磨,困心衡慮,因同情而理解,所以留下了《蘇傳》。《蘇傳》便是父親的哭泣。 ”

四年囹圄半世坎坷 凝聚一本《蘇東坡新傳》被評比林語堂版“更有情和識”

李一冰手稿、書信等遺物

被轉贈四川眉山東坡紀念館

張輝誠在《尋找李一冰》(收入《蘇東坡新傳))中,還講述了這麼一個佳話。被張輝誠對李一冰先生的尋訪誠意、知遇之恩感動,李東、李雍將父親李一冰的一紙箱遺物贈送給張輝誠——包含手稿、照片、證件、書信,等等。“我酷好收藏,得此珍物,喜出望外,但轉念一想,百年之後,一冰先生遺物又將何去何從?不如轉捐給博物館收藏,腦海立即想到臺灣文學館。”

但是捐贈碰壁,張輝誠轉向北京,向他的指導教授龔鵬程先生求助。龔老師建議兩處:“一是杭州西湖馬一浮紀念館;一是四川眉山蘇東坡紀念館。這兩個地方現託由他管理,可全權處理。我思前想後,杭州是一冰先生故鄉,放在杭州固然好,但遺物多為東坡研究,不如放在四川東坡紀念館,別具意義。龔老師讓我把東西寄過去。但我怕東西寄失,那就功虧一簣了。龔老師說,那托里仁書局社長徐秀榮帶來北京,他最近要到北京開會。我致電徐先生,說明此事,徐先生說他年紀不小,無法帶太多太重,於是我整理比較珍貴者,裝在一箱,託徐先生先帶往北京,交給龔老師。其餘,另裝一箱,徑自郵寄北京。龔老師收到後,再請四川東坡紀念館職員,攜往四川珍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