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洋芋糊湯

洋芋糊湯是我老家商州地區的人們常年四季都離不開的一種家常飯食,提到洋芋糊湯,許多外地朋友也許並不知曉。但說到商州,大概許多人都會很熟悉這麼個地方,因為商州的丹鳳棣花出了個鬼才賈平凹,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賈平凹也曾專門寫過故鄉商州的一些人文地理、世俗風貌,其中不乏洋芋糊湯,僅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洋芋糊湯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這句經典的順口溜就是一個證言。

商州洋芋糊湯

商州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西鄰西安,東通鄂豫,主產小麥和玉米,人們的飲食上也大多圍繞著小麥和玉米換著花樣吃。從而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一般早晚總免不了要吃頓玉米糊糊。在商州當地,人們管玉米糊糊叫糊湯。可甭小看了這種非常俗氣的飯食,它可曾養育出了一代代商州的山民,就連大作家賈平凹也無不是洋芋糊湯哺育出來的一代文豪。

大作家使得商州被外界人所瞭解,但甚少有人知曉商州的飲食習俗。在商州當地,人們常年四季每天都要吃糊湯,通常為了掩飾糊湯的單調,在煮飯時都習慣給糊湯鍋裡煮點豆子或洋芋。洋芋是我們商州當地人對土豆的稱謂,糊湯裡煮點洋芋,就是所謂的“洋芋糊湯”了。

而要是在煮糊湯之前,給飯鍋裡煮點淘洗乾淨的紅豆,那就成了色澤紅潤的豆兒糊湯了。若是趕上夏秋之交,玉米或豆角成熟的時節,人們還不忘給糊湯裡煮點嫩嫩的玉米粒或折成段的綠豆角兒,那種蔬菜的甜香味兒熬進糊湯裡,簡直妙不可言。不過若是用洋芋和紅豆同時來煮糊湯那就是上等的“極品糊湯”了。

在過去糧食短缺的年代裡,人們常年四季吃糊湯,生怕自己家裡的玉米堅持不到來年,總是變著法子煮著“花樣糊湯”吃,唯有洋芋產量高,常年四季用來煮糊湯,不僅香甜,又非常滋養人。漸漸地,人們竟然依賴上了這種洋芋糊湯飯了,三兩天不吃麵條可以,但絕對不能少了糊湯飯。

糊湯的製作雖然很簡單,但也不能小覷,要是煮不透或沒勤攪動就不會噴香。也因此,在我老家還流傳有“糊湯要好,七十二攪”這麼一句形容製作洋芋糊湯的說法。就連家家做飯的人們也都少不了一樣特殊的自制廚具——一支專門用來攪糊湯的Y字型木叉兒。實際上也未必非要數夠七十二攪,只是強調煮糊湯時要勤攪動,一來使得糊湯成熟均勻,再一個也免得糊湯粘鍋燒糊,有了焦糊味就很難吃了。只需將乾透的玉米粒兒經過機器脫皮後磨成細細的玉米糝兒(城裡的超市裡有售賣),待大鐵鍋裡的水燒開後用木叉兒邊攪動邊朝鍋裡抖撒糝子,玉米糝兒煮熟後很容易膨脹,在下鍋前得根據自身經驗和判斷來把握稀稠,一般不宜過於粘稠,若想使玉米糝兒便於成熟,可以給鍋內放入適量鹼面,煮出的糊湯就會格外醇香,先是大火猛攻,再是文火煎熬,約半小時左右即成。

糊湯若要煮透,最好是用大塊的木柴火來慢慢熬煮才有滋味。沒看如今大城市裡的飯店都不時的推出諸如“柴火酒家”之內的招牌,為的就是追求最為原始的柴火味,老家的糊湯飯就是正宗地道的柴火糊湯了。山裡人不缺柴火,但真正耐燒的柴火當屬砍伐過樹木的老樹根。家鄉人把樹根俗稱之為疙瘩柴。因為疙瘩柴耐燒,不僅煮飯好,燃過的火炭還不會有柴煙,又可以用來烤火。也因此,在隆冬時節,一大家子熱熱乎乎地吃著洋芋糊湯,再烤著一火盆疙瘩火炭,那種愜意的感覺可當真是勝過神仙了!

純粹熬透的糊湯也很可口,色澤金黃,米粒粘糯,而要是根據個人喜好煮一些洋芋或是紅豆,那就得早早的先玉米糝兒一步下鍋,煮成斷生時再下玉米糝兒。熬好後的成品糊湯喝在嘴裡甜絲絲的,還伴有絲絲玉米油的精髓,加之熟透的洋芋甘面甜糯,頗為可口,佐以酸菜或鹹醃菜下飯,簡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正因為人們常年吃糊湯,冬季裡又是一年之中蔬菜的反季節,沒有花樣蔬菜來調配,老家人每年入冬前都會醃製一大缸鹹醃菜來過冬,這鹹醃菜用料非常豐富,不僅有洋姜、芥藍、紅蘿蔔、白蘿蔔、雪裡蕻還有包菜和芥菜,醃製好的鹹菜脆生生酸溜溜的特別可口,全然不比超市裡買的涪陵榨菜遜色多少。用來就糊湯,那簡直是一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