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现代人相亲实录

0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这么说的:

女孩找对象时,可以问一下男方是不是喜欢刷抖音?

“如果一个外表很刚的纯爷们儿,早就赞过了口红一哥李佳琦,热门色号比你都门儿清,小心他扮上女妆比你都妖精…

如果你不是肤白貌美大长腿,不要找一个刷抖音的男人。一个相信世间遍是抖音美女的死宅,该如何面对一个120斤A罩杯的你?”

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只说这背后潜藏的普遍心理:

“我是女方,所以应该有优先筛选对象的权利。”

“我的要求不低,起码在抖音这一关,就要做到不能将就。”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配得上我。”

不可否认,大部分女性其实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这其中又有至少80%,都有过在社交软件中,通过蛛丝马迹,来判定男人是否靠谱的行为。

女人永远在精挑细选,而男人则是永远等待被检验。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现代人相亲实录


02

这些年社交媒体一直有个论调,剩男剩女的比例都在增加,但男性的数量,要比女性多出3000万。

僧多粥少,供需又是第一生产力,在如此竞争巨大的环境下,男屌丝们都必须跪舔才对,至于被女人当成白菜一样挑选,也是理所应当。

但,这种言论,其实缺乏一个最基础的思考。

地域隔离。

正如任何一个国家里的穷人和富人,都不可能呈平均状态分布一样。剩男剩女,在一定比例上,也存在着不同地域隔离。

农村的剩男多,而城市的剩女多,城市的剩女即便再多,农村的单身汉也还是讨不到老婆。这是一个很难去打破的规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关键在于,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男女,在是否会继续留在城市这个问题上,考虑的东西明显不同。

受自身条件的影响,有一些男性同胞即便是很努力地奋斗,最终也没能在大城市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最后的选择就只剩下回到老家。

而女性却不同,即便是面对相同的困境,女性也会本能地试着在大城市待得更久。

没有买房的压力,也少了更多三十而立的道德施压,她们会有更多自由来继续挑选,甚至还有通过婚姻,而让自己继续留在大城市里的可能。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现代人相亲实录

如此一来,经过社会环境的筛选,能留在大城市的男性几乎就剩下条件都还算不错的那一部分,优秀比例很集中。

而女性就相对更低一些,多出来的一部分女性,即便知道自己条件不好,也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熟悉的阵地。

所以,所谓的狼多肉少,在大城市里,根本就不成立。

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万,那是不看地域,只看数量的结果,这3000万里,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在同一个牌桌上。

在农村,条件还算不错的男人都还在愁着娶老婆。而在城市,优秀的男性依然是炙手可热的抢手货,至于底层男性,则从一开始,就没有资格进入到这场游戏里。

以前,如果你还觉得,相亲市场里永远是女方占便宜,等再过几年,筛选地更加明显一些,你就能明白,真正能让女性挑选的,已经不剩几个。

到那时,想必对方还刷不刷抖音,点赞什么的,估计你也不会那么在意了。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现代人相亲实录

03

被逼流落到相亲市场里的男女,大都会都会矛盾且焦虑: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一方面又担心找不到更好的。

找到一个互不嫌弃,门当户对的已是不易,若还想两人一见钟情,干柴烈火,那更是难上加难。

有一个相亲中介的机构负责人,曾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中国的相亲市场里,多数人都有一个习惯,在没有合适的对象之前,他们心态很好,要求不高,只要看对眼就行。

而一旦有活生生的人站在眼前,他们的筛选标准,就开始直线上升,仿佛对面的那人只要稍有些瑕疵,就配不上自己这一腔热情。

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当然,除了自我认知上的错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去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时,标准完全不同。

一般我们评价他人,都会用非常客观而又理性的词汇,比如外貌、家世、所作所为。

“他长相如何?”

“他有多少钱?”

“他的举止行为是否得当?”

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别人的第一印象,但评价我们自己时,则会更多地用到主观色彩的词汇。

“我脾气很好。”

“我很有上进心。”

“我做事努力而且很认真。”

你以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其实你们各自评价的体系都各不相同,也就很难做到真正的“郎才女貌”。

如果你想评判自己的真实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中介会给你介绍什么样的对象。

不一定能代表全部结论,起码在介绍人眼里,那个人一定跟你很配。

在中国,相亲,是一件能牵扯到很多因素纠缠的“交易活动”。

他不仅需要你有参与游戏的资格,也要有自我清醒的认知,更要有匹配欲望的能力。

听上去很复杂,做起来也很难,但老话说得也好:

在动物园都打不到猎,入了森林,你以为会更容易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