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內部講話:博洋“掌門人”——“魔術師”戎巨川(上)

【編者按】

在浙江,博洋品牌家喻戶曉,但其“掌門人”戎巨川卻顯得相當低調。

作為寧波博洋控股集團董事長,這位寧波企業家彷彿有著“魔術師”般的神奇:24歲臨危受命,讓瀕臨倒閉的手帕廠起死回生;32歲註冊“博洋”商標,開啟了品牌之路;45歲開始當“甩手掌櫃”,讓公司自由“裂變”……

到2019年,博洋的產值超過了200億元。但戎巨川說,他還有個“博洋夢”,要在未來五年實現1000億元、三年實現3000億元、未來成為萬億企業。

今年,在一次慈溪新生代企業家走進博洋活動中,戎巨川打開了話匣子,從博洋的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說起,分享了他獨特的公司經營理念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感悟。湧金君將要點整理成兩篇,今天推出的是上篇——

1、把天花板捅掉,人才可能就進來了

浙商內部講話:博洋“掌門人”——“魔術師”戎巨川(上)

博洋這個公司,大家看了以後可能會失望,有一點名氣,但廠房這麼小,做出來的產品也沒有高新技術的感覺,就是做床單嘛。

博洋的起家更小。我畢業後分到永豐布廠的時候,老廠房3200平方米,有600多員工,我的工號是604號。還有400多個退休工人。我們當時在做什麼?茶巾。其實就是美國人的擦桌布。博洋1958年辦廠,我1982年進廠,近30年的時間,博洋一直做擦桌布,發展非常難。

湧金君注:博洋集團前身是寧波永豐布廠,創立於1958年。1982年,戎巨川分配入廠,成為該廠第一位大學生。當時,這個老廠有一百多臺老舊布機、近千名員工,而賴以生存的卻是外貿加工業務,輕微的原材料價格波動,稍許的國際局勢變化,都足以讓這個老布廠面臨倒閉的危機。1986年,24歲的戎巨川臨危受命,成為新一任廠長,開始了博洋的第一次創業。在戎巨川的帶領下,通過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渠道,老廠很快擺脫了困境,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如今,這家曾經的茶巾加工小廠,已經成為涵蓋服飾、家紡、家電、金融、投資、商業、旅遊等多個產業板塊的“企業航母”。)

一直到1994年,我和博洋服飾集團董事長吳惠君,同時起步了博洋家紡和博洋服飾的創品牌。博洋家紡創品牌是由我來主導的,吳總是博洋服飾的創始人,他當時23歲。這就進入了博洋的第二階段,開始做品牌、做渠道。

湧金君注:1994年,戎巨川作了一個震驚業界的決定——拿出當時堪稱鉅款的80萬元資金,引進北京服裝學院畢業沒幾年,榮獲亞洲青年設計大獎的25歲小夥子吳惠君,開創唐獅服飾新局面。即便在1995年到1997年間虧損幾百萬也依然用人不疑。當“唐獅”裂變出更多服飾品牌後,戎巨川還讓出服飾集團董事長位置,讓吳惠君充分施展才華。)

到2000年,博洋發現,要贏得更大的發展,公司在體制上還要有一些變化。當時,家紡和服裝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吳總多次跟我說,寧波引進世界人才非常困難,引進營銷人才非常困難。

我思考了很長時間,覺得這個問題不在社會,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這裡,在我們腦子裡,在我們的做法上。

我跟他說,你23歲來的時候,我32歲。我32歲的時候創業做博洋家紡,搭平臺讓你來做唐獅服飾。你現在你32歲,要做什麼呢?你既要做唐獅的創業,同時要搭平臺讓別人來創業。

我們為什麼引不進人才?是因為我們的天花板太低了。把天花板捅掉,人才可能就進來了。

我說,我就不兼博洋服飾的董事長了,你做董事長,把總經理讓掉。這樣,博洋開始了第二代人的裂變,博洋平臺化了。

湧金君點評:《天下無賊》裡,葛優演的“黎叔”說過一句名言:“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道理誰都懂,但不是誰都會。博洋當年遇到的人才問題,至今仍是困擾著大量非一二線城市的企業,尤其是在縣域經濟發達的浙江,企業對人才飢渴更為嚴峻。

“把天花板捅掉,人才可能就進來了”,戎巨川的做法極具啟發性,企業為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更高的天空,其實是企業與人才的相互成就,最終的結果是雙贏,博洋的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

2、博洋沒有“下面的公司”概念

浙商內部講話:博洋“掌門人”——“魔術師”戎巨川(上)

博洋現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就是我所從事的工作,是平臺化的“博洋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幾乎沒有完整的法人公司能力。它起什麼作用呢?我認為是土地和空氣的作用,是“空股”的。控股集團認可產業公司的創業方案、參與投資,成為產業公司以後發展的基礎。

第二個層面,是產業集團公司。像博洋服飾集團、博洋家紡集團,接下來還會有博洋商旅集團。商旅集團有兩大板塊,是我們內部孵化出來的家居、電器板塊。產業集團公司承擔著產業管理職責,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公司法人能力,但是也不全。

第三個層面,是各產業公司。比如說,博洋家紡有限公司做實體公司,博洋家紡網絡公司做線上,唐獅網絡公司、唐獅線下公司。公司法人能力最全的,就是這100多家產業公司。每一家產業公司的公司成立、公司章程、公司運作等,都完全獨立,不是下屬公司。從資本關係上,產業公司可能是控股集團的子公司、孫公司,但他們是平等的,甚至這個獨立公司在最上面一層,控股集團是最下面一層。所以我這裡沒有“下面的公司”這個概念。

浙商內部講話:博洋“掌門人”——“魔術師”戎巨川(上)

我也不去考察、調研,而是由董事會運作,由總經理負責。我們把這樣的文化,叫做“以總經理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一定要毫不猶豫、堅定不移地,把責任交給總經理。我1986年做廠長的時候,24、25歲。當時我對領導的態度就是“我會有想法管好這個廠的,領導是不是少來聽我的彙報”。

把市場的全部壓力都壓到總經理身上。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兒子問媽媽,看到一個姑娘,很喜歡,你看怎麼樣?媽媽要說,“這是你的事情”。他又去問爸爸,爸爸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決定。任何人我們都接受。”他一聽,這個事情壓力很重呀,他就更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我們一定要這樣。

我們既然做了平臺,平臺還是要有一些能力的。博洋控股現在有一兩百人,基本不直接承擔指標,主要有四大塊:財務、審計、研究院、人才部。我們的職能部門沒有權限,不能直接領導產業公司和子公司的,但是我對他們要求什麼呢?底線思維能力、具備賦能的能力。我們的研究院是個智庫,每個部門要有智庫的能力。每個財務、每個成本會計,承擔這麼大、這麼重的壓力,你在做事業,你也在創業,這樣構成了我們各個品牌的競爭力。

這可能是博洋與其他企業,區別最大的地方。

湧金君點評:《孫子兵法》中講“五勝”,其中一個“勝”就是“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主將能力很強,又能遇到一個不加干預的君主,就能獲得勝利。

對各個產業公司,戎巨川說不是“控股”而是“空股”,樂於當“甩手掌櫃”,讓產業公司的創造力自由地發揮,正契合了“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的理念。

那麼,控股公司又如何保持控制力?博洋的做法是將平臺做成“土地和空氣”,用平臺為產業賦能,讓產業公司在他核定的跑道上順利向前跑。

3、裂變是公司發展最有效的法寶

浙商內部講話:博洋“掌門人”——“魔術師”戎巨川(上)

像博洋家紡和唐獅做到十幾億、幾十億規模以後,分了20多個品類,由小組來做,一個小組就是一家公司,運作都是公司式的,小組長權力非常大。我們稱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出決策指令”。

一般來說,做上1億、2億以後,再由一個人來直接管理,效率就會慢慢低下來。此時,就要儘快讓他裂變,總經理做董事長,繼續裂變。

所以,裂變是公司發展最有效的法寶。

裂變,不斷地裂變。

關於博洋,我吹過三次牛。

第一次吹牛,是在1990年。我1986年做廠長的時候,只有幾百萬的銷售額,1990年實現了1011萬,我就吹牛了。我說,若干年後,要達到1個億和10個億。10個億就是100倍,為了這個牛,我想盡辦法要創品牌、建渠道。其實,當時外貿多好做呀,但我想必須要建渠道。

兩千零幾年,我又吹牛了,要實現100個億。我們就用平臺化來做,去年做到了206億。第二次吹牛的時候,我自己算好了時間,準備45歲“半退休”、60歲正式退休。現在,45歲半退休實現了,平臺化以後我就“空股”公司了,幾乎沒有開過工作會議。

今年5月23日是第三次。我認為今年國家社會發展很需要我們這樣的企業挺身而出,我們也很有機會挺身而出,因為在品牌發展上和電商發展上,我們都具有優勢,或者說具有更大的空間。所以,我們成立了兩個領導小組:電商領導小組、品牌領導小組。兩個小組長,都不是原來的大老總,都是子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級別的。領導小組不對董事長負責,而是對博洋控股董事會負責。這兩個同事,也被任命為控股公司的副總裁,一個是首席品牌官,一個是首席運營官。

在這個會上,我又吹了一次牛:五年實現1000億、三年實現3000億,二十年更長時間裡10000億不封頂。

可能嗎?現在博洋是200億,每年要50%的速度增長,我認為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必須要有體制性的改革,通過裂變的方式,通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更多優秀的合作伙伴,成為優秀的市場開拓者、合作者,來發展我們的產業。

是否能實現呢?現在可能是吹牛,但我認為這是夢想。

中國夢就是靠夢想和努力來實現的。這是中國夢,是博洋夢,是在座每一個人的夢想。

湧金君點評:通過體制機制調整,博洋讓有能力的人有熱情、有途徑跳出來去創業、創新。通過不斷地裂變,博洋把更多的創新力量解放出來。

在去年底接受湧金君採訪時,戎巨川就曾提到“讓創新者去做創新的事,把困住自己的繩子解開,也就把困住別人的繩子解開了”。近年來,“博洋”的發展壯大,靠的正是這個不斷地“創新裂變”的法寶。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方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