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有別 婆媳如何和睦相處?

如果說婆媳之間有矛盾衝突是常態,那麼育兒問題是最能引爆婆媳關係惡化的那個點。

面對同為血脈相連的娃,兩個人的出發點本來是一致的,就是“怎麼對孩子好怎麼來”,但一方倡導科學育兒,與時俱進,一方堅持經驗至上,傳承第一。婆婆不信任媳婦從網上書上扒下來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理論,媳婦也看不慣婆婆那種舊社會帶娃習慣,都覺得對方拿孩子當實驗品,都覺得對方會害了自己的寶貝兒子/孫子,再加上溝通理解不到位,分分鐘硝煙四起。

想要改變一個成人的想法特別困難,不亞於告訴一隻狼素食主義存在的意義和樂趣。然而如果我們必須要讓婆婆來幫忙看孩子的同時又想維持一個和諧家庭的正常運轉,避免雞飛狗跳身心俱疲的話,還是要在這個艱難的局面裡開闢一條路給自己一線生機的。

育兒觀念有別 婆媳如何和睦相處?


圖片來源:昭元兒童攝影(配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先來看看婆媳育兒的分歧點都經常存在於哪些地方?

早吃鹽VS適當時候吃鹽

媽媽:“寶寶一週歲以後才可以吃鹽!”

奶奶:“寶寶早點吃鹽好,吃鹽才有力氣。”

知識普及:寶寶的味蕾是需要培養的,所以要給他嘗各種食物的天然味道,才會慢慢轉向喜歡吃的蔬菜、水果、穀物等,為其今後一生的口味形成和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調味品的味道,還是不要急於品嚐。鹽是絕大多數人最早接觸的調味品,其實從生理需要的角度看,寶寶用不著那麼早吃鹽。過早吃鹽容易讓寶寶習慣鹹味,對沒有鹹味的食物不感興趣,形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和諧解決:可以在寶寶去體檢的時候帶上老人,並主動問醫生。醫生說的話比做小輩的勸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儘早把尿VS不能把尿

奶奶:把尿一定要儘早,你看現在一把他就打挺了,你老公小時候出生第二天我就開始訓練把尿了,都沒用過幾塊尿布。

媽媽:“一歲半以前的孩子根本沒有自主排尿意識,訓練也沒用”。

知識普及:不應該給寶寶把尿。把尿既不利於髖關節的發育,也常常會造成寶寶脫肛、肛裂等發生。另外常常給寶寶把尿,還可能越把越不會表達便意,容易造成尿頻。對寶寶來說,睡眠長身體非常重要,過多把尿會干擾睡眠,父母可以在孩子一歲半左右有意訓練排尿反射。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為膀胱儲存了尿液,發出排尿的信號,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就會發出打開尿道括約肌的衝動,括約肌放鬆後,完成一次排尿,如果得不到鍛鍊,長大以後容易造成遺尿症。

和諧解決:把尿的危害不是立刻就能見到的,想要說服婆婆可能有些難度,但寶媽也不要失去耐心,多給婆婆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利用第三方說服婆婆比如:“媽你看看,這邊有個朋友圈說,有個孩子把尿把的,都脫肛了,哎呀你看這個圖,太嚇人了,還說咱們中國人痔瘡多都是因為把尿呢~~”

禁止吃零食VS有節制地吃

媽媽:“不能吃,零食裡有添加劑,還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飲食。”

奶奶:“吃零食沒關係,現在條件好了,寶寶想吃就吃唄。”

知識普及:老人總是願意給寶寶吃零食,但有的零食不但沒有營養,還可能成為威脅寶寶的健康。但爸爸媽媽卻覺得零食對身體有害,甚至會因為寶寶腸胃功能還不完善而引發消化系統疾病,不同意寶寶吃。其實,零食裡面含有很多添加劑,最好別吃。

和諧解決:蒐集新聞、醫生建議給老人看,讓他們明白利害。同時給寶寶準備水果等食物當零食。這樣,既滿足了老人笑眯眯看寶寶吃零食的願望,也避免了寶寶攝入過多的“垃圾食品”。

冬天穿過多衣服VS穿衣服有度

媽媽:“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奶奶:“寶寶體溫調節差,要多穿些。”

知識普及:老人總是生怕寶寶年齡小被凍壞,特別是秋冬季寶寶穿衣,經常看到有些寶寶穿的太多,活像個小絨球。而爸爸媽媽則覺得寶寶出了汗,捂在厚厚的衣服裡更加容易感冒,少穿點反而還可以增強抗凍的能力。其實大多數寶寶都屬於“熱性”體質,一活動就出汗。如果寶寶體質健康,不需要捂太多,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和諧解決:告訴老人只要摸摸寶寶的手,如果手不涼就說明寶寶不冷。

溺愛VS嚴管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奶奶:“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知識普及: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或者是生病的呼喊。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或者忽視了寶寶健康。所以對寶寶的哭聲不能一味地坐視不管,這與“慣”孩子不是一個概念。

和諧解決:和老人一起熟悉寶寶“哭的語言”,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