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為什麼買機械錶?


可別再說什麼 “機械的藝術、歷史的底蘊、手工的溫度”那些公式化的答案了。我想問的只是:在石英錶、智能表已佔據功能絕對優勢的當下,機械錶還能吸引我們競相追逐的真正原因有哪些?


答案言人人殊,我嘗試總結,有一句話或許可以概括,“非直接功能性需求”。往細了說,便有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表友Swagger,因為對侃爺Kanye West口中美國文化的好奇,高中時就前往美國求學。他最初對機械錶沒有任何興趣,第一次主動去了解這個門類只是想知道為什麼同學在INS上看到家人的RM030後會發出驚歎。

但以RICHARD MILLE作為鐘錶知識起點的他,並沒有選擇RM作為自己的第一款機械錶,而是買了侃爺同款——勞力士228238金盤。“不是說當時買不起RM,只是侃爺是我的偶像,是我來美國的主要原因,看到他一直戴著大金勞,自然愛屋及烏了”。Swagger回憶到。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在這之後,Swagger算是著了機械錶的道。愛彼皇家橡樹37毫米霜金款、勞力士綠金迪、勞力士隕石面GMT、愛彼白陶萬年曆……無論時下鋼款有多麼火爆,他的消費清單裡永遠只有同款中較貴的那檔——貴金屬、滿天星。


不買鋼款,是因為機械錶對現在的他來說早已不再只是簡單的明星同款或潮流,而是一份責任。“鋼款相當於試玩賬號,貴金屬、鑲鑽款才是有更多可玩性的正式版,戴在手上是錢的重量,能提醒自己要有擔當,必須不斷努力去維繫現在的狀態甚至更進一步”,Swagger說道,“就好像曾經有位大佬建議年輕人第一款機械錶應該買百達翡麗6102,一樣的道理,有承擔有上升空間”。

Swagger買機械錶的原因,清楚地分為了兩個階段:0→1,家人以及侃爺的影響,是為外部價值觀傳承;1→∞,責任,是為自身需求帶動。


最關鍵的是,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消費者自己花錢買機械錶的驅動力,和Swagger一樣,也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買第一款機械錶,大抵是由於長輩或社會無形中不斷灌輸的“機械錶正統論”。


好似表友7t,“我頭兩塊表是家人送的機械浪琴和歐米茄碟飛,現在回想起來算是無意中給我樹立了個‘買表就要買機械’的印象,於是當想把充值夢幻西遊的錢省下來去買表時自然想到了機械錶。再加上那年正好愛彼大熱,所以入了二手15703。”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到了買第二款、第三款的時候,進入了第二階段,消費者的自我邏輯初步成型,他們不再會因為長輩口中那些“曾經賣了塊羊脂玉來買西鐵城星期日曆機械錶”的故事而選擇機械,真正驅動他們的,是本身對於機械錶非直接性功能的需求,或圖利或造勢或審美或圈子,因人而異。

其中,諸如“我喜歡”“自我愉悅”之類的,應該是最“政治正確”的。媒體筆下,他們心無雜念,只是單純地因為喜歡而買機械錶、根據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去買機械錶。


現實的鐘表消費群體裡,固然有一小部分這樣的玩家,例如表友小鯽魚,“我喜歡做工好的時尚金手鍊,我覺得機械的金勞金歐做工很好很時尚等同於金手鍊的最高級別,所以我會花錢買它們。”


但,那種純粹的喜愛終歸是少數派。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

“我喜歡”只是用來解釋消費行為的一個明面上的理由,意義和“今天天氣不錯”差不多,既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的購買驅動力。


畢竟,即使在本應純粹的愛情裡,純粹的喜歡都是被高高架起來的理想狀態,因稀缺而被人歌頌;複雜的訴求才是現實、是常態。更遑論定位為奢侈品的機械錶!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叫囂著愉悅自己的人,捫心自問一下,如果勞力士去掉LOGO,你還會花幾萬塊去買嗎?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什麼是奢侈品?本質上來說就是排除實用價值、通過將生產力堆積在多餘的地方來營造差異以獲取認同的玩意兒。它可以很低調地向外界傳達“我有錢”的信息,這是很多普通人眼中機械錶的核心價值,也是他們願意花錢去再一次購買機械錶的理由。


表友ASL聊起自己一而再買機械錶的源由時,非常坦誠,“嘴上說著中意設計,但其實真正享受的還是那個LOGO所帶來的旁人驚歎羨慕的眼光。”

在這之上,機械錶有時還能營造出有錢的錯覺:很多人看我戴著20多萬元的勞力士開著叫花車,會覺得我不買S600是低調,卻沒想到我是真的買不起。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在於機械錶,尤其是高價機械錶,某種程度上來說將奢侈品的造勢屬性發揮到了極致,“傳統價值觀裡,能在近乎沒有實用價值的機械錶上花那麼多錢,身家至少是錶款公價的十倍以上。”

夜場的RM、情場的勞力士都是這個道理。

表友DS更是此道高手,“曾經在去某個老闆集中營之類的活動前,我特意買了好幾塊機械錶。到地後每天不重樣地戴,別人問起來就說是愛好,不值錢的小玩意。最後現場果然很多人都覺得我深不可測,說我靠得住,來XX一定要找我。”


“我承認我心機婊了,但那個時候真的需要這樣樹立人設來撈資源。”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當然,機械錶的屬性,或者說機械錶能吸引消費的地方,還有許多。表友7t便談到了保值屬性,“入手15703後本想脫坑的,但可能聽多了‘白戴兩年還賺3萬’的勵志故事,就總想著自己也行,於是又跟風買了沛納海441、勞力士白麵天行者,但最後都砸手裡了。”

相比之下,表友Xia的運氣聽上去要強好多。她在家人影響下第一款機械錶買的是間金女裝日誌,隨後因為喜歡綠金迪的樣子再加上看好綠金迪的行情,便在20萬元出頭的價位買入,又添一款。


然而很有趣的是,當綠金迪漲到35+高位的時候,Xia依舊沒有任何轉手的意思。不是因為貪心,而是她對於機械錶的保值屬性有著自己的理解,“未來升值與否是我買表選表的一個很重要決定因素,但我不會真的去變現,那效率太低,一款表買賣的差價除以時間都不如我的兼職,行情於我而言只是證明自己有眼光的一個故事。”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說到行情,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個誤區。很多人覺得只有表商才會特別關注二級市場的變化,因為要賭。


但事實上,L告訴我,表商的常規操作是“低買低賣、高買高賣”,賺的是信息差。普通表迷才是真的在賭行情:有人想賺點外快,有人想某天能自豪地說出那句“我早就料到了”。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社交屬性也是機械錶消費過程中時常被提到的一項。這很正常,也很好理解,誰讓機械錶、球類運動、女人已成為了現代陌生男性彼此之間迅速拉近距離的三大話題。但進一步落實到買哪款機械錶上,就有點微妙了

南方與北方會有不同。


南方,哪怕是同一個品牌同一款表,同事之間也會盡可能地避免樣式相重,比如你買黑麵鋼帶,我整白麵皮帶。


北方則大概率要求完全相同。我曾親眼見到有位北方客人進店後直接拿著手機跟銷售說這表我要一個,銷售因沒貨而推薦同型號其他款式時,直接遭拒,客人的理由是要和他同事那款一摸一樣。


老司機的真實想法:我為什麼買機械錶?

私企與國企會有不同。


私企沒有太大的講究,老闆、員工一個牌子沒啥問題;老闆戴歐米茄,員工戴RICHARD MILLE,也能聊。


國企則不行,上下有序是潛規則。表友李岱正是在看到了領導的寶珀五十噚5015後,才將自己的5000換成了勞力士無歷黑水鬼。按照他的說法,“和領導戴一個牌子多少會有點尷尬,降一級換成勞力士後還能順勢讚歎下領導的眼光”。

最後,我想說的是,從為什麼買機械錶到買哪一款機械錶,每一群人、每一個人,都有隻屬於自己的答案。這裡面從來不存在什麼普世價值,更沒有通用準則。


真要說有的,也不過就是每位表迷自己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