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之死對關羽丟失荊州被殺有多大影響?

子不語同學


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環扣著一環,一件小事就可以影響歷史進程。

關羽之所以擅自發動襄陽之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公元211年到公元219年他幾乎沒什麼戰功,五虎將中張飛、趙雲、黃忠在進取益州時都立下戰功,就連半路投靠劉備的馬超,在劉備3年圍困成都不下時,勸降劉璋開城投降,也立下戰功。做為五虎將之首的關羽豈能落於人後,自傲外加自尊心促使他鋌而走險發動襄陽之戰,最終敗走麥城。

龐統號鳳雛,謀略不輸於諸葛亮,他的死促使劉備急招諸葛亮、張飛、趙雲分兵助他攻取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如果龐統不死,已他的謀略拿下益州是遲早的事,諸葛亮、張飛等人就不會離開荊州,而讓關羽看的上眼的除劉備、張飛外諸葛亮也算一個,像當初關羽放走曹操,差點被諸葛亮砍了,關羽還是賣諸葛亮面子的。已諸葛亮謹慎性格不會允許關羽去攻打襄陽,因為孫權一直認為荊州是被劉備搶走的,對荊州虎視眈眈,一但關羽分兵去攻襄陽,孫權很有可能會取荊州。但話又說回來,關羽執意要去攻打襄陽,那也沒關係,諸葛亮守荊州還是沒什麼問題,關羽也不至於腹背受敵,招殺身之禍。

無可否認龐統的死,間接導致荊州丟失和關羽被殺。龐統不死,荊州不會丟,關羽也不會被孫權所殺。


小童111


水鏡先生司馬徵曾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後來的發展也確實如此,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強,赤壁之戰後,鳳雛龐統也投效了劉備,按此來講,這天下是鐵定屬於劉備了,結果事實卻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然後夷陵之戰慘敗,劉備託孤白帝城,蜀漢從此走向衰敗。

龐統的存在對“蜀漢集團”和“隆中對戰略”的意義有多大?

在《三國演義》中,穎川名士司馬徵曾向劉備推薦過“臥龍”與“鳳雛”二人,並狂言“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其中臥龍便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那鳳雛又是何人?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第一次出現是在

赤壁之戰時,魯肅向周瑜舉薦隱居在江東的龐統,後龐統前往曹營獻上連環計,使曹操將戰船用鐵索相連,促使了孫劉聯軍的勝利。

從小說來看,赤壁之戰的勝利,功勞最大的就是諸葛亮和周瑜,首先是二人都提出使用火攻,但當時風向不明,貿然使用火攻很可能傷及自身,於是諸葛亮挑明瞭周瑜的想法:欲破曹公,必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所以在周瑜提出火攻的辦法後,諸葛亮承擔了借東風,但是東吳的弓箭不足,所以諸葛亮才會去草船借箭,到了這裡,天時地利全都齊全了,唯一不足的就是曹軍是否會配合,是否能讓孫劉聯軍的火攻之計正常展開。

在小說中,周瑜用苦肉計叫黃蓋詐降來迷惑曹操,以此順利前往曹操陣營放火,但戰船不會停在哪裡讓你燒,所以還需讓戰船在那裡穩穩停住,這才是整個火燒赤壁最難的一節。

曹操的士兵大多來自北方,不懂水性、不習水戰,俗話講就是一群旱鴨子,一旦上船就開始噁心想吐,別說打仗了,能在船上站穩就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急需一個辦法讓自己的大軍更快的適應水戰,所以龐統來了,他向曹操獻上計策,將戰船全部用鐵索相連,這樣即使風浪再大也難以捍動船東,而鐵索連船後,車馬人員行在船上如履平地,這樣士兵的暈船問題也就解決了。

不過這個計策有一個壞處,那便是一旦發生事故時,將船隊散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足以讓火蔓延開來,曹操因此大敗,孫劉聯軍大勝,而這份功勞不僅屬於諸葛亮與周瑜,也屬於龐統。

劉備僅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便已經三分天下,若是再得到龐統的幫助豈不是可以定鼎中原?

演義中,周瑜死後,魯肅將龐統舉薦給孫權,結果孫權見龐統相貌醜陋,便不願與他多談,所以龐統前往荊州投靠了劉備。

劉備進西川時,諸葛亮留守荊州,由龐統跟隨劉備入川,為其出謀劃策,龐統既然與諸葛亮齊名,能力自然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他在劉備身邊,諸葛亮也很放心,結果最後卻是龐統死在了落鳳坡。雖如此,但劉備也成功佔領了益州,從此,益州成為劉備勢力的大本營,諸葛亮也前往坐鎮益州。

按照《隆中對》的既定策略,佔取西川后,派一上將(關羽)留守荊州,只待天下有變,便命上將率荊州軍北上,而劉備率益州大軍攻曹,然後一統天下。這個策略的關鍵就在於荊州的歸屬,所以劉備勢力對荊州想當關注,除了派遣第一大將關羽前往坐鎮外,還將號稱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派去輔佐關羽,這樣的陣容在益州方面看來是萬無一失的。

結果令益州沒想到的是,關羽戰敗,荊州丟失,益州經營多年的計劃從此蕩然無存。關羽的失敗不是偶然的,作為當世名將,他太傲了,這是他性格的缺陷。

當時關羽剛剛大敗曹軍,風頭一時無二,這時孫權派人向關羽聯姻,結果關羽卻以虎女焉能嫁犬子的理由

拒絕並侮辱了孫權,正是這一點觸怒了孫權,所以他才會與曹操密謀,最終造成了關羽的戰敗。而作為關羽身邊的第一謀士,馬良雖預見了結果,卻沒辦法勸阻關羽,因為在關羽眼中,他還不夠資格,如果諸葛亮在荊州,往後的事情也很難發生了。

所以在這裡就暴露出一個問題,蜀漢集團只有一個諸葛亮,實在是不夠用

如果由諸葛亮坐鎮大本營益州,龐統坐鎮荊州,荊州又怎會丟失,關羽豈能敗亡,若非如此,張飛又怎會丟失性命,劉備又怎會伐吳,雖然劉備伐吳有一點私心,但這一切卻是由於荊州丟失引起的,荊州的丟失使整個隆中策略都被推翻,所以劉備才會迫不及待的伐吳,最後在夷陵慘敗,蜀漢開始走向下坡路。

結語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那便是龐統與關、張二人飲酒,比起太過於講究的諸葛亮來,既豪爽又多謀的龐統是受關、張兄弟更加佩服的,所以關羽會聽從龐統的勸阻,而龐統既然與諸葛亮齊名,再謀略方面自然是不輸給諸葛亮的,若是有他坐鎮荊州,絕不會發生關羽敗走麥城一事。

這就是龐統在蜀漢集團隆中策略中的重要性,他的死對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可能沒太多影響,但他若未死,蜀漢集團可能會發展的更好。


焚劍煮酒


龐統之死對蜀漢的影響大不大?決定了蜀漢的生死存亡!

這個問題小四在其他的文章中也說到過一二,今天小四就這個問題著重說一下龐統、法正二人的英年早逝對關羽敗走麥城甚至於整個蜀漢戰略佈局的影響!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蜀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劉備於不可能中殺出一條道路,建立季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蜀漢。這一路陪伴他的文臣武將雖然逃亡四方但是一人未損。但是在劉備佔據荊襄,終於有所成就的時候,劉備陣營開始大規模折損人才。

首先便是入蜀折損的鳳雛龐統,一代奇才尚未發揮出自己的才學便隕落益州,對蜀漢的損失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龐統身死,劉備也就不會調整自己的整個戰略佈局,從荊襄接連調遣了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入蜀平定劉璋,在荊州只留下了關羽一人。

慶幸的是,劉備在益州失去了龐統,卻讓他得到了另一位奇才法正,法正幫助他進取益州,攻佔漢中,居功至偉。然而,這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主,為劉備效忠幾年之後,因病去世了,這對於蜀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為什麼呢?我們需要看一看蜀國整體的戰略佈局。

蜀國一直以來遵從的是諸葛亮隆中對所述的戰略方針,待國內安定,聯合吳國,從漢中、荊州發兵北上,一舉平定中原!而漢中荊州兩路大軍,皆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撐才能成功,毫無疑問!統帥兩路大軍的需要的是文武結合,而當時的蜀漢拿的出手,值得劉備信任的臣子有誰呢?文有諸葛龐統法正李嚴,武有關張趙黃魏等人!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劉備陣營可以坐鎮荊襄的文臣,如果諸葛亮坐鎮首都,那麼只有龐統法正二人可以坐鎮荊襄了,配合上將關羽,可以說是當時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然而沒有可能,他們都英年早逝了!

如果龐統法正二人一人不死,那麼關羽不會輕敵冒進,荊襄也不會成為關羽的一言堂,關羽也就不會身死麥城,劉備更不會身死白帝城,可以說,龐統法正的死關乎了日後蜀漢的生死!

今天小四的分享就到這裡,僅個人觀點!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