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5·12”大地震,給華夏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當時,距離汶川縣500多公里的陝西秦陵博物館,也有強烈的震感,但地震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博物館的專家感到十分驚奇,同時也知道了秦朝工匠的厲害。究竟是什麼事情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4年3月的一天,驪山鎮村民在秦始皇陵附近打井灌溉,結果就挖出來幾件破碎的陶俑,後來經考古專家們發掘鑑定,確定是秦始皇陵的隨葬坑。一直到7月,專家們經過討論,決定對該隨葬坑進行深入的發掘研究,由此也拉開了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序幕。從1974-1977年,考古專家們發掘了1號坑,出土8000多件兵馬俑,不僅兵種齊全,而且千人千面,彷彿就是一隻活生生的軍隊。不過可惜的是,兵馬俑基本都是碎裂的狀態,完好的實在找不出幾個。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造成兵馬俑碎裂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太久,泥土的重壓,以及自然的水解風化,畢竟兵馬俑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因此考古專家們在發掘的時候,全都小心翼翼,清理出來的兵馬俑80%都不是完整的,故此,修復兵馬俑就成了一項極其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面對2000多年前古人的傑作,如果修復不好可就算是“失職”了。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據資料記載,兵馬俑的修復工作在1978年正式啟動,也就是一號兵馬俑坑發掘完成之後。當時的修復條件十分艱苦,缺少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就不說了,關鍵是人才嚴重不足,導致修復進度一直緩慢。在修復前,專家們對發掘回來的兵馬俑殘片分類,比如上肢,下肢或者頭部等,然後再判斷一件兵馬俑殘缺的程度,比如殘缺了三分之一左右就優先修復,如果殘缺大於三分之二,就先暫時保存起來不修復。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一開始,專家們選擇從腳開始,然後一點點往上修復,但是發現兵馬俑總是站不穩,於是就選擇從中間開始往兩頭修復,即先固定兵馬俑的整個腹部,然後上下“兩頭開工”,不僅提高了修復效率,而且也更為牢固。就這樣,兵馬俑的修復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修復一件兵馬俑需要3-5個月的時間,但是專家們卻始終以螞蟻挖山的精神在堅持,因此我們去兵馬俑參觀的時候,才可以一睹這千年前地下軍隊的英姿。

到了2008年,一場讓人意想不到的災難襲來,汶川地震爆發了。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據秦陵博物館的專家回憶,地震發生時博物館有很明顯的震感,許多人也都第一時間衝出了辦公室。幾分鐘後,震感逐漸消失,一部分專家急忙去了兵馬俑的修復區,因為他們認為在這樣強烈的震感之下,修復好的兵馬俑肯定都震倒摔爛了。但結果卻發現,兵馬俑在地震中只是位置發生了幾釐米的偏移,沒有一件倒地,更不要提被震碎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回事呢?難道兵馬俑是一種自帶抗震的神奇文物。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專家們經過研究,還真找到其中的秘密——重心低。正常來說,如果要製作兵馬俑,重心的位置一般都在中間,但秦朝工匠在製作兵馬俑的時候,特意將陶俑腹部以下做得很厚實,也就是用料多重量大,因此就讓整個兵馬俑的重心降低,這樣便提升了兵馬俑的穩定性,然後再搭配上一塊厚實的底板,進一步增強了穩定性,也就使得它們能在地震中也穩如泰山一般。

汶川地震時,秦陵博物館發生一件事,讓人知道兵馬俑的神奇之處

專家們都對秦朝工匠佩服不已,可見每一件兵馬俑都是古人的心血之作,因此也更加堅定了專家們要認真修復好兵馬俑的決心。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充實到了修復工作當中,不僅提高了修復效率,最關鍵的是,還有一大批年輕的技術專家們,都愛上了修復兵馬俑,他們都有一顆要為國家多修文物,巧修文物,修好文物的決心。

來源:歷史解密坊

(WGQ)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電話:029-812032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