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數學思維發展,和語言學習發展有不同的規律。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ane Piaget,1896-1980),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從年齡上看,托幼小娃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期。因此在心理特徵上,他們是無法理解數學課的意義的。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階段在運算上的不同。

前運算階段,兒童並不具備在具體運算階段獲得的守恆性、群集結構的觀念。

比如,有兩杯數量相等的珠子,保持杯子A的珠子不變,把另一杯珠子倒入一個更細更長的杯子B中,問兒童哪個杯子的珠子多?受直覺思維的影響,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可能會回答B更多(珠子更高),也可能會回答A更多(杯子更寬)。這就是不具備守恆性的觀念。

再比如,將一堆長短不等的小棒排序,雖然A比B長,B比C長,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可以推導出A比C長。這就是群集結構的觀念。

低幼兒童數學啟蒙,重點在營造“意義感”。——大陸的星辰大海

因此,從數學認知規律上說,給托幼小娃的重點是抽象思維啟蒙,不是上數學課。

這次趁著疫情,我把全套《鼠小弟愛數學》拿出來實踐了一下,分享一些心得。

獲了兒童數學教育圖書獎的這套繪本,被大陸博士稱為“非常適合家庭使用、易於進行生活遷移的數學啟蒙繪本”。不僅把數學概念編排成深入淺出的小故事,還貼心地設計了許多閱讀指導,告訴父母閱讀前、閱讀後可以問些什麼問題,以及做什麼遊戲來拓展概念。

《鼠小弟愛數學》的結構特點是:每個繪本,一個概念+一個故事+一組遊戲。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一、閱讀經驗

1.1 一定花1-2分鐘提前預習閱讀指導。

故事的主人公是艾達和艾伯姐弟倆,每一本故事都圍繞這兩隻小老鼠的視角展開,講解一個數學概念。比如《一隻小老鼠,一個藏身處》講述的是“一一對應”的概念,《朋友越多越開心》講的是“數數”概念。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10本繪本的概念相對獨立,基本上沒有順序要求,抓到哪一本講哪一本就好。講之前,翻一下書末尾的閱讀指導,大致瀏覽熟悉一下有哪些提問點,就可以順利開始閱讀啦。

1.2 從任何一本開始閱讀,不熟悉的概念可以多重複讀幾遍故事。

雖然重複閱讀(繪本)對於學數學,相對於語言學習,是太低效了,也佔用了語言學習的時間。不過每家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決定有的繪本多讀幾遍,幫助小娃理解。比如《吱吱合唱團》講的“規律排序”概念,在做貼紙書的類似遊戲時,發現我娃就不是特別理解,可以多讀幾遍,慢慢引導。把關鍵詞語空出來,讓娃接龍,比如“一塊黃色,一塊XX,一塊XX,一塊XX”。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1.3 做拓展遊戲,選取生活中任何場景進行拓展,植入數學概念。

這點經驗是本次分享的重中之重。因為它很好地回答了給前運算階段的小娃做數學啟蒙的關鍵:

低幼兒童的數學啟蒙重點在“滲透”,它不是做幾道練習題就有用的,而是需要長期滲透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中:通過對各種物質的探索,在靜態或動態的活動,滲透這些基本數學概念,這才是高效的做法。

如何拓展?舉幾個例子。

《一隻小老鼠,一個藏身處》(一一對應)講的是每個小老鼠在廚房有一個藏身處的故事。正好講完後,我看到桌上紙盒裝起來的亂糟糟的畫筆們,就對娃說:“一隻小老鼠,一個藏身處。一隻畫筆,有一個筆蓋。你看看,這個筆蓋小老鼠找不到畫筆藏身處啦,你幫它找找好不好?”娃就很有興趣地按顏色一一對應蓋了回去。

老母親也會臨場發揮變動一下。有的畫筆因為娃拿來亂玩,要麼折斷被我丟了,要麼扔到不知沙發還是床底下去了,總會多出一些筆蓋和畫筆。我就對娃說:“你看,這隻畫筆藏身處已經沒有小老鼠了,有的筆蓋小老鼠還沒有藏身處呢,那你可以幫它們先躲起來嗎?”這個各家可以根據遊戲的不同,圍繞數學概念自我發揮~~~

《小個子的大主意》(比較大小)講的是表哥帶著姐弟倆去廚房拿水果裝袋子的故事。故事裡出現了多次“大、更大、最大”和“小、更小、最小”的描述。正好有一天娃看到三隻萌寵,分別是老虎、兔子、貓,我就問道:“這三個娃娃,哪個更大、哪個最大?”娃對“更大”的概念還算熟悉,對“最大”的比較概念其實並不十分懂了。於是,在生活中任何兩個物體都可以拿來比較,先熟悉A比B更大,再熟悉C比B更大,那麼C在三個物體中是最大的概念。比如,寶寶的鞋、媽媽的鞋更大、爸爸的鞋最大。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二、如何營造數學啟蒙的意義感

滲透的目的是賦予數學在孩子心目中的意義感。

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雖然記住了“1、2、3……10”的數數順序,但是並不理解,數到2就代表著總數也是2,也不知道得到總數可以做什麼。《朋友越多越開心》(數數)就賦予了數數一個意義,每一個數字都代表一隻小老鼠。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滲透:“幫媽媽拿一張紙巾。”“謝謝寶寶,媽媽還要一張紙巾。——看,媽媽現在有兩張紙巾了。”

在你陪伴孩子玩的所有的遊戲中,其實都可以嵌入這些數學內容:有關於數量的,總數的,比較多少的,一一對應匹配的,分類的,排序的,測量的等等數學概念。……你應該在生活中(一開始可能是刻意,後來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了)想法設法滲透數學概念,把細節(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量化,儘可能使用精確的說法,不要亂用指示代詞,也不要用模糊的量詞,諸如“一些”,請具體說出是多少,並且始終記得通過一一對應數數去獲得總數。

這就是意義感,在生活中滲透數學概念,也是《鼠小弟愛數學》能影響我們改變的數學啟蒙方式。

如何順應托幼小娃的數學認知規律?經典繪本這樣啟發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