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①呂問曰:所謂大道者,何也?


鍾答曰:大道無形無名,無問無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②呂問曰:古今達士,始也學道,次以有道,次以得道,次以道成,而於塵世入蓬島,升於洞天,升於陽天,而升三清,是皆道成之士。今日師尊獨言道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行。然於道也,獨得隱乎?


鍾答曰:僕於道也,因無隱爾。

蓋舉世奉道之士,止有好道之名。

使聞大道而無信心,雖有信心而無苦志,朝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始乎憂勤,終則懈怠。

僕以是言大道難知難行也。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③呂問曰:大道難知難行之理,如何?


鍾答曰:以傍門小法易為見功,而俗流多得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成風俗,而敗壞大道。

有齋戒者、有休糧者、有采氣者、有漱咽者、有離妻者、有斷味者、有禪定者、有不語者、有存想者、有采陰者、有服氣者、有持淨者、有息心者、有絕累者、有開頂者、有縮龜者、有絕跡者、有看讀者、有燒煉者、有定息者、有導引者、有吐納者、有采補者、有佈施者、有供養者、有救濟者、有入山者、有識性者、有不動者、有授持者,傍門小法,不可備陳。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至如採日月之華,奪天地之氣,心思意想,望結丹砂,屈體勞形,欲求超脫。

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認為真胎息。

絕念忘言,養性可也,指作太一含真氣。

金鎗不倒,黃河逆流,養命之下法;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集神之小術。

奈何古今奉道之士,苦苦留心,往往掛意。

以咽津為藥,如何得造化?

聚氣為丹,如何得停留?

指肝為龍而肺為虎,如何得交合?

認坎為鉛而離為汞,如何得抽添?

四時澆灌,望長黃芽;

一意不散,欲求大藥。

差年錯月,廢日亂時。

不識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尋枝摘葉,迷惑後人。

致使大道日遠日疎,異端並起,而成風俗,以失先師之本意者,良由道聽塗說、口耳之學。

而指訣於無知之徒,遞相訓式,節序而入於泉下,令人寒心。

非不欲開陳大道,蓋世人業重福薄,不信天機,重財輕命,願為下鬼。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④呂問曰:小法旁門,既已知矣。其於大道,可得聞乎?

鍾答曰:道本無問,問本無應。

及乎真元一判,大樸已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

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於交媾。

上、中、下,列為三才,

天、地、人,共得於一道。

道生二氣,二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

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

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

當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⑤呂問曰:天長地久,亙千古以無窮。人壽百歲,至七十而尚稀。何道之獨在於天地,而遠於人乎?

鍾答曰:道不遠於人,而人自遠於道矣。

所以遠於道者,養命不知法。

所以不知法者,下功不識時。

所以不識時者,不達天地之機也。

【鍾呂傳道集】呂洞賓與漢鍾離•論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