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瀘州龍馬潭區有一個獨特的地方,與市區很近,口音卻不同,它就是特興街道。當然今天可能沒有那麼明顯了,特興街道位於龍馬潭區以東,距瀘州市11公里,是瀘州市進出永川、重慶的東門。北面分別與長安鄉、石洞街道相連,西分別與魚塘街道、羅漢街道相鄰,東、南與黃艤街道隔江相望。2016年9月,特興街道被評為2016全國重點鎮。

但是今天沽酒客要給你講講它的歷史由來,其中“特凌橋”的來歷。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瀘州市龍馬潭區東北郊,沿原瀘永公路約十公里處,有條小河名龍溪河。河寬五十多米,水流湍急奔騰有聲。河上有座石砌公路橋,名叫“特凌橋”。年歲流逝,物換星移。特凌橋伴隨著年代的流逝,也曾不斷的演變。它曾四次改建。三次更名。

由宋朝的簡單粗糙的橫凌渡小橋,清代平整光滑的永濟坊石板橋,變成了現在寬闊平整的特凌橋公路橋。這其間凝聚著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每次的改建更名,說明社會在前進,事物在變化,新生的,先進的代替了古者的,落後的事物。另外,橋身每次演變的過程中已流傳著生動感人的故事。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這裡,按時代順序,把四次改建,三次更名的建橋經過,整理如下,以饗讀者,近年來特興不斷休整的內容則沒有加入其中。

《明・永樂瀘州志》載:宋朝治平年間,特凌場有一婦女,聽說母親得急病,急忙回孃家。適逢暴雨,行至龍溪河邊,大雨如注,山洪暴發,河水陡漲,不能過渡。只好眼含淚水在河邊徘徊。

忽見上游飄來一木,橫淩水面。她不顧生命危險,爬在橫凌木上;木隨水流,遂平安過渡。後來,官府為了紀念此事,當地人民為了交通方便,就在此地造了一座小橋,定名為“橫凌渡橋”。並在橋頭立有孝坊、碑記其事,以資表彰。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清.嘉慶志》載:乾隆四十二年,瀘州牧,楊潮觀,下鄉體察民情,來到橫凌橋渡口,由於人勢眾多,橋身卑小,只好停下轎來,步行過河,並在橋中觀賞山水景色。橋身一斜,差點失腳落水。於是召集當地鄉紳商議,眾推楊大佑為首,募捐化錢,另修了一石板橋,在這小橋的側面。

橋成後,命名為“永濟坊”。州牧楊潮觀親筆題了“巖豁飛虹”四字。又過了些年,楊大佑的孫子庠生楊繼榮,也曾再次募捐化錢改建加固。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瀘縣誌》記:民國四年,橋身由於風雨摧殘,年久失修,紳士陳朝祿再募捐款,改建橫凌渡橋和永濟坊,合兩橋為大型橋。這次募捐修橋,橋旁碑文也作留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發展交通事業,方便人民生活。修建了瀘州至永川的瀘永公路,此橋徹底改變為寬闊平整的公路大橋。橋的長度為五十八米,寬五米,兩輛大型汽車可並通行。

知道瀘州“特凌橋”嗎?從宋朝開始,它一直在蛻變

橋的兩側有精心打磨的青石欄杆,兩端的橋頭石上坐有栩栩如生的大石獅子四個,橋有五孔,孔上有石工精雕細刻的,形象生動的五條石龍,(由於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現獅存二個,龍存頭二尾三)此橋基根牢固,造型美觀大方,來往汽車飛奔橋畫。真是昔日溝壑橫阻,今天坦蕩通途。

不過時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今天,特凌橋也不斷面臨著調整,從歷史來看,雖然它的古蹟沒有實物留存,但是至少也記錄在地方誌中,證明為人民服務,人民果然不會忘記,今天也是,而且我覺得把橋和路修好了,也是一個城市整體向好的一個標準。希望未來還能看到它更大的變化與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