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人物簡介:邱蜀鈞,深圳羅湖區黃貝街道四川達州流動黨員黨支部黨員,黃貝嶺社區義工。

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社區裡的鄉音

從我十歲第一次來深圳起,記憶中黃貝嶺社區裡的川音就沒斷過,這幾年反而越來越清晰。

2020年1月9日,1900 多名四川達州籍來深建設者獲贈免費火車票返鄉。每年春節,尋求政府部門、愛心企業的幫助,送老鄉回家車票是支部堅持了7年的事。想為老鄉做的事還有很多,其中就有辦一臺“川味”春晚。

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晚會籌備前期,關於找場地的事我們考慮了很久,當支部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社區和股份公司的領導時,大家均表示:“只要你們有需求,我們能幫的都幫!”

今年,“愛心返鄉專列”發車儀式與第一屆四川達州通川籍在深農民工春節聯歡晚會同時舉辦。作為支部的一員,我承擔起籌備、宣傳、主持等任務。黃貝嶺社區張氏祠堂前,數百老鄉們相聚一趟,圓桌圍坐,嗑著瓜子,看川劇變臉、川味小品,用四川鄉音拉家常,期待了許久的畫面終於出現在眼前。

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順利不是偶然,背後是支部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幫助老鄉融入社區生活,用實際行動獲得老鄉和社區的認可。

1月29日,我們發起“巴山兒女抗疫情”愛心捐款活動,同鄉村的黨員和老鄉們都積極響應。截止到三月底,我們一共收到了26900元愛心捐款,捐款的人大多是電焊工、泥水工、保潔員,收入並不高,100塊錢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家人一個星期的伙食費,但他們仍然選擇捐出來給更需要的人。

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在疫情防控前期,城中村合圍設置進出口卡點需要人手,支部黨員們紛紛報名參加,往往一輪班只需要兩三人,出現的卻是翻一倍的人數。同時,老鄉們穿起義工服,主動承擔起社區湖北籍返深人員居家隔離上門服務任務,為湖北籍返深人員購買蔬菜及必須生活用品。

口罩不夠用,那就捐錢想辦法去買,社區人手不夠,那就建立流動黨員志願崗,三院要擴建,那就組織在深的老鄉一起前往。世界上有許多英雄,這群被稱作“農民工”的人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公益100小時

我2015年大學畢業就來深圳工作了,該年底加入義工聯。從剛開始上街打掃衛生、公交站指引,到圖書館、美術館裡的志願者,斷斷續續做義工積累的義工時也超過個100小時了。

做公益也是受我父親的影響,那時他要一邊開出租車賺錢,一邊服務者數萬名達州籍來深建設者,我就作為他的小助理幫忙整理資料。雖說最開始做公益是為了幫父親,但在參與公益的過程中,當別人得到幫助後,他們的一句“謝謝”或一個微笑,讓我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

人在羅湖|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她看到了人生多種可能

疫情期間,我還加入了羅湖區南湖街道向西社區的“網格突擊隊”,為了幫助“個體戶”、“夫妻店”等餐飲門店有序復工復產,我們組成復工復產小分隊,上門登記資料、審核,省去他們來回跑動的麻煩,獲得商戶點贊。

現在,只要我有時間,我都會和父親一起參與公益活動。十二年來,我們的服務對象從單一的農民工,覆蓋到他們的家人和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內容從最初的維權、思想開導,擴大到返鄉愛心專列、農民工春晚、農民工技能培訓、留守兒童探親遊學、老年人健康體檢等方方面面。

找不到離開的理由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來深圳務工了,我成了一名“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一起,守著山裡的莊稼和蔬菜。

盼啊盼啊,終於等到五年級的暑假,我一個人揹著書包踏上了前往深圳的旅程。在我的書包裡只四樣東西:衣服、作業本、臘肉和鹹菜。對於遠在異鄉的四川人,能吃到一口家鄉的臘肉,是莫大的幸福。

那個時候,從達州到深圳沒有直達的列車,只能到廣州中轉,並且只有綠皮火車。夏日炎炎,沒有空調的車廂就像蒸籠一樣。一路上我都幻想著和父母團聚的場景,我的心,早就飛到深圳來了。

也是從那一次起,我基本每年暑假都有一段時間在深圳度過。可以說,我對深圳的瞭解起始於黃貝嶺社區,而小時候爸爸寄回家的信封上的地址,如今成了我在深圳的家。

很多人問我從“留守兒童”到“深漂二代”,深圳在我心中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答案很簡單,在這裡,我們有很多選擇和可能。

曾經,這裡接納了我父母那一代來深務工者,他們或許沒有很強的背景和學歷,但用勤勞的雙手在城市謀得一份生計。

而今,他們的孩子越來越多來到深圳,比起老家的安穩他們更願意沉浸在緊迫感和壓力中。來深圳從事的每份工作跨度都挺大的,但對我來說都是學習的好機會。雖然在這裡紮根很難,但目前我找不到離開的理由,更何況還有黃貝嶺社區裡的父母和老鄉,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是家。

作為羅湖“農民工二代”的一員,我想給青年們一些鼓勵:我們決定不了來時的背景,但可以選擇未來的方向,做一個勇敢並且相信愛的人,奮鬥羅湖,反哺家鄉。

【撰文】祁覬

【作者】

【來源】 人在羅湖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