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五好家庭”薰陶出來的宋代大文豪

作者:程若雨

唐代有詩仙李白,宋代有詞聖蘇軾。

蘇軾,漢族,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葬於河南郟縣,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在文人名士輩出、群星閃耀的宋代,蘇東坡獨領風騷,是群星中最閃亮的一顆。他寫的詞筆力縱橫、豪邁奔放,對後世影響很大,故被尊為“詞聖”。

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東坡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亦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還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南行集》《錢塘集》《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蘇東坡:“五好家庭”薰陶出來的宋代大文豪

蘇東坡像

蘇東坡能夠成為宋代大文豪,與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風家教分不開。按照當代社會“五好家庭”(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標準,蘇東坡的家庭就是宋代的“五好家庭”。尤其是在蘇東坡幼年時,他的祖父、父親和母親教會了他樂觀豁達、正直善良、嫉惡如仇、勇於擔當等良好品格,以致影響了他的一生。

儘管蘇東坡一生屢遭貶官、顛沛流離,有狀元命卻沒當上狀元,有宰相之才卻沒有當上宰相,但因他的文章名聞天下,和藹可親、幽默機智、樂觀豁達,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廣受後人喜愛。

祖父蘇序:大智如愚 樂觀豁達

蘇東坡出生時,其祖父蘇序仍健在,時年63歲。其祖父雖然不識字,但大智若愚,愛喝酒且酒量極大,樂觀豁達,樂善好施,人品不凡。後來,蘇東坡成為當時公認的文壇泰斗,官居翰林學士,家已移居到首都開封的皇宮附近。一天,幾位至交與仰慕他的文士前去拜訪,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壽誕之期,他向客人們講述了自己祖父的幾件趣事。

那時蘇東坡和祖父蘇序住在四川鄉間,家裡廣有田地。其祖父不像別人家那樣儲存食米,而是以米換谷,在自家穀倉中存了三四萬石之多。家人和鄉鄰都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隨後遇到了荒年歉收,他祖父開倉放糧,先給自己的近族近親,然後給他妻子的孃家人,再後給他家的佃農,最後給同村的貧民。這時別人才知道他當初為什麼廣存稻穀,因為稻穀可藏數年,而稻米遇天氣潮溼則易黴壞。他祖父衣食無憂,優哉遊哉,時常攜酒一壺,與親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以遣時光。大家飲酒高歌,規矩拘謹的農人都大為吃驚。

還有一次,蘇老爺子正在喝酒,手裡還拿著牛肉在吃,聽聞二兒子就是蘇東坡的叔父高中進士,喝得醉醺醺的祖父看見喜報很高興,讓人高聲宣讀,高興之下,把手裡那塊兒牛肉扔在東坡叔父由京中送回來的行李袋裡,而行李袋裡裝的是官家的喜報、官衣官帽、上朝用的笏板、一張太師椅、一個茶壺等。老爺子找了一個村中的小夥子為他背上行李袋,他騎著驢,往城裡走去。街上的人們早已聽到了東坡叔父考中的消息,卻看見酩酊大醉的老漢騎在驢背上,後面跟著一個小子扛著一件怪行李,都不禁大笑。這讓蘇東坡外祖母程家的人認為很丟臉,富有的程家也有兒子同期考中,有意鋪張慶祝,而蘇家老漢並無此意。蘇東坡則認為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會欣賞老人的質樸自然之美。

祖父的樂觀豁達、與人為善,使蘇東坡擁有了寬廣的胸襟,儘管宋東坡一生中被多次貶官,但他每到一地,就能迅速和當地官吏、百姓相處融洽,並以苦為樂、戰勝困難,力所能及地造福百姓。

父親蘇洵:思想獨立 嫉惡如仇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三字經》的廣為傳頌,讓與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的蘇洵成為中國歷史中有著獨特標籤的人物。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沉默寡言,但稟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嫉惡如仇。因他不易與人相處,年輕時被很多人認為是遊手好閒、不學無術。事實上,蘇洵在童年時家境殷實,並非沒有讀書學習的機會,而是因為個性強烈、不服管教,不喜歡那個時代的教育方式才顯得性格古怪。他童年時並非沒有讀書寫字做文章,年輕時肯定給官宦之家的眉山程家有足夠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會把大家閨秀的女兒嫁給他。

蘇洵在27歲左右看到自己的兄弟、姐丈等人都已科考成功即將做官,在妻子程氏的激勵下發奮讀書,後來文名大噪,且不為才華縱橫的兒子之文名所掩,足見其才華過人和勤奮異常。

蘇洵雖然沒有考中功名,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兩個兒子,教他們深研史書為政之法,乃至國家盛衰隆替之道。正是因為他一向堅持文章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使蘇東坡在進京參加科考時,被考官歐陽修、梅堯臣兩位文學巨匠高度賞識、認可,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由此逐漸名動天下。

蘇洵和張方平是較早看穿王安石個性,預見王安石將是國家的一大危機,並公開寫出文章《辨姦論》,指出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的行為“不近人情”,得志必為奸臣、為害國家。

正是秉承了父親的思想獨立、嫉惡如仇,蘇東坡寫出的文章觀點鮮明、自成風格,並且,剛正不阿的他敢於為民請命,與朝廷上的不正之風作鬥爭。特別在王安石改革派失敗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復辟時,要撤銷連舊黨也承認是最好的“免役法”時,蘇軾慷慨陳詞,再三力陳不可。司馬光勃然大怒。蘇軾很尖銳地質問: “從前常聽你稱讚某人犯顏直諫,某人據理力爭,今天你剛當宰相,就不準別人開口?”

母親程氏:知書達理 正直善良

蘇東坡的母親程氏,堪稱“大宋好母親”。蘇母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且她的祖父、兄弟均在朝為官。雖是名門閨秀,但她自幼不喜奢華,整日與詩書文章、筆墨琴棋為伴,知書達理。蘇轍記述其母“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

嫁給蘇洵後,程氏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激勵蘇洵發奮讀書,培養教育蘇軾、蘇轍,使父子三人均成為當世大才,“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背後是程氏的默默付出。

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其父蘇洵進京趕考。落第之後,到江淮一帶遊歷,讓蘇東坡的母親程氏管教孩子。有一天,程氏教蘇軾讀《後漢書•範滂傳》時,蘇軾沉浸在範氏母子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故事中。聽完故事後,蘇軾對母親說:“我長大後要和範滂一樣,不惜捨生取義。母親會允許嗎?”程氏聽了兒子的問話就說:“如果你能學範滂的樣子,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範母一樣嗎?”從此,蘇軾兄弟二人,以範滂為榜樣,把節操作為處世立身之本,更加奮發學習,以求建功立業、受人敬仰。

蘇東坡:“五好家庭”薰陶出來的宋代大文豪

程夫人教子圖(攝於河南郟縣三蘇園)

有一陣子,因生活拮据,鄰人勸程夫人從孃家要些錢財接濟生活,被她一口拒絕,不願意讓別人說自己丈夫靠她孃家維持生計,而是通過為別人漿洗衣服等貼補家用。

得益於母親的教育,蘇東坡兄弟二人胸懷天下、共同進步,各自在仕途上、文學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名揚天下,且兄弟友愛、手足情深。蘇東坡為懷念弟弟蘇轍所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傳世名篇。

蘇東坡在母親去世之後,寫下《記先夫人不殘鳥雀》和《記先夫人不發宿藏》這兩篇文章,記述了蘇母程氏不準其兄弟二人及家人捕捉堂前鳥雀、不貪圖意外之財等事。

可以看得出,蘇東坡一生中深受母親的影響,並感念感激母親的深明大義、正直善良。

在司馬光為蘇軾母親寫的《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中這樣評價她:“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

正是由於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風家教,加上自己的聰慧勤奮,蘇東坡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