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五好家庭”熏陶出来的宋代大文豪

作者:程若雨

唐代有诗仙李白,宋代有词圣苏轼。

苏轼,汉族,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葬于河南郏县,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文人名士辈出、群星闪耀的宋代,苏东坡独领风骚,是群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他写的词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故被尊为“词圣”。

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东坡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还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南行集》《钱塘集》《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苏东坡:“五好家庭”熏陶出来的宋代大文豪

苏东坡像

苏东坡能够成为宋代大文豪,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家教分不开。按照当代社会“五好家庭”(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标准,苏东坡的家庭就是宋代的“五好家庭”。尤其是在苏东坡幼年时,他的祖父、父亲和母亲教会了他乐观豁达、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勇于担当等良好品格,以致影响了他的一生。

尽管苏东坡一生屡遭贬官、颠沛流离,有状元命却没当上状元,有宰相之才却没有当上宰相,但因他的文章名闻天下,和蔼可亲、幽默机智、乐观豁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广受后人喜爱。

祖父苏序:大智如愚 乐观豁达

苏东坡出生时,其祖父苏序仍健在,时年63岁。其祖父虽然不识字,但大智若愚,爱喝酒且酒量极大,乐观豁达,乐善好施,人品不凡。后来,苏东坡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泰斗,官居翰林学士,家已移居到首都开封的皇宫附近。一天,几位至交与仰慕他的文士前去拜访,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向客人们讲述了自己祖父的几件趣事。

那时苏东坡和祖父苏序住在四川乡间,家里广有田地。其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食米,而是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家人和乡邻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随后遇到了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给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遇天气潮湿则易霉坏。他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壶,与亲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大家饮酒高歌,规矩拘谨的农人都大为吃惊。

还有一次,苏老爷子正在喝酒,手里还拿着牛肉在吃,听闻二儿子就是苏东坡的叔父高中进士,喝得醉醺醺的祖父看见喜报很高兴,让人高声宣读,高兴之下,把手里那块儿牛肉扔在东坡叔父由京中送回来的行李袋里,而行李袋里装的是官家的喜报、官衣官帽、上朝用的笏板、一张太师椅、一个茶壶等。老爷子找了一个村中的小伙子为他背上行李袋,他骑着驴,往城里走去。街上的人们早已听到了东坡叔父考中的消息,却看见酩酊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个小子扛着一件怪行李,都不禁大笑。这让苏东坡外祖母程家的人认为很丢脸,富有的程家也有儿子同期考中,有意铺张庆祝,而苏家老汉并无此意。苏东坡则认为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会欣赏老人的质朴自然之美。

祖父的乐观豁达、与人为善,使苏东坡拥有了宽广的胸襟,尽管宋东坡一生中被多次贬官,但他每到一地,就能迅速和当地官吏、百姓相处融洽,并以苦为乐、战胜困难,力所能及地造福百姓。

父亲苏洵:思想独立 嫉恶如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的广为传颂,让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成为中国历史中有着独特标签的人物。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沉默寡言,但禀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嫉恶如仇。因他不易与人相处,年轻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事实上,苏洵在童年时家境殷实,并非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而是因为个性强烈、不服管教,不喜欢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才显得性格古怪。他童年时并非没有读书写字做文章,年轻时肯定给官宦之家的眉山程家有足够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会把大家闺秀的女儿嫁给他。

苏洵在27岁左右看到自己的兄弟、姐丈等人都已科考成功即将做官,在妻子程氏的激励下发奋读书,后来文名大噪,且不为才华纵横的儿子之文名所掩,足见其才华过人和勤奋异常。

苏洵虽然没有考中功名,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两个儿子,教他们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正是因为他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使苏东坡在进京参加科考时,被考官欧阳修、梅尧臣两位文学巨匠高度赏识、认可,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逐渐名动天下。

苏洵和张方平是较早看穿王安石个性,预见王安石将是国家的一大危机,并公开写出文章《辨奸论》,指出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

正是秉承了父亲的思想独立、嫉恶如仇,苏东坡写出的文章观点鲜明、自成风格,并且,刚正不阿的他敢于为民请命,与朝廷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特别在王安石改革派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复辟时,要撤销连旧党也承认是最好的“免役法”时,苏轼慷慨陈词,再三力陈不可。司马光勃然大怒。苏轼很尖锐地质问: “从前常听你称赞某人犯颜直谏,某人据理力争,今天你刚当宰相,就不准别人开口?”

母亲程氏:知书达理 正直善良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堪称“大宋好母亲”。苏母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且她的祖父、兄弟均在朝为官。虽是名门闺秀,但她自幼不喜奢华,整日与诗书文章、笔墨琴棋为伴,知书达理。苏辙记述其母“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嫁给苏洵后,程氏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激励苏洵发奋读书,培养教育苏轼、苏辙,使父子三人均成为当世大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背后是程氏的默默付出。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其父苏洵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让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管教孩子。有一天,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沉浸在范氏母子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故事中。听完故事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要和范滂一样,不惜舍生取义。母亲会允许吗?”程氏听了儿子的问话就说:“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子,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母一样吗?”从此,苏轼兄弟二人,以范滂为榜样,把节操作为处世立身之本,更加奋发学习,以求建功立业、受人敬仰。

苏东坡:“五好家庭”熏陶出来的宋代大文豪

程夫人教子图(摄于河南郏县三苏园)

有一阵子,因生活拮据,邻人劝程夫人从娘家要些钱财接济生活,被她一口拒绝,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丈夫靠她娘家维持生计,而是通过为别人浆洗衣服等贴补家用。

得益于母亲的教育,苏东坡兄弟二人胸怀天下、共同进步,各自在仕途上、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名扬天下,且兄弟友爱、手足情深。苏东坡为怀念弟弟苏辙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传世名篇。

苏东坡在母亲去世之后,写下《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这两篇文章,记述了苏母程氏不准其兄弟二人及家人捕捉堂前鸟雀、不贪图意外之财等事。

可以看得出,苏东坡一生中深受母亲的影响,并感念感激母亲的深明大义、正直善良。

在司马光为苏轼母亲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这样评价她:“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正是由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家教,加上自己的聪慧勤奋,苏东坡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