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一.1961年:英國首次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

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發生於二戰之後,其目標是為了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大陸上集中經濟資源,並確保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不會再發生。

​但是,從一開始,一個大問題就隱藏其中:其實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就已經成了,但這個歐洲大國卻在4年後才申請加入。

英國當時申請的動機部分原因是:新的經濟體和國家在崛起當中!

英國當時目的顯然是在尋求經濟增長,但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是非常反對的,他在1963年和1967年兩次否決了英國的申請,理由是英國對歐洲項目“根深蒂固的敵意”。直到1969年戴高樂辭職後,歐洲共同體(EC)才為英國的加入談判開了綠燈。

二.1973年: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當時報紙刊登為:歷史性的一天

英國加入歐共體與脫離歐盟一樣困難,前前後後一共花了12年。

當時英國保守黨首相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親歐洲的首相,但當時和現在一樣,兩大政黨在歐洲問題上也存在分歧。

而工黨持反對意見因“保守黨條款”,但最後由內政大臣羅伊·詹金斯(Roy Jenkins)領導的69名官員無視其黨內規定,投票加入了歐共體。

此後詹金斯一直被冠以“賣國賊”的罵名。但他後來寫道:“我確信,這是本世紀最具決定性的投票之一“

然後1973年元旦,英國加入了歐共體,沒有舉行什麼慶祝儀式,只有小規模的支持和反對遊行。

三:1975年:英國就是否留著歐共體進行公投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託尼·本(Tony Benn)為投反對票而奔走

1974年,工黨在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的領導下上臺,承諾重新談判該協議,然後舉行公投。

談判並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1975年6月,英國的第一次全民公投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英國應該留在歐洲共同體(共同市場)嗎?”

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工黨議員,這些人包括邁克爾•富特(Michael Foot)、芭芭拉•卡斯爾(Barbara Castle)和著名的託尼•本(Tony Benn)等內閣成員。託尼•本將進入歐洲形容為“對英國民主的斬首”。

但是所有的主要政黨領導人和主流媒體都為贊成票而戰,結果從來都是毋庸置疑的——67.2%的人投票支持“留在歐共體”。

四:歐共體同意英國預算補貼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1975年,撒切爾在爭取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運動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她向歐共體提出預算補貼。

她抱怨的核心是英國對共同農業政策(CAP)的貢獻。這是一個旨在補貼歐洲農民和穩定食品價格。當時,CAP佔歐盟預算的70%,但在像法國這樣擁有龐大農業部門的國家,人們感受到的好處要多得多。但英國得到的相對較少。

然而,又花了四年時間才達成協議,達成所謂的英國預算補貼,補貼是永久性的,每年價值數十億英鎊。

五.1986年:單一歐洲法令正式生效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1985年12月,歐洲領導人在盧森堡舉行的單一歐洲法令談判之前


1986年2月,她與歐共體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一起簽署了《單一歐洲法令》(Single European Act)。

20世紀80年代,共同市場仍然充斥著國家貿易壁壘,撒切爾的目標很簡單——向英國出口商全面開放歐洲市場。

1988年,她對商界領袖們說:“一個沒有壁壘的單一市場——無論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它讓你直接、不受阻礙地接觸到世界上3億多最富有、最富裕的人的購買力。”

六.1988年:瑪格麗特·撒切爾在布魯日演講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在布魯日歐洲學院(College of Europe)的演講,是英國與歐洲一體化項目關係中的一個歷史性時刻。

七.1992年:《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一步。它創建了歐盟,為單一歐洲貨幣奠定了基礎,並建立了歐洲中央銀行。它還介紹了歐洲公民的概念,制定了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在警察和司法問題上加強了合作。

八.1992年:黑色星期三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同時間,發生了另一場”地震",加深了歐洲的政治分歧。

之所以叫黑色星期三,因為它是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的日子,ERM是歐元的前身。歐洲匯率機制的目的是通過將歐洲成員國貨幣的價值與德國馬克掛鉤,來保持其匯率的穩定。

英鎊於1990年加入歐洲匯率機制,但到1992年9月,外匯做空者(最著名的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押注英鎊使其無法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儘管花費了數十億試圖支撐它,並宣佈利率將上升到15%,到9月16日晚上,政府不得不承認失敗。

英國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意味著英鎊可以大幅貶值。

九.2002年:身在歐盟,卻脫離歐元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單一貨幣是歐盟最雄心勃勃的計劃,但英國不在其中。

歐元於1999年推出,但直到2002年元旦,這種新貨幣才成為12個國家3億公民在日常中使用。

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表示:“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歐洲人民數百年來夢寐以求的時代的到來。”“使用共同貨幣進行無國界旅行和支付。”

十.2004年:歐盟東擴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2006年,波蘭工人登上開往倫敦的大巴


歐盟最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發生在2004年一個陽光明媚的五一勞動節:10個新成員國加入——其中8個是東歐和中歐的前共產主義國家。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數十萬東歐人來到英國生活和工作。

十一.2007年:里斯本條約簽署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戈登·布朗,里斯本條約簽署期間的照片

當歐盟領導人聚集在16世紀的赫羅尼莫斯修道院簽署里斯本條約時,英國首相戈登·布朗甚至都不在那裡。他遲到了三個小時,最後獨自簽署了條約。

里斯本條約旨在精簡歐盟機構,使其工作更加順暢。但英國的批評人士認為,這是對國家主權的進一步威脅。

十二.2013年:卡梅倫承諾舉行脫歐公投


英歐關係中的12個重要時刻

大衛·卡梅倫宣佈公投計劃

2013年1月,在倫敦彭博社(Bloomberg)總部,卡梅倫承諾,如果他的政黨贏得下次選舉,他將重新談判英國與歐盟的關係,然後就英國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公投。

卡梅倫宣佈:“是時候解決英國政治中的歐洲問題了。”“我要對英國人民說:這將由你們決定。”

但保守黨贏得了2015年的大選,卡梅倫遵守了自己的承諾。

本文版權歸皇瀧資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