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財富的靈魂,創建企業家族的精神高地?

​​一、“與子同袍”

閻志,1972年出生於湖北黃岡,少年聰慧,喜歡文學,家中五個姐姐,排行老六。因為家貧,高二輟學,頂替林業幹部父親進山勘測、刷標語,後被推薦到雜誌當編輯,經歷了停刊、裁員後,靠著包報刊的廣告起家,1996年創辦卓爾傳播有限公司,至商業地產奠定財富地位,如今跨界擁有六大企業板塊,兩家上市公司。2016年,44歲的閻志,以305億資產晉升湖北首富。

如何構建財富的靈魂,創建企業家族的精神高地?

在湖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閻志及其卓爾集團傾盡全力、不計代價。共捐助包括武漢客廳、國際會展中心等方艙醫院和卓爾長江、卓爾漢江、卓爾大別山等7座應急醫院,累計床位9600張,收治病人超7000人。30多天,從8個國家,動用14架飛機,7架專機,卓爾公益基金會已向抗疫一線捐送緊急物資875.57萬件,金額超過1.85億元。閻志說“我們不設投入上限,盡我們能力採購、分發應急,為了武漢,為了湖北!為國分憂、為社會分憂、為民分憂。”因為“對病人最直接的幫助就是為他找到一張病床。”


二、土豪!土豪!

座標北京,我問身邊的幾個人,幾乎沒有人以前知道他,也沒有幾個人現在知道他。他和很多湖北籍的企業家不同,產業主戰場立足湖北,號稱“湖北鋪王”,所以有人稱他為“土豪“。

我覺得沒什麼不妥,“土豪”如今被汙名化成無腦有錢愛炫耀,追根溯源語出《宋書》,土者,是土著的意思;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權勢的人。《宋書。殷琰傳》記載:“叔寶者,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

“人類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當年的印第安西雅圖酋長如是說。腳下的這片土地生我養我,我也對他付出,並有所得。比如閻志,真的是這片土地錘鍊和滋養出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嘗可以分開須臾。

閻志這次捐助的平臺是湖北卓爾公益基金會,資料顯示2017年1月11日經湖北省民政廳批准成立,屬於地方公益基金會,由卓爾控股有限公司發起,原始基金數額1000萬。業務範圍包括助學、賑災、扶貧。

有研究機構認為,“家族慈善更注重教育”,在本次疫情開始前,可查到的卓爾基金會較大的兩筆分別是:“2018年7月向浙江湖畔大學創業研究基金會捐助1000萬用於人才培養及研究,”以及“2018年8月向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助4000萬元“。

真正的感恩不是完成一項任務,證明一個道理,迎合一種趣味,貼上一個標籤,甚至明是感恩,實則索取,感恩是從內心裡真正的一種富足,體悟到,我所得到的遠勝過我的付出,願意以一顆高貴的心將自己低到塵埃裡,去一點一滴地灌溉不求回報!


三、心靈底色

“疫情帶來的社會壓力可以為我們研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採樣機會,這裡可能包括這個社會真正最在乎什麼,最在乎扮演什麼角色的人等等。”“因為這些在太平時期不會顯現出來。” 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醫學文化教授David Jones在哈佛大學關於新冠疫情研討會上說。

對社會如此,對個體也一樣。

有人把閻志比為西漢卜式,一個從小放牧的河南人,靠勤奮鑽研養牛技術成為富甲一方的農場主,漢武帝出兵匈奴時,卜式捐出家財的一半支持,且不要官,不喊冤。

我卻想起了愛國實業家、教育家、民生公司創始人、中國航運業先驅盧作孚先生。從小也是家境貧寒,報人出身,後來創辦民生公司,統一川江航運,1938年,領導民生公司組織指揮宜昌大撤退,用四十天時間搶運150餘萬人,物資100多萬噸,挽救了抗戰時期的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被歷史學家評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回到2020年,與卜式同為河南人,牧原股份的董事長,像卜式一樣幾十年來執著於養殖業的秦英林捐款兩個億。方太集團捐款兩個億,吉利控股捐款兩億,國字頭的首富們騰訊捐15億,阿里巴巴捐10億。此外一大批民間公益組織、商會、志願者捐錢捐物,體現出來的高效行動力、卓越領導力、出色的協同力、解決難題的能力,令人欽佩。著名的公益組織公羊會不僅調用專機全球採買捐贈了1700餘萬元物資,會員還深入一線疫區進行入戶病毒消殺。

把個體價值、家庭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在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沉澱為中華民族深沉的心靈底色,與其說是宏大的英雄氣概,毋寧說是一種歷史積澱的生命自覺。

從“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四、真正的富有

財富沒有靈魂,財富亦有靈魂,財富的靈魂需要使用者去賦予。同為富豪,在創財富環節上比的是財技、膽識,在用富環節上比的是格局、情懷。歸根到底,說明你是什麼人的,不是你怎麼掙錢,而是怎麼花錢。

真正的富人不僅是物質上的富有,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百年老店與非百年老店的差別,不在於生產什麼產品,關鍵在於前者擁有持久和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表面看是傳家族、傳企業,實際上是傳文化、傳精神。

如果把家族比成一座大廈,資產是牆、工具是柱、文化是頂、治理是梁,基座是人。

在家族宮殿中,再多的物質財富也不過是牆厚一點,屋暖一點,在建築的結構中,牆其實是無法承重的,而讓家族大廈閃閃發光,由富到貴的是精神穹頂,是財富之魂。有人問《唐頓莊園》的歷史顧問阿拉斯泰爾.布魯斯詢問貴族的精神核心是什麼?他的回答是“責任”。

企業家族的家族精神說來空泛,在我看來可以拆解成幾個層次:首先是使命感和家族信仰,這是財富的靈魂;其次是核心價值觀,它決定了待人處事的行為方式,形成家族治理的思想基礎;再次,口耳相傳的家訓構成對內的行為規範,最後,要靠家族憲章、公司章程落地生根。


五、”都挺好“!

“買方好,賣方好,世間好。”是日本“近江商幫”的信奉的經營理念,“世間好”,即是指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價值。要同時滿足這“三好”,大家“都挺好”才是真的好,缺一不可,這樣的經營活動才能被認可且持續,商幫內守望相助,互相監督,從16世紀至今已經綿延數百年。日本百年老店超過兩萬家,其中“近江商幫”有第一商幫之稱。

座標21世紀,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和環境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協調統一,已經形成共識,社會價值對於企業家族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韓國SK集團會長崔泰源在接受採訪時曾坦言,公司已經修改了章程,以便在取得財務回報和社會價值間取得平衡。波士頓集團全球董事長漢斯保羅博客納表示:對於一些公司,如果他們非常重視社會影響,他的財務業績會更好。

企業社會價值的彰顯是企業文化的顯現,對於民營企業來說,更是企業家個體追求和家族精神的外化。如何構建財富的靈魂,創建企業家族的精神高地呢?作為一家專門服務於超高淨值家族的家族辦公室,我們結合自身的實踐和思考給出如下建議:

1、 響亮有力的企業及家族文化,企業與家族文化與領導者密不可分,但如果僅限於領導者的認知,不能成為全員共識,就會是一紙空文或街頭標語。應該在成員間通過討論、溝通,達成共識,記錄點滴,藉助故事、照片、紀念物、博物館等有形載體,代代相傳;

2、 考慮既創造股東價值又創造社會價值的商業模式;

3、 謹慎的財務制度,並清晰有效,創新不夠讓你死在後天,激進的財務會讓你死在明天;

4、 凝聚企業家族回饋社會的共識,並建立制度性的體系保證完成,讓公益慈善有章可循、有序進行,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比如設立制度,有些企業規定員工一年要做參與幾次公益活動或志願者,比如設立慈善信託、基金會或專項基金,同時成為家族溝通和教育的平臺。

5、 建立有效開放的家族溝通機制,隨著企業家族成員增多,需要保證企業和內部的雙重治理上溝通的快捷透明,家族會議、家族理事會以及必要時家族顧問的參與都可以幫助企業家族達到目的。

6、 培育新一代傳承領袖,重視企業家族成員個人抱負和福利,精神財富的成果是人,人是企業家族最大的財富。

7、 建立家族管制的頂層架構,準備應對危機到來時的Plan B。

8、 規劃家族企業拓展策略。明確企業的願景、使命及中長期規劃。


六、結語:

當家國情懷的心靈底色融入到新的商業文明與倫理中,正如華泰保險董事長兼CEO王梓木所言:“向上而生,向善而行,將成為企業及家族的精神追求和新生態的靈魂高地”,“向上而生就是要推動企業與社會的共生共長,向善而行就是要創造人類生活的共享與共榮”,這是對這片土地發自肺腑的臣服與熱愛,這也是時代與商業的物競天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