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溼的茯苓,它的皮有什麼妙用?吳鞠通妙用茯苓皮湯去溼濁

茯苓在廣大減肥人群中知名度可能還比較高,因為多數醫家認為人體多餘的脂肪與痰溼類似,在臨床上觀察到的許多肥胖病人也確實屬於痰溼體質,所以常常在囑咐患者“管住嘴,邁開腿”的同時開一點化痰除溼的中藥來幫助人體恢復脾運和氣機流轉以加強減肥的效果。但我認為,雖然茯苓確實是健脾化溼的好藥,但減肥(非病理性)是一個大工程,偷不得懶、走不了捷徑的,要想擁有健康的體魄是要辛苦些的。

茯苓的好大家都知道,那茯苓皮的好也很清楚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茯苓皮能夠治療水腫腹脹,有利水道、開腠理的作用。相比起茯苓來說,由於茯苓皮開腠理玄府,能將水邪從細小之處逐出,作用部位偏於肌表,因而茯苓皮的利溼作用更強,補益作用則較為欠缺。

健脾化溼的茯苓,它的皮有什麼妙用?吳鞠通妙用茯苓皮湯去溼濁

古代醫家也認識到了茯苓皮的妙處,將它與其他藥物配伍用來治療水腫諸證,由華佗所撰的經典名方五皮飲(大腹皮、茯苓皮、陳皮、桑白皮、生薑皮),後世醫家常用。除了著名的五皮飲用到了茯苓皮以外,明清時期溫病較多茯苓皮的運用也變得多了起來,甚至有了以它命名的方劑——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乃溫病四大家之一——吳鞠通所創,載於《溫病條辨》中,後成為了分利下焦溼濁的代表方,原方藥物組成蠻簡單的,共六味藥:茯苓皮五錢,生薏苡仁五錢,豬苓三錢,大腹皮三錢,白通草三錢,淡竹葉二錢。

本來這個方是用來治療感受溼濁穢邪之後,邪氣受熱邪之裹挾而上竄使得三焦氣機不暢,而有熱蒸頭脹、身痛嘔逆、渴不多飲、小便不利或不通之症,甚則神識昏迷,這種情況下多見舌苔白膩甚則板滯,吳鞠通認為若有神昏不醒則應當先去芳香化溼醒神開竅,可選用安宮牛黃丸達到開竅醒神的目的。

健脾化溼的茯苓,它的皮有什麼妙用?吳鞠通妙用茯苓皮湯去溼濁

不過溼熱作亂,雖然牛黃丸能夠清熱開竅,但它不能利溼分消,所以待神識較為好轉後,應該再用淡滲分消濁溼之法還身體一個乾淨的內環境,茯苓皮湯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此方以茯苓皮、薏苡仁為君藥,二者均可入脾、胃兩經,可化溼利水、助脾健運,前者甘淡利溼化濁,後者甘寒清涼利溼,三焦之水氣二藥可解中下兩焦。豬苓甘淡利水滲溼,且入腎(膀胱)經,對於溼邪滯留者效用非常;大腹皮能入肺脾二經,味苦而辛,有除脹消滿、化溼利尿的功效,黃元御曾言大腹皮“專治皮膚腫脹”,可助茯苓皮導利皮肉之間的溼邪;白通草味淡性平,可滲化溼熱且利尿,三味藥共助君藥利溼化濁,利小便以給邪之出路,均為臣藥。最後以淡竹葉為佐藥,其氣寒味甘而淡,能利尿,能清熱,能除煩,可以與它藥共奏清熱利溼之功,同時還入心經可祛上擾心神之溼熱邪氣,兼有除煩安神之功。

健脾化溼的茯苓,它的皮有什麼妙用?吳鞠通妙用茯苓皮湯去溼濁

溼與熱合,則二者“如虎添翼”、“如油入面”,膠著難結,溼隨熱升騰瀰漫,熱從溼黏滯重濁,對於身體機能的影響極大,擾亂整個氣機的流暢,而人以通為用,氣機不暢則機能有障。此外,熱邪易襲陽位,則容易頭昏神昏,極易傷人性命,救人為先治病在後,所以吳鞠通認為應當先恢復神識以免神機化滅無力迴天,故使安宮牛黃丸。但溼熱之病因不除,病情有反覆之嫌後患無窮,故使茯苓皮湯。

用藥如行軍打仗啊,時機是很重要的,什麼時候用什麼藥是相當考究的,要有用藥的確鑿依據而不能臆斷。茯苓皮湯利溼之效顯著,反過來用得不對的話,傷津之過也很顯著,所以不是因溼濁治病有溼熱滯留體內者不可用,若是本身陰津不足者又罹患溼熱治病者,茯苓皮湯是不能完全照搬的,藥味和劑量都要隨證加減。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