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的茯苓,它的皮有什么妙用?吴鞠通妙用茯苓皮汤去湿浊

茯苓在广大减肥人群中知名度可能还比较高,因为多数医家认为人体多余的脂肪与痰湿类似,在临床上观察到的许多肥胖病人也确实属于痰湿体质,所以常常在嘱咐患者“管住嘴,迈开腿”的同时开一点化痰除湿的中药来帮助人体恢复脾运和气机流转以加强减肥的效果。但我认为,虽然茯苓确实是健脾化湿的好药,但减肥(非病理性)是一个大工程,偷不得懒、走不了捷径的,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是要辛苦些的。

茯苓的好大家都知道,那茯苓皮的好也很清楚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茯苓皮能够治疗水肿腹胀,有利水道、开腠理的作用。相比起茯苓来说,由于茯苓皮开腠理玄府,能将水邪从细小之处逐出,作用部位偏于肌表,因而茯苓皮的利湿作用更强,补益作用则较为欠缺。

健脾化湿的茯苓,它的皮有什么妙用?吴鞠通妙用茯苓皮汤去湿浊

古代医家也认识到了茯苓皮的妙处,将它与其他药物配伍用来治疗水肿诸证,由华佗所撰的经典名方五皮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桑白皮、生姜皮),后世医家常用。除了著名的五皮饮用到了茯苓皮以外,明清时期温病较多茯苓皮的运用也变得多了起来,甚至有了以它命名的方剂——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乃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创,载于《温病条辨》中,后成为了分利下焦湿浊的代表方,原方药物组成蛮简单的,共六味药:茯苓皮五钱,生薏苡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

本来这个方是用来治疗感受湿浊秽邪之后,邪气受热邪之裹挟而上窜使得三焦气机不畅,而有热蒸头胀、身痛呕逆、渴不多饮、小便不利或不通之症,甚则神识昏迷,这种情况下多见舌苔白腻甚则板滞,吴鞠通认为若有神昏不醒则应当先去芳香化湿醒神开窍,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

健脾化湿的茯苓,它的皮有什么妙用?吴鞠通妙用茯苓皮汤去湿浊

不过湿热作乱,虽然牛黄丸能够清热开窍,但它不能利湿分消,所以待神识较为好转后,应该再用淡渗分消浊湿之法还身体一个干净的内环境,茯苓皮汤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方以茯苓皮、薏苡仁为君药,二者均可入脾、胃两经,可化湿利水、助脾健运,前者甘淡利湿化浊,后者甘寒清凉利湿,三焦之水气二药可解中下两焦。猪苓甘淡利水渗湿,且入肾(膀胱)经,对于湿邪滞留者效用非常;大腹皮能入肺脾二经,味苦而辛,有除胀消满、化湿利尿的功效,黄元御曾言大腹皮“专治皮肤肿胀”,可助茯苓皮导利皮肉之间的湿邪;白通草味淡性平,可渗化湿热且利尿,三味药共助君药利湿化浊,利小便以给邪之出路,均为臣药。最后以淡竹叶为佐药,其气寒味甘而淡,能利尿,能清热,能除烦,可以与它药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同时还入心经可祛上扰心神之湿热邪气,兼有除烦安神之功。

健脾化湿的茯苓,它的皮有什么妙用?吴鞠通妙用茯苓皮汤去湿浊

湿与热合,则二者“如虎添翼”、“如油入面”,胶着难结,湿随热升腾弥漫,热从湿黏滞重浊,对于身体机能的影响极大,扰乱整个气机的流畅,而人以通为用,气机不畅则机能有障。此外,热邪易袭阳位,则容易头昏神昏,极易伤人性命,救人为先治病在后,所以吴鞠通认为应当先恢复神识以免神机化灭无力回天,故使安宫牛黄丸。但湿热之病因不除,病情有反复之嫌后患无穷,故使茯苓皮汤。

用药如行军打仗啊,时机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用什么药是相当考究的,要有用药的确凿依据而不能臆断。茯苓皮汤利湿之效显著,反过来用得不对的话,伤津之过也很显著,所以不是因湿浊治病有湿热滞留体内者不可用,若是本身阴津不足者又罹患湿热治病者,茯苓皮汤是不能完全照搬的,药味和剂量都要随证加减。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