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牙後,牙齒會變鬆變敏感?

如果你不認真刷牙、不定期潔牙,會遭遇什麼情況?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來做一個不完全恰當但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牙齒形容成一顆大樹,牙槽骨就等於是土壤,包繞著樹根;土壤上面有一層沙子就是牙齦,它們之間本該是歲月靜好的,可是嘴裡的細菌不那麼認為,在樹根、沙子、土壤交界的那一帶是細菌們的活動範圍,它們集結在一起形成細菌小方隊“牙菌斑”。

潔牙後,牙齒會變鬆變敏感?

沉積的牙菌斑會形成牙石(牙根處黃色部分) 圖源|Dozenis

牙菌斑先攻擊沙子(牙齦紅腫出血),在沒有遭到遏制的情況下,開始進攻土壤,於是土壤開始流失(牙槽骨吸收),細菌還可以利用口水裡的礦物質努力產出牙結石佔據這些土壤流失騰出的位置。

這些牙結石疏鬆多孔,一方面是細菌生長的小樂園,另一方面還切斷了土壤和樹根之間的紐帶關係。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細菌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經營,同時由於你本人三天只刷一次牙,一次只刷三顆牙的良好配合,土壤含淚跟別人跑光了,沙子終日氣鼓氣脹偶爾還吐吐血,牙結石一天天越長越大了。

而你,你是否終於想起:emmm...我是不是,該潔牙了?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以下這幾個關於潔牙的問題:


1.潔完牙牙齒是不是會變鬆?

簡單粗暴上結論:不會,除非你的牙結石巨多無比。

可那又如何?如果牙結石已經多到這種程度,那你就是哭著,也應該把牙潔了。

“潔完牙牙就鬆了”的確是部分患者的親身經歷,所以說起來也言之鑿鑿。

原因是潔牙必然要清除那些細菌團隊和牙結石,對於牙結石特別特別多的人來說,有的牙結石佔據了牙齦和牙槽骨的位置,在兩個牙之間起了一定支撐的作用,類似楔子,牙結石被清理後,飄零無依的牙齒就鬆了(其實本來就鬆了)

有人覺得牙齒出縫也是同樣的道理,牙結石被我們趕走了,騰出來的位置就是你感覺到的“縫”。

潔牙後,牙齒會變鬆變敏感?

牙齒“黑三角” 圖源|網絡

我知道總有人會問:“那就讓牙結石一直幫我把牙塞著,把牙齒給我穩住不就行了?”

首先,牙結石根本壓不穩,等牙結石蔓延到根尖尖的時候,牙齒該掉照樣掉。

牙結石沒有辦法阻止牙齒掉落的結局,卻能把對土壤(牙槽骨)的破壞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能導致牙掉了都沒辦法安假牙/種植牙。

而如果你及時止損,比如牙結石只長到牙根的1/3或者1/2的時候你就接受正規的牙周治療,牙齒也是很有希望保留下來的,雖然土壤(牙槽骨)幾乎沒辦法回來了(是的,牙槽骨走的決絕,一般不會自己長回來),但是沙子(牙齦)或許可以回來一點點,可能會幫助牙齒長穩一些。

必要的時候,牙周醫生可能還會考慮牙周手術幫助牙齒長穩。


2.潔完牙牙齒會不會變得很敏感?

簡單粗暴上結論:的確可能,因為牙周病導致牙齦退縮、牙根暴露,暴露的牙根表面的保護層很薄,很容易感覺敏感。

還是那句話:So what?潔完牙牙敏感說明你更應該注意認真刷牙,定期潔牙了。

潔牙後,牙齒會變鬆變敏感?

圖源|網絡

牙根被創造出來的時候,默認設置就是被牙槽骨和牙齦包著的,所以表面的保護層很薄。

可如果它們沒有遇見用心呵護的主人,牙槽骨和牙齦就會離它們而去,可憐的牙根不得不親自冒個頭來嘴裡闖蕩,本來就很薄的保護層很容易就被破壞(畢竟連牙齦和牙槽骨都能破壞掉,牙根表面這點保護層算什麼),於是內部的神經末梢就露出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籠統的說,牙周健康的人潔完牙不會覺得敏感,潔完牙覺得很敏感的人牙周就不太健康。


3.潔完牙牙齒會不會變白?

簡單粗暴上結論:潔牙可以讓你的牙齒回到它們本來的顏色,但不會讓牙齒變得更白。

每次回答這個問題,我都想進一步知道提問者想問的到底是什麼。

對於口腔內沒什麼色素和煙漬的人來說,問這個問題大概率是想知道牙齒美白方面的問題,而潔牙並沒有美白牙齒的功能

,對他們來說,潔完牙牙齒的顏色並不會有太多改變。

而對於長期抽菸或者口內有色素沉著的人來說,潔牙過程中可以去除煙漬和色素,對比潔牙前,牙也算變白了。

其實健康的牙齒本身就會略帶淡黃色,因為牙齒表面的釉質礦化良好時會透明一些,透出內層的牙本質的微黃色。

潔牙後,牙齒會變鬆變敏感?

圖源|網絡

潔牙可以理解為洗臉,如果你的臉上本來就沒有塗有色的東西,洗完臉之後,我們的黃皮膚依然是黃皮膚,不會變得更白;而如果你臉上被抹上了鞋油,洗完臉之後,你的臉也變回黃皮膚,相比抹了鞋油的臉,倒算是白了些。

總之,我們建議普通人定期潔牙,但是,認真刷牙才是最最重要的口腔保健措施。

刷牙的方法可以去各大視頻網站搜索「巴氏刷牙法」,牙膏只是刷牙的輔助用品,不同牌子的效果相差不大,所以不用太糾結選哪個,牢記「改良巴氏刷牙法」就完事兒了。

每次刷牙三分鐘,每個牙、每個牙面都要被刷到,當然牙齒的鄰面很難刷到,所以要學會使用牙線。

相信我,你找不到比每天認真刷牙更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了。


版權及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文章科普皆為@牙醫lina的原創文章,科普不能代替醫生診療,如家長判斷不了請及時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