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阅读红军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夺取托起了新中国那13根铁链泸定桥战斗中,22名红军勇士只有12名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其中有位勇士的名字叫“云贵川”,这当然不是一个确切的真实名字,只是证明他是这个地域块的人,真实的名字已经淹没在历史大河中,已经无法考证。就是这个“云贵川”,再次出现在奇袭腊子口战役中,凭借他一己之力拯救了整个战役。

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杨成武将军清晰记得这个“云贵川”,他回忆,“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褐黑色,眼大有神。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泸定桥战斗中,他攀缘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

在老战士的记忆中,云贵川身材灵巧,他家庭贫困,从小跟随父亲在深山采药,因此特别善于攀爬,一直是红军队伍中的先锋。

云贵川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过程的重要里程碑,是红军长征途中尤为关键的战役之一,夺取泸定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梦想利用大渡河天险歼灭红军的企图。

红1方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勉强凑了几只小船,但要把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有别的解决方案。毛泽东等人下达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这又是一项生死攸关的决策,如果拿不下泸定桥,“红军被分割了,刘、 聂就率部队单独走,到四川去搞个局面。”人们不敢想象这样的结果。

1935年5月28日,林彪给红4团发出夺取泸定桥的电令。陈光、王开湘(也称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红4团冒着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昼夜兼行240华里。29日晨6时许,红军神兵天降出现在泸定桥西岸,一鼓作气拿下泸定桥西桥头。

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接下来的任务是必须尽快拿下整座桥。当即选出22名突击队,云贵川主动请战,成为夺桥先头突击队的一员。按照要求,突击队员必须是党员、团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

29日16时,总攻开始,22位勇士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攀着铁链迎着敌人密集的弹雨向对岸冲去。跟在后面的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经过两个小时激战,在右纵队先锋部队的接应下,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军事奇迹,这是长征中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打开了地狱大门,迎来了曙光。

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中,22红军勇士有4人英勇牺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遗憾,由于当时情形万分紧急,夺桥成功后,活下来的18勇士各自归队,没有来得及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在接下来的长征路上,15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后人的不懈努力下,才找到了12名勇士的名字,他们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夺桥战斗中牺牲4人,他们是:刘大贵,李富仁,王洪山,魏小三。

当时红军对幸存的18勇士每人奖励一套列宁服、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一双筷子。这是红军战士能得到的最高奖赏。今天,我们会觉得这是什么奖赏啊,值不了几个钱。可是,要知道。当时的红军勇士可不是为了什么奖赏而去舍命相搏的,那是为了至高无上的信念、信仰。这才感人肺腑,让人泪奔。

我们在这个18人名单里看到了云贵川,由于这是22勇士集体壮举,云贵川没有得到浓墨重笔书写。

为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这场战斗,当地立起了高高的纪念碑,两旁并排着24根石柱,代表着夺桥的22位勇士。云贵川的名字位列其中。

云贵川为攻占腊子口立下首功

9月16日,红军来到了天险腊子口,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由川入甘的必经门户,这又是一道横亘在红军面前必须要逾越的天堑。腊子口两边高耸百米悬崖峭壁,中间河流湍急,最窄处只有8米。腊子口易守难攻,自古是甘川古道的“咽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守敌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由于地势太过险要,守敌的碉堡都建成了“阳光顶”,没有顶棚。

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描写:今天任何一个能亲眼看到腊子口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据点是牢不可破的。

红4团到达腊子口,其一营率先从正面的木桥向腊子口守敌发动进攻。一拨又一拨红军战士冲锋了四次,但寸步难进,遭受惨重伤亡。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云贵川”,红军无疑就要付出更大的牺牲。

由于隘口太窄,红军部队几乎都被限制在两山之间,进攻十分不易。聂荣臻回忆,仗打得很艰苦,毛主席多次询问战斗进展情况。

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都到前线指挥作战,商定了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作战方案很好,但要实现侧翼袭击那就是要登天。两边的山峰高达上百米,几乎与地面垂直。抬头望去,整个石壁光秃秃的,鸟都无法立足,何况人乎。大家一脸茫然,神情凝重。

“我来试试。”众人发愁时,一个声音传来,云贵川毛遂自荐,说他有办法登上山顶。

云贵川赤着脚,带着一个系着铁钩的长竿子,将战士绑腿接成长绳缠在他的腰上,他用竿头的铁钩搭住岩缝,开始像猴子一样攀上了险峻高耸的绝壁。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张大嘴巴,瞪圆眼睛,眼看着“云贵川”身影往上爬去。在众人紧张注目下,他终于不可思议地爬到了山顶上,放下绳索。团长王开湘亲率突击队员拽着绳索,一个接一个攀到崖顶,迂回到敌人的后面。

半夜时分,政委杨成武率6连正面进攻,吸引敌军注意力。腊子口上空突然升起一颗白色信号弹,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官兵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下起了手榴弹雨,天上来弹,敌人立时被打懵了。正面进攻的突击队勇猛地冲向敌人,守敌丢盔弃甲,仓皇而逃。

王开湘在晨曦中大呼:“同志们,天险腊子口被我们砸开了!”云贵川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整个红军。

历史呼唤这位勇士的名字,他是22勇士之一,奇袭腊子口立下奇功

当彭德怀来到这段只有50米长的崖路时,看到满满一层铺手榴弹弹片,不由感叹:“不知昨天第一军团这些英雄是怎样爬上这些悬崖峭壁,投掷手榴弹的!”聂荣臻说:“关非不险,路非不难,倘使我们的部队有一营之众纵深防守,纵有10万之师又焉能扣关而入?是我们的部队太勇猛、太机智了!”

腊子口一战,国民党“饿死”“困死”红军的阴谋全部宣告破灭。

关于“云贵川”的身世,还有他的事迹甚至他后来牺牲的时间地点,都已淹没在历史大河中,均难以考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