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2020年,還在為歡度春節加班加點的互聯網公司們不會想到,三個月後他們將被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中,艱難前行。


美股接連四次熔斷,中概股總市值縮水約四分之一,頗受投資人關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中概股也沒能倖免,市值下跌了24%。


開年即遇坎坷,2020年註定會成為所有互聯網人從業經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期,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唯品會、小米、美團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陸續發佈了最新的季度財報,新摘翻了翻幾家互聯網公司的財報數據,試圖尋找他們的2020關鍵詞,從財報數據中能夠看出,在疫情的影響下,互聯網公司業績承壓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一個線下經濟“被迫”放逐的時代,大家都在修煉內功,等一個春天。


互聯網電商陷入增長瓶頸


3月中旬有一則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香港恆生指數收盤跌4.03%,創近三年以來新低,明星股全線走低,騰訊跌6.36%,阿里巴巴跌6.47%,小米跌7.1%,美團點評跌7.64%。


股價一定程度上是消費者對市場信心的反饋,數得上名字的互聯網公司股價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看得出疫情在短期內的確對經濟造成了衝擊。


我們先來看看互聯網根基最深的電商行業。阿里巴巴第三財季(自然年2019年10月至12月)營收1614.56億元,同比增長38%。京東2019年四季度集團收入1707億元,同比增長26.6%。拼多多2019Q4營收107.9億元,同比增長90.97%。唯品會第四季度淨營收2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4%。


看各家營收數據都還不錯,但要看營收增速卻又是另一番光景了。阿里巴巴錄得2016年以來同比最低營收增速,重新迴歸特賣後的唯品會雖然實現了連續29個季度盈利,但自生用戶增長疲軟,客單價下滑至272.6元,同比減少了25.3元。


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供給側遭遇經濟下行,服裝行業會面臨新一輪去庫存壓力,尤其腰部品牌商會亟需通過差異化平臺加速庫存銷售實現現金週轉,唯品會面臨來自拼多多,愛庫存,雲集等競爭對手的合力攻擊,營收增速也持續放緩。


其實營收增速放緩幾乎是所有電商企業面臨的瓶頸,這是一種現實必然。2000年我國網上購物的總交易額為3.5億元人民幣,如今我國網上零售額已經突破73237億元,二十年間翻了近兩萬倍,不誇張地講,電商賺取了互聯網發展近半的紅利。


但差異之處在於,行業發展步入成熟期,格局趨向穩定,諸如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頭部企業的地位難以撼動且有了堅固的護城河,唯品會、網易考拉、小紅書等垂直電商玩家的體量根本無法與三巨頭抗衡,未來留給他們的市場空間也很有限,哪怕是近些年延伸出的直播電商、社交電商乃至微商等形式也更像是一種“精耕細作”,而非開拓新的流量池。


疫情加劇了整個行業的經營壓力,疫情之後大家的營收預期普遍也都不太樂觀,阿里巴巴預警2020年一季度利潤率可能出現嚴重下滑,京東管理層預計2020年一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速約在10%以上,唯品會2020年Q1營收指引或將下滑15%-20%。


一度有很多人把非典與電商的崛起掛鉤,以此來激勵正處於新冠疫情中的我們,但其實電商興起與非典並沒有直接聯繫。


2003年時,電商江湖的執牛耳還是易趣網和噹噹網,淘寶還在襁褓中,京東還在經營著多媒體實體店,電腦的普及率還不到10%,電商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也遠不夠完善,真正算起來,直到2008年物流寬帶網絡支付等問題解決了,電商才算真正迎來爆發。


所以我們不要指望一次疫情能夠造就一批獨角獸的興起,比起盲目拓新,修煉內功要更靠譜。比如疫情再度強化了消費者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非接觸式運送”倒逼行業高效透明,合理規劃好物流體系,提升供應鏈能力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不折騰,保增長”成為今年電商的主基調。


老牌互聯網掉隊


最近互聯網發生了一件大事:22歲的搜狐宣佈對其旗下游戲業務的控股子公司“暢遊”私有化,暢遊成為搜狐全資控股子公司,即將從美股退市。


去年暢遊的營收29.4億元,淨利潤12.5億元,也許是受集團的影響,長期以來暢遊的估值都被市場低估。十年前暢遊脫胎於搜狐遊戲事業部,如今在美股走了一趟後又迴歸集團,不知張朝陽接手後會如何續寫暢遊的下一篇章。


曾經搜狐、騰訊、新浪、網易被並稱為中國互聯網四大門戶,威名煊赫一時,搜狐還是第一家赴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張朝陽一度被奉為互聯網教父。可如今搜狐、新浪、網易三家聯手都不敵騰訊一家的市值。


輝煌時的搜狐有多牛逼,優酷的古永鏘,愛奇藝的龔宇,酷六網的李善友,人人網的陳一舟,歡聚時代的李學凌……無一不是搜狐出身,張朝陽的“門徒”。繼2000年搜狐上市、2009年子公司暢遊在納斯達克上市、2017年搜狗赴美上市後,搜狐旗下已經有三家上市公司了,張朝陽都在美敲了四次鍾。


時移世易,十幾年過去,如今的搜狐卻在盈利線上掙扎。搜狐2019年Q4營收4.9億美元,同比增長5%,剔除與公司核心業務無關的投資減值後,歸於搜狐公司的淨利潤為700萬美元,這是搜狐繼2015年Q4以來的首次季度盈利。


截止2020年4月1日,搜狐的市值只有2.35億美元,再次刷新“歷史新低”,一度被網友戲稱“搜狐不及搜狐大廈”值錢。從廣告到搜索,從內容平臺到遊戲研發,搜狐“軍團”一直希望業務能夠多點開花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張朝陽期望集團在2020年季度虧損能夠在4000萬美元以下,就是不知在疫情的影響下這一目標還能否實現。


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搜狐集團不甚如意,搜狗的財報數據也不甚樂觀,搜狗2019年Q4營收3.01億美元,同比增長1%,環比下跌4.41%,搜索及與搜索相關業務是搜狗的主要收入來源,這部分季度收入為2.75億元,同比下跌1%,環比下跌4.72%。


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下滑,搜狗CEO王小川在採訪中又稱新佈局的AI+硬件業務暫時不求盈利,短期內不知還有誰能扛起搜狗盈利的大旗。


搜索和輸入法是搜狗兩大業務增長點,搜索收入佔比超90%,也是搜狗最重要的現金流,但這部分業務的估值,百度和谷歌的市盈率就是肉眼可見的天花板。反觀輸入法在中國市場滲透率也已經超過90%,用戶趨近於飽和,搜狗未來的想象空間似乎要打一個問號。


前幾天互聯網初代網紅羅永浩抖音直播首秀在社會上掀起一番熱議,張朝陽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自己對老羅的欣賞,“從李佳琦帶貨、李子柒視頻火爆到羅永浩買手機,這些都是一個時代的特徵,說明商業形態在不斷迭代和演化。”如今看來這句話套在搜狐身上同樣適用。


商業競爭相比十年前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謂“一步錯步步錯”,互聯網一番跑馬圈地後,諸如搜狐這樣的老牌互聯網企業似乎已經講不出什麼新故事了,等待它的是更加迅猛的時代更迭、更殘酷的商業競爭以及更加嚴苛的輿論環境。


2020,互聯網巨頭變天


老牌互聯網搜狐在探尋新增長點中艱難求變,曾經的搜索霸主百度在向AI轉型的過程中逐漸落後於阿里、騰訊,寄予厚望的瑞幸被曝22億造假給中概股以及整個中國資本市場都帶來了不利影響,疫情之下,互聯網巨頭的座次慢慢發生了改變。


作為一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美團在2019年好不容易實現了年度盈利,全年營收975億元,經調整淨利潤47億元,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效應遞減以及主營業務餐飲外賣毛利率的提升是美團扭虧為盈的關鍵。


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近些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鬥魚、虎牙等遊戲直播平臺甚至是從二次元破圈的B站的崛起,分流了大半過去停留在長視頻的消費者,以優愛騰為首的在線視頻網站近幾年廣告收入的持續下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說起來,愛奇藝也算是“有靠山”的,最大股東是百度,小米,高瓴資本緊隨其後,百度CEO李彥宏是愛奇藝董事長,百度高管餘正鈞、王海峰、王路及小米合夥人王川為愛奇藝董事,攜程CEO孫潔及前去哪兒總裁孫晗暉為獨立董事。


可是受疫情影響,幾大股東的日子也沒那麼好過。百度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將在210億元至221億元之間,同比下降5%至13%。不久前百度發佈的2019年Q4財報顯示,總收入10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全年營收成本629億元,同比增長了21%。


2011年百度與愛奇藝簽訂了為期八年的服務協議,其中包括百度的流量支持義務,愛奇藝與百度在AI,人工智能、智能設備、雲計算服務、數據和內容等方面的合作也是持續深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兩者的協議已於2018年終止。核心逐漸倚重AI和小度、Apollo等智能業務,長視頻對百度生態構建的重要程度值得商榷。


鉅額的版權費,高昂的內容創作成本,圈不住的用戶……都是擺在線視頻網站面前的難題,愛奇藝自2010年成立起就沒有盈利,不久前發佈的2019年財報顯示,愛奇藝全年營收290億元,淨虧損103億元,成本支出方面僅內容費用就高達222億元。


CEO龔宇稱中國市場的會員價格大概是美國的五分之一,連泰國、越南都比中國高,所以2020年愛奇藝計劃用“減少會員費用促銷,提高會員價格”的手段來降低虧損,至於收效如何就要看消費者是否買賬了。


新冠疫情拖入經濟下行週期,艱難前行。


行進二十年,互聯網開始褪去光環,迴歸到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實現價值的商業運行本質。脈脈數據顯示,在全行業中,IT互聯網行業是唯一人才差額為負(流出人數大於流入人數)的行業。把互聯網作為第一職業首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一次,互聯網宛若與傳統行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疫情加速了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分割點的到來,社會各產業紛紛開啟數字化轉型,在線學習,在線辦公、AI技術火熱,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轟轟烈烈地展開。


B端企業對產業互聯網的內在需求被激發,尤其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在疫情的衝擊下被迫加速變革,產業互聯網有望成為後疫情時代最有發展潛力的霸主。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對所有互聯網人來說,也許我們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艱難時刻,但社會不會也不能停止運轉,待疫情進入穩定可控的階段後,復工復產也會提上日程。寒冬已至,暖春可期,互聯網從業者,要學會在危機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