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導語

本文內容是根據二月河小說《乾隆皇帝》演繹而成,所分析的人物都是作者根據小說需要所塑造的,並不以史實中的人物為原型,還請各位讀者見諒。

說起和珅,大家可能會想到《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那個總是笑眯眯,憨態可掬的胖子。對他的認識也可能是“大清朝第一巨蠹”,因為嘉慶帝抄沒他的家產總計有八億兩白銀,約為當時的朝廷十五年的稅收總額。比當時的世界級鉅富羅斯柴爾德還有錢。但一個“貪官”的評價真的能夠概況和珅的一生嗎?這個恐怕未必。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和珅漫畫形象

二月河小說《乾隆皇帝》中的和珅,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他能夠左右逢源,卻並不曲意媚上。他雖無治軍理政之才,卻是一個理財能手。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得到上司(乾隆帝)的信任,其做人、做事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有很多人評價二月河的康、雍、乾系列小說是給滿清人歌功頌德,其實沒有必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清朝也是我們悠久歷史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鑑古而思今”,只有不斷的學習、反思才能不斷的成長。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小說中和珅的人生經歷,這是一部個人成長史,也是一部職場奮鬥史。

和珅的出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小說中的和珅第一次出場是第三卷,當時的和珅是鐵將軍阿桂的親兵,阿桂剛從外返京,準備進軍機處。就暫住在驛館,飯後出外散步,正趕上天上下冰雹。書中關於冰雹的描寫,很是形象生動,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此時已是烏雲漫天,只剩下東邊地平線上一竿高的青天,瞑瞑的晦色幾乎連路也看不清楚。突然一個明閃,照得通天徹地明亮,幾乎同時,像誰摔碎了一口瓷缸價一聲焦雷,震得大地簌簌發抖,噼裡啪啦的冰雹已鋪天蓋地砸落下來。玉米籽大小的雹子在斜刮橫卷的風中密不分個地打在人們的脖子上、臉上,時或竟是迎面撲來,襲得滿臉刺疼。

而這一場冰雹,被作者刻畫了三種人物形象。其一是驛丞,被嚇得一聲“媽呀”大叫,撒丫子跑掉了。這反應倒是挺符合驛丞這個人物的。其二是阿桂得親兵,他們是巋然不動,依舊護衛左右。親兵的反應則體現了阿桂的治軍水平。其三就是和珅了,他選擇了衝到阿桂面前,把自己的帽子給阿桂帶。這樣鮮明的對比,使得阿桂不由得就對和珅起了注意,但是這還不夠,一個簡單的印象不是和珅想要的。那接下來的對話,就使得阿桂對和珅不僅僅是關注了,還有敬佩和感動。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冰雹

那和珅便也不戴帽子,趨步跟在阿桂身後,聲音清亮中帶著童稚,應聲回道:“標下吃虧了長得像個女人,其實最能吃苦!三歲上頭沒娘,八歲爹死。討飯蹭親戚偷雞摸狗賭錢……什麼都幹過。說來爺也許不信,三年前在蔡家賭莊一刀劈死京西太保刁老三的就是我——是劉統勳老爺斷的案,念我才十二歲,殺的又是惡霸,免死軍流到張家口。嘿!這點雹子算什麼的鳥?張家口外大營颳起大風,拳頭大的石頭滿天飛,咱也沒寒磣過。我小是小,結實著呢!”

這些話既突出了和珅的勇武,也勾起了阿桂的感傷。要知道,弱者總是能引起人的同情。而要想維持好與人的關係,施人恩惠不如欠人情分。就這樣,和珅成功的引起了阿桂的關注,一躍龍門,從一個小小的親兵來到了阿桂的身邊,成為他的親隨。而這也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只有在眾人中做到標新立異才能成為焦點,只有獨立出眾才有機會更進一步。不過在此之前,你要抓住機會,並且確保自己有這個能力,不然可能會出醜。

和珅的為人處世之道

和珅在得到阿桂的賞識後,得以侍奉在左右。但是和珅並不是一味的伏低做小,迎奉於人。與人相處,首先要有眼力見,這個和珅做的很好。其次要有個人能力,不然事到臨頭,只能兩手一翻,豈不是白搭。

在阿桂回到驛站時,紀昀(紀曉嵐)和錢度來拜訪。(紀曉嵐比和珅大了26歲,並不像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那樣)當時已是夜深,和珅卻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整治了一桌子酒菜。而且在侍奉眾人時無微不至,看到紀昀吃完了,馬上就遞上香胰子,供他洗手。雖然只是簡單的伺候人的事情,但足見他的用心。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鐵將軍阿桂

第二天一早,阿桂去面見皇上,結果卻忘帶了朝珠,很是著急。和珅再一次出來救急,把朝珠送來了。而且並不居功,應對起來也是坦然自若。這就很難的了,這種人,如果不是單純,那就是心機深沉。

後來和珅又結識了福康安和乾隆的弟弟弘晝,這兩個人那都是天潢貴胄。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和珅得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和珅之所以能引起兩個人的關注,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他的言行舉止實在令人佩服。

和珅結識福康安是在揚州,當時福康安和揚州瓜洲渡驛站的人起了衝突,福康安自恃身份,又覺得面子上下不來。和珅一席話就化解了干戈,還把福康安奉承的舒舒坦坦。

和砷嘻嘻一笑,說道:“爺是英雄性情,心胸高遠。濟寧府砸米店救饑民,火燒刁家米行,仗義扶弱鋤強,天下誰人不知?您天潢貴胄人中之傑,比那小小九品狗顛尾巴驛丞外委官,就如天心之皓月和腐草之螢蟲——那不過是條不識相的狗,值得和它計較?”

隨後和珅又趕往了蘭州府,在那裡結識了弘晝。和珅在蘭州府的時候,正趕上那裡鬧蝗災,手裡的盤纏也都用盡了,正好又生病了,若不是得人相救,幾乎是九死一生。痊癒後出外閒逛,正好碰到弘晝微服在外,正和人玩骰子,其中就有劉全。劉全是三塘鎮有名的賭徒,嗜賭如命,才二十歲就把家裡的幾十頃地給敗光了。和珅眼看著弘晝接二連三的輸,有心出頭替弘晝翻本。就自告奮勇的去試手。原來和珅是此中高手,而這些骰子都被人做了手腳。和珅下場後,很快把對家來了個片甲不留,急紅了眼的劉全就拿自己的手做賭注,結果還是輸了。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和親王弘晝

事了之後,和珅不但放了劉全,還讓弘晝拿了五百兩銀子給劉全,至此收復了劉全,也贏得了弘晝的敬重。從弘晝所說的話可見一斑。

弘晝笑道:“‘他有這個志氣也是好的,眼下你雖然不濟,後頭的事也難料的定。這事我也和你有了緣份,想當官謀差,大約我說的話還作得數。”

和珅得到和親王弘晝的舉薦,擔任了崇文門稅務總管。這個史書有相關記載。"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於崇文一司"(見明史玄《舊京遺事》)。和珅上任後就大肆整頓了各門的稅務收入,還向皇上上書設立“議罪銀”的制度,深得皇上賞識。乾隆帝對和珅的評價如下。

“和珅輕財好義伶俐可喜辦事幹練,處的好人緣兒。”乾隆思索著說道,“書讀得不多但記性極好。近些年來也頗知讀書養性。他下頭人緣好······“。

搭上了皇上的東風,和珅從此平步青雲,入軍機,管戶部,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其實和珅的為人,很多人都看的比較清,包括鐵將軍阿桂、皇太后、太子等,阿桂在一次與李侍堯談話中這樣說道和珅。

“他是我的跟班出身,跟了兩年,只覺得勤謹媚巧,是小意兒,有時又落落大方,辦事處人都好,而今越來越瞧不透了。參劾他,他沒有錯處,而且官也太小,但他一天到晚不是宮裡就是王爺府,到處都有他的影兒,人人都在說他的好話······。“

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珅雖然得到了皇上的賞識,累次升遷,最後官居宰輔,成就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卻並不是與阿桂、紀昀、劉墉等人是一路人,這也註定了他最後的覆滅。

和珅的覆滅,實是咎由自取

和珅在初次與阿桂和皇上交談時,都痛陳自己的身世,引起了兩人的感動。但是和珅所說的並不全都是事實,而是半真半假,經過藝術加工的。和珅年幼時不學無術,因與母親置氣,才投身從軍。他要是就此改過,洗心革面也就罷了,但是很顯然,他並沒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依然可以不惜一起切代價來粉飾自己,這注定了他不是一個正人君子。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崇文門

在和珅掌管崇文門稅務後,一批橫財從天而降。他在整頓稅務、清理府庫時發現了約五萬兩銀子的財物。這筆錢是無主之財,可以交上去,也可以選擇留下來,這麼大的數量,對誰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經過左思右想,千思百慮,和珅最終還是選擇把這筆錢留了下來。

任何事情只要開了頭,有了第一次,那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接下來就會源源不斷的到來。

嚐到了甜頭的和珅,墮落起來更加的變本加厲。在”山東巡撫國泰貪賄案“中黑了國泰七十萬兩白銀。還在濟南府買賣土地建造青樓,大肆斂財。後又奉旨修建圓明園,每年經手的銀子又兩千萬兩,這銀子嘩嘩的往和府裡流。連和珅自己都這樣說。

因笑道:“我就是管錢的,過手的銀子多得像淌海水,自己自然就富些,家裡人在這海邊站,沾些水也不為奇事。你放心……”

和珅的所作所為,乾隆帝不可能會不知道。乾隆晚年對太子所說的,也有些道理。

“和珅這人軍政民政大事是做不來的。”乾隆說道,“你讓他學福康安帶兵,或學紀昀做學問文章、劉墉忠勤辦事,就是殺了他他也不成。但他能理財,千賬萬賬算不糊塗,這是他一長,晚年朕信用他,是他能揣摩朕老年人心事,是代你盡了孝。所以他有些毛病你看不慣,還是不要殺他。”他仰臉吁了一口氣,說道,“就是小人也罷。齊景公用晏子,也用梁丘據。這是人君度量。你生性深沉,他佻脫,不要因人而廢……”

不過嘉慶帝雖然聽後嘴上答應,心裡始終容不下和珅。二月河小說中並沒有交代和珅的結局,不過史實是,嘉慶四年,乾隆一去世,和珅就被抄了家。真應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夢。

讀《乾隆皇帝》,淺談和珅的經歷,他的成功非天幸,失敗是必然

朱樓

結語

觀和珅的一生,有忍飢挨餓的窮苦生活,有九死一生的悲慘經歷,也有鮮衣怒馬的富貴榮華。

和珅有敏銳的嗅覺,陰險的手段,狡詐的心機,精明的頭腦,貪婪的慾望。他深諳處世之道,能夠左右逢源。但歸根結底,他不是一個正人。他所具有的都只是一些小聰明。所以他只能糊弄的一時,不能糊弄得一世。我們學習歷史也是一樣,要”取其良莠,棄其糟粕“。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作者介紹:我是溫古知新,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致力於挖掘那些隱藏在歷史裡的人和事。

參考資料:《乾隆皇帝》《清史稿》《舊京遺事》

部分圖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