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香篆

繁榮的香料貿易隱含著危機

中國人使用香料歷史悠久。在漢唐以前,人們使用的香料都是中國本地出產,如麝香、藿香、茴香、零陵香等。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佩戴,一種是煮湯沐浴。在漢朝以後,與西域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外來的香料也開始進入中國,什麼乳香、沉香、龍腦香、龍涎香、蓽澄茄、金顏香等等三四十種香料一齊湧現。這些香料種類豐富、味道濃郁、留香持久,迅速在上層貴族間流行開來。

在香料的使用方法上,由於佛教的影響,從佩戴轉向焚燒為主。到了宋代,中國使用香料的風氣達到了頂峰,不僅僅在貴族中間流行,稍微有點家底的家庭也開始使用。中國的香道也是這一時期形成的,焚香演化成一種雅緻的生活方式,素手拈香,在氤氳、芳香的煙氣中,盡顯大宋繁華時光。

凡事都有兩面性。這些用來焚燒的香料大部分不是大宋本土所出,需要從國外進口。宋朝在對國外出口絲綢、瓷器中,賺得了不少財富,可這些財富並沒有用來增強國力,反而去大量購買香料這些實用價值不高的奢侈品,虛耗了國力。宋朝政府從香料貿易中獲得了鉅額錢財,但是這些錢財的負擔最終會落在勞動人民頭上,長此已久必然削弱王朝的實力,繁榮的香料貿易中隱含著帝國的危機。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焚香

香料小史

據史料記載,中國正式使用焚香是在漢代,漢代的博山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漢初,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這些香料被做成香餅,放在博山爐中,燃燒,香味濃郁,煙氣又不大,比中土所產的香料更為吸引人。

宋代《香譜》記載: “漢以前無燒香者, 自佛入中國, 然後有之”。

《葉氏香錄·序》雲:“古者無香,燔柴炳蕭尚氣臭而已。故香之字雖載於經,而非今之所謂香也。至漢以來,外域入貢香之名始見於百家傳記。”


漢武帝時,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方所產的香料也不時進入中土。這個時候的香料極少,只有極少數達官貴人才能用的上。

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

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博山爐

公元68年,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很重視燒香,以香供佛代表滅除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淨自在。《蘇悉地羯羅經》將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列為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香料是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之物。佛教所看重的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中土都不出產,只能從原產地販運。這種宗教的日常用度創造出對於海外香料持續的需求,人們對於宗教的虔誠,往往是不計價格的,也能負擔長途販運香料昂貴的成本,用香的消費習慣也這樣逐漸形成了。

《顏氏香史·序》雲:“焚香之法不見於三代,漢唐衣冠之儒稍稍用之,然返魂、飛氣出於道家,旃檀伽羅盛於緇廬。”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唐朝隨身焚香用的鏤金香球

香料使用的消費習慣培養了很久,一直到了唐宋,國力還不錯的時候,香料消費開始增加,唐朝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對於西域的控制減弱,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要的通道。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出去的是絲綢和瓷器,進來的就是香料、金銀器、玻璃器。這一時期,香料經由廣州、泉州進入大唐,但是唐朝的人對於香料的熱愛程度還沒有那麼狂熱,焚燒香料是貴族們的特權,沒有普及於平民百姓生活之中。

宋代在對外貿易中,雖然中國仍然以絲綢 、瓷器為主打商品,外國也仍以香料 、琉璃為主, 但不同的是: 香料貿易的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香料作為奢侈品從漢宮廷貴族、富裕地主階層向一般的民眾擴展。另外,經過多年的積累,人們對香料的用途也進行了豐富的拓展。香道成為士大夫階層中普遍的文化活動方式,官私宴席、同僚聚會、茶肆酒樓、科舉考場、朝堂辦公、婚喪禮儀、宗教祭祀等諸多場所都要焚香,焚香成為一種普遍的禮儀,場合越是重要,客人越是尊貴,就越要焚燒貴香、好香。

社會對於香料的需求巨大,因而香料成為僅次於布帛、大米、鹽、茶、酒等之外的一項大宗消費商品,是宋代社會經濟中一個重要的消費經濟點。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乳香

宋朝香料消費的特點

宋時香料消費有著不同以往朝代的特點:

1、宋朝消費香料的數量巨大,皆是進口,以乳香為最多,主要從占城、交祉、三佛齊、大食這幾個國家進口。

唐朝進口的金銀珠寶牙犀為主,到了宋朝就以香料為主了,尤其是乳香。皇祐五年(北宋),占城朝貢香藥總量高達65874斤,到了南宋乾道三年朝貢香料高達104385.8斤,同時期的大食國也有100730斤之數。每年香料抽解價值佔市舶司抽解40-60%,是名副其實的大宗貨物。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玫瑰精油在宋朝叫薔薇水

2、使用的範圍廣泛

香料在宋朝的使用階層廣泛,上到皇室,中到百官,下到百姓,都在使用香料。區別可能是一次的用量,以及香料的珍貴程度,像是宋仁宗一次祭祀可以焚燒龍腦香十七斤,普通百姓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祭祀,日常的宴飲、慶典、禮儀活動皆須焚香。

古代焚香薰衣就像現在噴香水一樣,成為一些達官貴人每日出門前的必修功課。

“(大臣梅詢)性喜焚香。其官舍,每晨起將視事,為焚香兩爐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開兩袖,鬱然滿座濃香。”

另外香料還廣泛用於藥物,惠民和劑局會使用外來的香料製造成藥劑售賣,民間還有各種用香料製成的食品、飲料售賣。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這個大香爐一次所焚香料就要以斤計了

3、價格昂貴

這些舶來之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價格昂貴。

熙寧年間一公斤乳香的價格在300貫以上,按宋朝一貫為770文錢的價格來計算,就是231000文錢,而此時米價為每石600-700文,宋朝一石為75.96公斤,也就是說,一公斤香料可以換到每 25.1噸白米。這25.1噸白米在士大夫雅緻的生活中,也許就是一把火,一股煙而已。

還有價格更加昂貴的香料,史料記載當時的龍涎香二錢就要價30萬貫,非是一般人可以消費的了。

《新纂香譜》有一條史料說:“海賈鬻真龍涎(香)二錢,雲三十萬貫可售,鬻時明節皇后許酬以二十萬貫,不售。”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蔡京

達官貴人一次消費的數量遠非普通人所能比擬。當時有一種香叫做“白篤耨”,一兩的售價就在二十萬錢,相當一個富裕的小地主全部家當,蔡京每天就要用二三兩,奢靡程度真是驚人。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朝海船

宋代對香料的管理

1、宋初香料的輸入是通過朝貢制度。

宋初六十年,香料的輸入都通過朝貢制度進入宋朝。王朝剛剛建立,宋朝為了樹立萬國來朝的太平景象,所以進口都採用朝貢制度。這一階段對於香料的朝貢數量沒有任何限制,是來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在其他國家朝貢來的香料進行大體估價,給與回賜,有時候對方的態度恭順,還會有“別賜”、“加賜”、“特賜”。這些賞賜的價值遠遠大於香料本身的價值,朝貢的國家從中獲利巨大,於是宋初六十年,朝貢香料的數量呈連年上升的態勢。

朝貢制度雖然也是一種交換,但是夾雜著其他目的,因此還不同於貿易,在朝貢過程中,宋朝實際上是吃了虧的。其他國家可不管是不是朝貢,只要有錢可賺,管你叫爸爸又有什麼關係呢?既然都叫爸爸了,那麼我們也不能白叫,我們要多賺一些。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占城

其中朝貢香料最多的占城(越南南部),在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就來朝貢,第一次貢乳香1200斤,得到宋朝回賜衣服、金帶、銀器、鞍馬、被褥、貼履等物的回賜(《諸蕃志》)。經過這次朝貢,占城貢出滋味來了,以後年年都來朝貢,而且越帶越多,到了乾道三年,占城竟然帶來乳香104385.8斤,比第一次朝貢數量增長了87倍。這還只是一個國家,還有大食、三佛齊,每年朝貢數量差不多,再加上其他香料的產出國,“二聖以來,四夷朝貢曾無虛歲”,你說這樣宋朝政府吃的消?

別人的爸爸不好當,當了就要吃虧的。隨著朝貢數量的增多,宋朝也咂麼出味來了,這幫人是把我當冤大頭了!你們來朝貢,就是來薅我羊毛的!一連幾次告訴他們不要朝貢那麼多。可是在利益面前,各國哪裡會理會那些話呢,繼續拿這種土特產來宋朝換絲綢、金銀、錢財。沒有辦法了,宋朝只能出制度,把外來的物品納入進口貨物管理,於是就有了下面的抽解、博買、禁榷制度。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泉州市舶司遺址

2、抽解

所謂抽解,就是宋朝設立市舶司,海上來貨,由市舶司查點數目,並從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稅,可以是貨物本身,也可以折成銀錢。起初只抽解十分之一,宋末時漲到十分之三,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一度漲到十分之四,由於外商一直抗議,紹興十七年又降回十分之一。

《宋史·食貨志下八》:“熙寧初,立市舶以通物貨。舊法抽解有定數,而取之不苛,輸稅寬其期,而使之待價,懷遠之意實寓焉。邇來抽解既多,又迫使之輸,致貨滯而價減。”

這樣他國進貢之物,要進國門,先要交稅,之後要像其他貨物一樣進行管理,宋朝才大體擺脫了薅羊毛一樣的朝貢。即便是經過抽解,販運牙犀香藥到宋朝貿易依然是利潤可觀,所以各國出口中國的香藥是有增無減。通過市舶司抽解,增加了宋朝的財政收入,這也是兩利之舉。

仁宗時“海舶歲入,象犀、珠玉、香藥之類,皇祐中,總其數五十三萬有餘。至治平中,又增十萬。”

神宗熙寧九年(1076 年),“杭、明、廣三司市舶,收錢、糧、銀、香藥等五十四萬一百七十三緡。”這些是稅收收入。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朝船舶

3、博買與禁榷

香料在宋朝是一種很特殊的商品,尤其是香料中的乳香。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乳香樹

首先,它的產地是在遙遠的阿拉伯和非洲,宋朝是沒有生產的,所有的乳香都依賴於進口。

其次,它是一種奢侈品,價格的波動可以很大,也就是說利潤空間巨大,利潤空間有多大呢?我們來看兩組數據。

第一組:《宋會要輯稿·蕃夷四》記載:宋神宗熙寧五年,客省言:于闐國進奉使羅阿斯難撤溫等乳香三萬一千餘斤,為錢四萬四千餘貫,乞減價三千貫賣於官庫。從之。”這表明,當時宋朝政府是以1.3貫(一貫770文)的價格買入了乳香,大約1000文一斤。

第二組:《宋史》卷四百零四記載:南宋紹興五年,“戶部所儲三佛齊國所貢乳香九萬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餘萬緡(一緡為一千文),請分送江、浙、荊湖槽司賣之,以糴軍餉。”這也就是說,宋朝賣出乳香的價格是13115文一斤。

售價是進價的十三倍!這兩次數據間隔了一定時間,價格有可能有波動,但是南宋時期,從海上絲綢之路進入的乳香數量也比北宋還要多,乳香市場供應量大,有波動也只能更便宜一些。即便如此,十三倍的差價幾乎等於空手套白狼了。

最後,香料在宋朝的使用範圍大大擴展,成為一種消費時尚,各個階層都在使用香料。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太宗

正因為看到乳香有這樣的特殊性,宋朝決定要壟斷乳香的經營,以從中獲利,充實財政。

第一步,宋朝宣佈對於乳香這個項目實行博買。何為博買?“博買”, 就是市舶司代表政府按時價收買部分舶貨, 再送榷易院加價出售, 牟取更多利益。

佔進口貨物價值三分之一的乳香實行完全博買的。市舶司每“遇蕃船回舶, 乳香到岸, 盡數博買, 不得容令私賣”,這樣就可以壟斷國內的乳香供應,排除一切競爭對手。

接著,宋朝又宣佈,乳香列入“禁榷”, 就是由朝廷專買專賣,不許民間私自交易。通過這兩樣政策結合,宋朝政府就可以任意抬高乳香價格,也就有了南宋紹興五年十三倍的漲價。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銀鋌

一開始的時候,宋朝博買香料是使用銀錢的,但是使用銀錢購買數量巨大的香料會造成金銀外流,破壞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宋朝在對外貿易中銀錢外流引發了好幾次錢荒,“嘉定十二年,臣僚言以金銀博買,洩之遠夷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絹帛、錦錡、瓷漆之屬博易”。以物易物的貿易對於宋朝比較安全一些,同時宋朝的稀罕物件運到外國也是有利可圖的,因此外國商人也表示可以接受。以物易物並沒有阻礙香料交易,反而鼓勵了香料交易。

宋朝每年交易的香料價值可以達到數百萬貫到千萬貫之間,一些學者從抽解貨物的數量估算,宋朝從香料中的得益佔其財政收入的1.9%左右,但是這種估算方法忽略了,宋朝從壟斷經營中獲得的利益,這個利益比抽解所得要大的多,除去運轉成本,宋朝每年從香料運作中的得益應該為其財政收入的5%以上。《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之經費, 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非本土所產的香料之利可與茶鹽並列,可見其暴利程度。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料鋪

香料給宋朝帶來了很多的好處

1、衍生出多種行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

宋朝官府除了幾種珍貴、大宗的香料實行禁榷之外,其他香料還是允許民眾經營的,“官市之餘,聽市於民”。加上宋朝上流社會對於香料使用的推崇,民間也形成了興盛的香料產業。這個產業涵蓋販運、售賣、加工、香具生產、香料消費服務,而且與飲食業、製茶業、釀酒業、制墨業、制瓷業、醫藥業、建築業、器具製作等其它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然這樣一個活躍的產業自然也提供了眾多的工作崗位,這是香料產業的積極作用。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龍涎香:信不信,這泡抹香鯨的粑粑可以買你們全家!

2、作為一種受歡迎的珍貴物資,香料還充當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宋朝西北和北邊有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在邊境要屯重兵,每年要花費巨資來維持邊境的防禦。這筆開支無疑增加了宋朝的財政負擔。可是遼、西夏與宋朝有一個相同的愛好就是喜歡香料,原本從陸路也可以得到香料,但是陸路不太平,宋朝時,海上絲綢之路成為香料的主要販運路線,宋朝使用博買制度,獲得的香料價格相對便宜,西域得到的香料就不如宋朝多,價格高的出奇。宋朝就發現了這一點,直接把香料運到西北,在那邊交換糧草,香料即輕便,價格又高,比買草料運到邊境要更加划算。這樣一來,就開發出香料的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國初,輦運香藥、茶帛、犀角、金銀等物赴陝西變易糧草,歲計率不下二百四十萬貫。“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火燒草料場

由於這種方式購買糧草相當划算,逐漸地就形成了用香料支付糧草款項的制度,並且更加深化發展。雍熙年間,宋朝政府不直接運送香料去交換地,而是發行“入中糧草交引”,商人在邊境交割糧草,朝廷發給相應數目的交引,商人持交引到汴梁兌換香料等舶來品,根據路途遠近,還會獲得“加饒”。

另外,官府在各地購買需要的物資的時候,也直接以香料支付,甚至作為軍費直接發放給邊境軍隊。後來乾脆以銅錢作為價值尺度,以香料作為發行準備,發行紙幣(香藥鈔),用於普遍性支付和流通。香料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支付作用表現的淋漓極致。

“戶部所儲三佛齊國所貢乳香九萬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餘萬緡,請分送江、浙、荊湖漕司賣之,以糴軍餉。”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龍腦

3、香料還用於清償政府債務。

由於香料對於宋朝朝廷來說,存在巨大的買賣差價,在財政困難的時候,就成為一種方便的還債工具,幫助宋朝度過財政危機。史書記載北宋末年,蔡京為了償還國債而發明了“行打套折鈔法”:

“蔡京初拜相,有鉅商六七輩,負官鈔至庭下,投牒索債,且曰:“此章相公開邊時,此曾相公罷邊時所用,合三百七十萬緡不能償者……”。京奏之,上蹙額曰:“辱國奈何?”京進曰:“臣請償之。”上喜曰:“卿果能為朕償之耶?”時國用常匱,視三百七十餘萬緡為未易償故。京因創行打套折鈔法,命官劃刷諸司庫務故弊之物……及粗細色香藥,皆入套為錢……其間惟乳香一足償其本,而他物香猶自倍,於是欣然,不半年盡償所費。”

宋朝發行的官鈔就相當於國債,現在到期了,皇帝還不上,非常窘迫。蔡京就將內府所藏之物折錢還債,僅僅乳香一項就可以償還所有債務。上面我們說了,因為宋朝香料是博買制和禁榷制,買入價格是賣出價格的十三分之一,償還三百七十萬緡的債務,實際只需支付價值二十八萬緡的乳香就可以了,而三佛齊一年進口宋朝的乳香就有一百二十萬緡,所以很快就把這些債務償還上了。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西夏也信佛,也燒香,圖中男子就手持香具

4、轉賣遼、金、西夏、日本、朝鮮

因為宋朝基本壟斷了海上香料的貿易,周邊國家要想購買香料,只能從宋朝進口,當然價格是由宋朝說的算,宋朝又可從中漁利。只是這些周邊國家國力有限,消耗的香料數量並不多。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人好焚香、好簪花

香料業隱藏的危機

給宋朝帶來豐厚利潤和諸多好處的香料貿易又沒有什麼問題呢?實際上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飯,香料流通過程本身是不產生價值,但是價格卻暴漲,宋朝政府坐收其利,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稅收,必然對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1、宋朝對香料實行博買、禁榷,抬高國內香料價格,用來支付軍費、糧米、清償政府債務,實際上是對國民財富的一種變相掠奪。

在香料價格暴漲的過程中,並沒有人類勞動的凝結,這個漲價的部分不過是通過香料這個槓桿,將國民財富重新分配而已。假如這個財富重新分配的程度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不但沒有害處,反而是可以優化財富分配狀況。因為香料的消費者原來主要是富裕的人群,抬高香料的價格,實際上是一種奢侈品稅,將稅收用來搞邊防、基礎設施建設,這是非常好的一個項目。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陸游

顯然在宋朝並沒有限制在這個範圍內,以香料為準備,而發行香藥鈔,用以購買糧食和草料,顯然已經將搜刮的觸手伸向了下層百姓。

陸游曾經記錄::“戶部以江東歲歉,有江西和糴之令。臣在江西,實見一路決不能獨出百五十萬石。而關子茶藥乳香之屬既不能售,必至抑配,其為民病且甚於江東之飢。”

在用香藥購買糧食的過程中,如果老百姓不接受香藥,就會強行“抑配”,這跟明搶沒有什麼區別了,保命的糧食都被強行買走,手上只有一堆無用的香料,必然會造成大範圍的饑荒。

而南宋時,“湖南旱飢,官吏不之恤,而郴州宜章縣方抑民市乳香,期會峻迫,有李金者,乘眾怒奮起為亂,眾餘萬人。”湖南地區發生旱災,地方官依然強迫民眾限期購買乳香,最終激起了農民起義。這是香料貿易在朝廷貪婪之下,逐步演化出來的惡果。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誰能想到,旁邊這一爐香的背後,隱藏著那麼多故事呢?

2、香料在宋朝扮演了準貨幣的作用,但是香料本身是一種商品,它的價格波動還要受制於供需關係。一旦消費階層的經濟狀況下降,或者投入市場的香料過多,就會導致香料價格下降。以香料為準備而發行的香藥鈔就會變的一文不值,這種準貨幣本身就具備不穩定性,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嗎,可以錦上添花,在經濟衰落的時候,無疑就會加快經濟的衰落。

在北宋末年時,由於財政困難,宋徽宗發行香藥鈔發順手了,一沒錢就想著髮香藥鈔,結果就發多了,引起香藥鈔大幅度貶值,不足面值的三分之一。可是為了聚斂錢財,讓各地官員強行“抑配”,導致大量相關民眾破產。

“和糴,天下良法。奉行之吏縱吏為奸,不即支價,或強抑配,輒虧其直。如度牒一道官價二百千,抑配民間,僅不得三分之一,香藥紗每歲降撥動以數百萬計,准折價錢支與人戶,而所請無幾。”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這樣清雅的瓷器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3、要炒作香料價格,必須引領奢侈靡麗的消費習慣,適當的奢侈消費可以刺激經濟,但是如果是過度奢侈,就會破壞經濟的健康發展。任何一個王朝在奢靡消費之後,都走向了衰亡,宋朝也不能免俗。

馬克思曾說:“古代國家滅亡的標誌不是生產過剩,而是達到駭人聽聞和荒誕無稽的程度的消費過度和瘋狂的消費。”’

上面我們所舉蔡京每天要焚燒價值四十萬到六十萬錢的“白篤耨香”,相當於兩三家富戶的全部家產,是天天如此,令人咋舌。

就連為人簡樸的宋仁宗一次祭祀也曾經焚燒十七斤龍腦香。龍腦香價格一直比較昂貴,價格在50緡一斤左右,十七斤就是850緡,也就是八十五萬錢,也是十分靡費了。

宋徽宗愛用香料也是出了名的,他覺得河陽花蠟燭沒有香味,很沒有情調,就令人用龍涎香、沉香灌製蠟燭,在宣政宮內一點數百根,又香又亮。那明節皇后出二十萬貫買二錢龍涎香都買不著,宋徽宗每天都要點幾百根龍涎香蠟燭,不知所費幾何?到了高宗南渡之後,就沒有這份閒錢了,其生母顯仁太后韋氏被金人放回南宋之後,高宗替她做壽,也做了龍涎香蠟燭點了十幾根,韋太后就像沒看見一樣。宋高宗嘚嘚瑟瑟地在對母親獻酒的時候,還特地問,這個蠟燭您滿不滿意?韋太后說:

你如何比得爸爸富貴!言下之意,還嫌高宗小器了!真想抽她兩大嘴巴子!要不是親媽不能頂嘴,高宗就應該反問一句:五國城燈火輝煌若此乎?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高宗

統治階級越奢侈,下層人民就越貧困。當某些人的需求大大超過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時,社會中的下層民眾的基本需求就會大大被侵佔,甚至無法生存。勞動人民都無法生存了,社會生產就要停滯,整個經濟離著崩潰不遠了。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形成了奢侈的消費風氣,你想讓他停下來是不可能的,他會在超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車毀人亡。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宋朝沉船

4、金、銀的外流

在香料貿易的前期,宋朝是使用貴金屬金銀,造成了金銀的外流,後期轉用實物交換的方式,減少了貴金屬的流失。但是我們在此後進行香料貿易的印坦沉船上依然發現了為數眾多的銀錠,一艘沉船上所攜帶的銀錠數量就達到了北宋全年銀礦開採數量的1.15%,更何況銀錠流失的總數目。南宋紹興四年大食使者蒲里亞到宋朝進行貿易,迴轉途中被沿途國家搶劫,損失大銀錠600枚還有大量銀器,約佔宋朝一年開採數量的十分之一,可見即便是實行以物易物的方式,香料貿易依然造成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也是宋朝幾度出現錢慌的原因之一,不得不用香料來做貨幣直接支付急需物資。

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通過出口絲綢、瓷器、茶葉換回了很多金銀,但是又通過香料貿易流出,沒有過多地積累下,反而一再發生缺錢少錢用的現象,宋朝的香料貿易真的有些過度了。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糧食是國家的根本

5、香料的消費沒有什麼太多的實用意義

消費那麼昂貴的香料,最後起到了什麼作用呢?不過就是一燒了之,取得暫時的心理慰藉。除此之外,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宋朝往國外出口的絲綢,起碼還遮身蔽體,能穿個好幾年;出口的瓷器,能用幾代人;出口的茶葉,能提神醒神,提高勞動效率。這個香有啥用?飢不能食,寒不能穿。點著了,就是聞一陣味,每一爐的背後都是數家百姓亡產破業。

通過出口貿易換來的財富,你購買糧食、馬匹、武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搞科技研究,強壯國力,藏富於民,國家就可以一日強似一日,何愁故土不收?結果為了得兩個錢用,引入這麼些沒有多少價值的東西,儘管有一點刺激經濟的作用,國力一旦弱了,這種刺激又有什麼用?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耕牛在古代的重要程度是現在難以想象的

相比之下,北方女真人就要明智的多。宋朝建立的時候,女真人還是屈服於遼國的鬆散部落,經濟文化落後,尤其是基本生產生活物資更是匱乏。他們一方面要忍受遼國的勒索,一方面還要發展自己的力量。他們會以本地所產的貂皮、人參等物跟宋遼貿易,貿易的物品只有三種:牛、馬、鐵器,其他物品一律不買,有時候甚至不惜價錢,貴一點也沒有關係。牛可以用於發展農業生產,馬既可以用於農業生產,又可以用於發展軍事,鐵器也是,既可以用於製造農業工具,又可以用於製造兵器。有遠見的宋朝官員看到女真人如此執著,甚至有些擔心,

“牛以厚其農,鐵以利其兵”。長此已久,他們豈不要強大起來,後必成隱患。果然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女真人成了氣候,滅了遼國,繼而又滅北宋。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要是投資研發熱武器,開疆擴土,就不一樣了

香料的消費固然可以給宋朝官府帶了可觀的收入,但是於江山社稷穩固、黎民百姓生計沒有太積極的作用。有遠見的帝王決不會任由這種奢靡無用之物肆行,為一點便利而虛耗國力,可是顯然香料貿易在宋朝是沒有受到好好控制的,反而成為了掠奪民財的一種工具,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香料貿易給宋朝帶來了繁榮,也埋下了危機,一爐好香送別大宋帝國

張世傑

大宋朝的最後一爐香

終宋一代,香料未曾斷用。在南宋末年,銀錢緊張之時,香料又成了補充財政的重要物資。張世傑奉幼主趙昺南逃時,依然攜帶大量香料以作軍資,其中有一株沉香重約千兩,極其珍貴。在崖山海戰之前與幼主約定,焚此沉香為號,發動援兵。可惜崖山一戰,南宋兵敗,張世傑於船頭焚香拜天,告罪於君王社稷。這可能就是大宋朝最後的一爐香吧。

《宋史翼》雲:“張世傑之戰海上也,嘗於祥興與主約曰:‘萬一事不可為,則老臣必死於戰,有沉香一株重千餘兩,是時當焚此香為驗,或香菸及御舟,可即遣援兵;或不然,宜速為之所,無墮其計中也。’及崖山之敗,張儼然立船首,焚香拜天曰:“臣死罪,無以報國,不能翎運輔主,惟天鑑之!”

大宋開國即從事香料貿易,持續三百餘年,用香未絕,終在一縷氤氳香氣中完結了國運。宋後,用香之事依然持續,卻再也沒有到宋朝這樣狂熱的程度,或許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不可再蹈此路,實為幸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