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隨著隆美爾率領德國非洲軍團來到北非,並在1941年3月31日發起反擊後,英軍就被打的一敗塗地,許多部隊被直接擊潰,其中一部分做了德軍的俘虜。無奈之下,英軍統帥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將軍只能下令部隊向昔蘭尼加退卻,可一部分部隊卻被包圍在了他們此前從意大利人手中奪取的託布魯克之中。在這裡這支幾乎是孤立的英國守軍將和隆美爾展開對決,而隆美爾在長達240天的圍城戰裡,卻沒能把守軍消滅。那麼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才讓隆美爾一敗塗地呢?

一、隆美爾缺乏部隊

需要指出的是,隆美爾雖然在4月9日就將英軍包圍在了託布魯克裡,但是隆美爾部隊實在談不上強大。在此前隆美爾於1941年2月12日就抵達了利比亞的黎波里機場,但是他這個“德國駐利比亞部隊”司令基本是個光桿司令(後改名為德意志非洲軍團)。2月14日,非洲軍團的前兩個單位才抵達了利比亞,分別是一個偵察營和一個戰防炮營。雖然這些部隊聊勝於無,但是隆美爾依舊成功的利用他們結合意軍阻擋了英軍的進攻,並且部署了假坦克以矇蔽英軍。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而在3月8日至11日,隆美爾翹首以盼的援軍——第五裝甲團終於分兩個批次被送到了利比亞。這個第五裝甲團是隆美爾日後發起攻勢的依仗,該團在紙面上擁有148輛坦克,其中一號坦克25輛、二號坦克45輛、三號坦克61輛、四號坦克17輛。另外意大利的艾略特“公羊”裝甲師也被送往了戰場和一個步兵師也被送往了戰場,給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提供幫助。可總的來說,隆美爾兵力仍舊不夠強大,至少眼下這些部隊不足以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傳統攻勢”。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英軍統帥韋維爾也持有同樣的看法,認為隆美爾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不會發動進攻。可隆美爾敏銳的意識到,在沙漠這個特殊的作戰環境下,裝甲部隊的力量可以被大幅度提高,步兵則相對成為運動戰裡的累贅。而韋維爾的部隊則有相當一部分被抽調往希臘作戰,故此英軍的實力要比韋維爾發動“羅盤行動”前弱了不少。於是隆美爾就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昔蘭尼加”突擊,在短時間內一鼓作氣的擊潰了英軍部隊,並得以將未能及時退回昔蘭尼加的英軍,包圍在了託布魯克。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但當隆美爾在4月9日完成了對託布魯克的合圍時,隆美爾就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問題——他的部隊不夠強大,雖然可以在野戰中擊潰英軍,卻沒有辦法在攻克這座堅固的要塞。託布魯克是一座堅固的要塞,修築永備工事和反坦克壕以及足夠的火炮,英軍第九澳洲師就駐守在這裡,並且可以得到來自海路的增援。而隆美爾那支滿打滿算不足一個裝甲師的裝甲部隊,想要突破託布魯克要塞就必然遭到巨大的損失,而意大利的步兵部隊也難以在戰鬥中承擔重要責任,戰鬥開始陷入僵局之中。

二、戰鬥形式的轉換

然而比起部隊的短缺,戰鬥形式的轉換或許更為重要。結合韋維爾的“羅盤行動”和隆美爾“昔蘭尼加突擊”,我們都不難發現二者都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其勝利的關鍵不在於部隊的數量,而在於裝甲部隊所發起的決定性突擊。

比如說韋維爾的羅盤行動就取決於理查德·奧康納所率領的英國裝甲部隊的反擊,奧康納率領的擁有275輛各型坦克的裝甲部隊,包在戰鬥中對意大利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在行動開始的5個小時裡,意大利軍隊就開始出現潰敗之勢。到了1941年2月9日行動停止時,意大利軍隊就損失了近十二萬人,並且被英軍奪取了相當多的土地。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反過來說,隆美爾發動的昔蘭尼加突擊也是一樣的。隆美爾用來發動反擊的部隊,核心就是他的第五裝甲團和意大利的艾略特“公羊”裝甲師,兩者相加坦克也超過了200輛。當然,英軍仍舊佔據著數量上的優勢,並且佔據著防線與德意聯軍對峙。

然而,當德意聯軍的裝甲部隊出現時,英軍也出現了雪崩。英軍無法在倉促中迎戰,反而被打的一敗塗地。潰散的英軍步兵成為了一種累贅,遂在戰鬥中被隆美爾部隊一一俘獲。而隆美爾也可以利用裝甲部隊髮長距離的追擊,逐漸的吞噬潰退中的英軍有生力量。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來,無論 英軍或德軍,在北非的進攻都是一種有別於常規理念的進攻——即利用裝甲部隊切割敵方部隊,在取得突破後再發動長距離追擊。這是因為在北非戰場的沙漠環境裡,雙方都會不約而同的以裝甲部隊採取機動戰,對敵人實施迂迴包抄等戰術,從而將對方的戰線切割開來,然後逐一擊敗對方。

在這個過程裡,步兵部隊很難做出有效的抵抗,尤其是當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技術兵器,自身也暴露在空曠的沙漠之中時,哪怕是最優秀的步兵也無法做出抵抗了。所以說在沙漠環境裡,機動戰是一種摧毀對方技術兵器與車輛的戰爭,少量的裝甲部隊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戰果。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可以當戰鬥進入到陣地戰的時候,情況就完全扭轉了。以託布魯克圍城戰為例,隆美爾在4月14日這一天的進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隆美爾在這一天派出了20輛坦克進攻,可是這支裝甲部隊卻一腳踩進了英軍的防區,然後損失了足足17輛。這之後的進攻裡也是一樣的,不僅艾略特裝甲師喪失了戰鬥力,連隆美爾自己的裝甲部隊也損失慘重。

我們可以看出,在陣地戰之中,防守方可以依靠有效的防線和預設火炮進行抵抗,而進攻的部隊也必然遭受到嚴重的傷亡。面對這種以殺傷對方有生力量為主的戰鬥形式中,兵力匱乏的德意聯軍確實沒有什麼優勢。

三、補給上的差距

而另一個迫使隆美爾停下進攻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補給非常稀少,不僅僅無法得到足夠的物資,連部隊的數量也十分不足。以部隊而言,隆美爾的部隊始終沒有全部抵達,

以3月8日至11日的“向日葵行動”裡,隆美爾僅僅得到了第五裝甲團,該團還因為運輸過程中還因為船隻沉沒,而損失了13輛寶貴的坦克。而在他對託布魯克發動攻擊時,他也僅僅得到了第15裝甲師的首批增援,但這也不是全師抵達,僅僅是部分部隊抵達了託布魯克。匱乏的補充造成了隆美爾在兵力的不足,更不能發動有效的進攻。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另一方面,物資上的匱乏也十分可怕,隆美爾總是難以獲得足夠的補給,甚至是最激烈的戰鬥中,非洲軍團不僅在油料彈藥上不足,甚至於都是在餓著肚子戰鬥。

因為英國人在地中海上有效的封鎖,以及意大利海軍無力打破這種封鎖,所以補給船出航都是九死一生。如果運輸船尚且九死一生,那麼隆美爾也一樣得不到有效的補給了。

在激烈的戰鬥中,德軍士兵往往是每頓一份夾心麵包,喝上幾口水就對付過去了,而隆美爾本人也不過是比他的士兵多了一杯葡萄酒。如此匱乏的補給不僅造成了德軍的戰鬥力下降,更造成了許多非戰鬥減員。病倒的士兵也越來越多。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反觀英軍卻完全不同,英軍防守的託布魯克本就擁有海港,而英軍本身也掌握著制海權,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從容的為守軍提供補給,且這條補給通道是德意聯軍無法切斷的。於是英軍在第一時間就為託布魯克的守軍送來了足夠的補給,更送來了寶貴的部隊。

第七澳洲師的第十八步兵旅已經從海上運抵託布魯克,而守軍急需的裝甲力量也通過海路運送了一批過來。儘管這批裝甲部隊是由多支不同裝甲部隊的小部隊構成,但是它們對於守軍的意義卻是非凡,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僅是被動的進行防禦,更可以對德意聯軍插入他們陣地的楔子發動戰術反擊。

託布魯克讓隆美爾鎩羽而歸?缺兵少將還沒有物資,這仗根本沒法打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相比英國統帥部對北非的重視,德國統帥部幾乎是完全不在意北非的勝敗,哪怕是隆美爾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也是如此。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就在託布魯克圍城戰期間,派出弗里德里希·保盧斯來阻止隆美爾發動進一步的攻擊,並刻薄的告知保盧斯“去阻止那位軍人發瘋”(指隆美爾)。

這種態度意味著,德國陸軍總部在戰略上的無知與短視,並渴望對德軍的任何海外行動都加以限制。很自然的,在這樣的局面下,隆美爾也無法從德國國內得到及時的補給,對託布魯克的攻勢也被迫要停止下來,轉入對託布魯克的長期圍困之中。

結語

事實上,託布魯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雙方在進攻過程中所必須佔領的一個港口,決定了雙方是否能在自己的進攻中,得到更為及時有效的補給,並延長自己部隊的攻擊時間。假如隆美爾能夠得到所需的補給,並快速奪下託布魯克,形成一個前線基地,那麼隆美爾就有望在英軍恢復之前奪下埃及。可正是由於這種種不利的局面,隆美爾只能暫緩自己的攻勢和包圍託布魯克。等到了11月8日,英軍發動十字軍行動時,隆美爾也就必須放棄對託布魯克的圍困,整個戰役計劃徹底破產了。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