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續

原: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解:這段話,一般的書上解釋就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要看他的志向,父母過世,要看他的行動。只要在三年內,按父母說的路線走,就是孝子了。如果他父母邪門歪道呢?在論語,以及其它經文和聖賢書中,絕大部分解釋,都是錯誤的,都不是原意。我老師也給我說過,讀書要讀過來人的書,過來人就是明理的,經過實踐檢驗的。這段話這樣解釋,應該是合理的。在,不是健在,是當著面。沒,也不是單單的死了,而是不在身邊。志,指的是人的意志,言行一致。當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都是過來人,經歷過。就想讓孩子們聽話,少走彎路。現實中,卻是少有。所以,孔子說:父母在身邊,當著面的時候,是否言行一致,聽到做到,父母不在身邊,不守著,乃至去世了,是否不忘父母的囑託,表裡如一。如果三年,無論父母在與不在,都能言行一致,誠誠懇懇,做一個誠實、正直、善良的人。那可以說就是孝子了。三,很有講究,比如,從小看大,三歲至老。守孝三年等等。道德經上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我告訴大家一個訣竅,無論你做什麼,只要一心一意地堅持三年,你肯定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